至今700余年的传世名画动起来了!这不是科幻片。10月22日,在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上,描绘中国南宋时期蚕织生产技术的绘画作品《蚕织图》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动”了起来,画中人物或忙于织布或忙于采叶,神态举止惟妙惟肖,房屋、桑树也随风而动,立体逼真。不到一天的时间,会动的《蚕织图》便爆红网络。
从《唐宫夜宴》到《龙门金刚》再到《蚕织图》,今年是数字科技与传统文化融合后飞速发展的一年,数字科技与传统文化不断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爆红网络、甚至走向世界的现象级文化产品。
(一)悠悠古风赋新韵
古琴琴声悠扬,却赢不了大众之爱;水墨意境深远,却难以走出国门;苏绣精巧工致,也遇传承难题……近年来,随着数字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们来说,这些麻烦事有了新的解决办法,一切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林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级非遗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诗人白居易曾把古琴比作益友,它不是简单的乐器,而是融入记忆和情感的伙伴。但古琴极其小众,甚至曾面临失传的境地。”林晨说。2003年,古琴艺术成为继昆曲之后第二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如何能‘把遗产交给未来’。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做过多种尝试,其中,与数字科技融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更多人感受到了古琴的魅力。古琴爱好者、关注者和传承者的队伍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壮大。”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美术师、博导刘波也在自己的艺术领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水墨画是中国人创造的,中国人讲究含蓄、简练,因此水墨画有着西方油画所没有的气韵之美。这是一种宝贵财富,我们要将它传承下去。”刘波认为,要倾听年轻人的想法,要学会与他们沟通,要试着用传统文化的元素创作出年轻人喜欢的东西。
姚兰,生于苏绣世家,是著名苏绣大师姚建萍的女儿,也是苏绣传承人。姚兰大二那年,英国王室收藏了母亲的一些作品,他们全家应邀到白金汉宫做客。那时,她发现英国王室对中国苏绣高度认可。这件事促使她下定决心传承母亲的衣钵,将苏绣发扬光大。然而,事实却告诉她并不容易。“这是一种技术类的工作,培育人才时间长,收入也与市场需求紧密相关。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知道苏绣并投入到这项事业中。”但事与愿违,于是,姚兰开始了各种尝试,其中,数字技术+苏绣是宣传效果最好的一种。“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惊喜。”姚兰说。
(二)高山流水觅知音
阳春白雪不再曲高和寡,传统文化也不再只在专业人群中流传,正以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入他们的视野。
借助VR科技,河南博物院走出的唐宫少女,不仅带来了大唐盛世的霓裳羽衣,还把“妇好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