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今日聚焦  
春运开启,“回家”依然是最大民俗
2022-01-18 10:11:45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  分享:

  1月17日是2022年春运首日。“回家过年”依然是这个冬日里最暖人的一句话。

  媒体记者当日从交通运输部获悉,春运首日全国预计发送旅客2489万人次。其中铁路预计发送旅客525万人次,公路1850万人次,水路36万人次,民航78万人次,全国高速公路预计流量2940.82万辆。这二千多万人中,回到家人身边一聚的,不知有多少,但他们必定是“回家过年”的先锋。他们的风尘仆仆,他们的乡音未改,是人世间最美的印迹。

  家是每个中国人最美好的亲情所在,但疫情下,回家不容易。

  如今,不少人纠结于要不要回去,因为回去一趟路漫漫事小,各种程序繁复;有的人则至今定不下来归期,因为面对着很多未知数;有的人则被难以逾越的困难所阻拦,终于放弃了买票的决定……

  但无论是回家还是不回家,在春运的日子里,在列车嘶鸣的一刻,人们心里都一样牵挂着家里的父母和孩子,都念叨着屋宇之上的炊烟和村口的老槐树。

  某种意义上,那些已经行走在回家路上的旅人们,正在为天下所有的游子代言着心中的思念。

  在防控好疫情的同时,要珍惜“回家”这个中国最大的民俗。想想看,还有什么比“回家”更大的民俗、更共情的“执念”。我们为什么每年这个时候都要对“回家过年”如此牵肠挂肚、欲“休”还“说”?当然不是为了集体刷车票,也不是为了表现一种习惯的力量,更不是为了完成一项义务。很多话,半句古诗词就道尽了:但愿人长久——这样的意境,显然符合中国人内心深处所有的乡情、亲情表达。

  就在1月17日当天,一位知名历史作家写下《两年没回老家,今年又要泡汤了……》,在网络引来一片唏嘘。两年没回老家过年的,绝非少数。这种个体的情感挣扎背后,是一个地方——具体到一个街道、一个社区、一个村庄的防控机制安排。

  国家层面反复强调执行就地过年政策不能“一刀切”,而一些地方的“安排”里,却影影绰绰有层层加码的“味道”。

  几天前,陕西西乡县堰口镇劝导在外人员不返乡的通知引来争议。当地还出台了奖惩制度。这是把返乡过年人员当成“麻烦”看了。疫情防控是多层面、科学施策的防控,不是防火防盗防“返乡”。在满足返乡条件、做好防控安排的情况下,游子的归家天经地义,岂有一拒了之之理?

  呵护“最大民俗”,呵护这份血脉共鸣,前提是尊重人们朴实的情感需求。在同舟共济共同抗疫的氛围中,我们不能忽略这个前提。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