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和支柱产业之一,在改善居住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吸纳劳动力就业、推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建筑业也是一个安全事故多发的高危行业。
回顾过去,在国家、各级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主体的高度关注和共同努力下,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事故虽然逐年下降,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设工程规模也将继续扩大,建筑施工质量安全仍不可掉以轻心。如何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降低事故发生频率、杜绝各种违规操作和不文明施工、提高建筑工程质量,仍将是智慧工地建设必须要克服的重要因素。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施工现场大多都是露天作业,点多、面广、高处低处作业相互交叉,现场的从业人员普遍存在专业知识欠缺、管理不严格等现象,诸多因素不但使得施工环境复杂多变,人员流动性大,还经常导致施工现场不必要的安全事故发生。据统计,在我国职业伤害事故中,建筑业事故伤害仅次于矿山,各类重大、特大的安全事故屡见不鲜。
劳动密集型产业,粗放式的管理早已不能适应建筑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各种信息化手段、智能穿戴以及BIM技术在工程施工阶段的应用,促使智慧工地建设中引用智能化技术必将是大势所趋。
说到智慧工地,其实就是实现工地的精细化管理。它通过三维设计平台对工程进行精确设计和模拟,围绕施工过程管理,建立互联协同、安全监控、智能化生产等项目信息化生态圈,并将此数据在虚拟现实环境下与物联网采集到的工程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提供过程趋势预测及专家预案,实现工程可视化智能管理。
可见,大的信息流环境下,“智慧工地”的建设必须依托于施工现场的管理平台。而平台中信息的来源,主要来自于工程BIM模型。大部分情况下,BIM模型的精确度决定了“智慧工地”的开展程度。所谓BIM模型,即是一个由二维模型到三维模型的一个转变过程,也是从传统施工中被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到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转变过程。所以,BIM模型的应用对于“智慧工地”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它已经在智慧城市建设的高科技路上驰骋,让一切变得皆有可能!
近日,在国网青海检修公司生产业务用房工程项目基地,一个先进智能的“BIM 5D+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全方位覆盖了工程的各环节、各角落。这是青海省首个BIM+智慧工地综合应用项目,通过AI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了项目管理全过程数字化,相当于给工地装了一个“智慧大脑”,让工地变得“更加聪明”。
据项目相关人员介绍:此项目拥有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把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与BIM模型全面融合。以往基建项目的建筑、结构、机电等部分都需要不同专业的人员分别进行评估和管控,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和时间。而本工程中BIM技术的应用使得复杂繁琐耗时耗力的工程量计算在设计阶段即可高效完成,并且精准度高、效率高。
另外,在施工过程中,鉴于机电系统繁多、管线复杂,经常会出现预留孔洞未预留、机电、设备管线安装时发生碰撞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BIM技术通过可视化交底和综合管线碰撞检测等功能,提前对建筑物进行综合建模,设计最优管线排布方案,在三维模型中直观显示各个位置的预留孔洞。在工程前期解决了管线“打架”的问题,保证管线布局的合理性,有效避免了施工返工,节约了工期。
综上所述,BIM的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犹如一柄利刃,直指工程的每一个环节,360度无死角把控流程。它的出现正在由以建模为主的 “1.0时代”步入以业务深度应用为主的“2.0时代”,支撑建设过程的各个阶段,实现全程信息化、智能化,为项目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和技术支撑。
虽然近几年建筑施工企业推动BIM深度普及应用的动力非常强劲,施工单位应用BIM的迫切程度也远超过设计单位。但是,广大施工企业要想推进BIM落地应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远景,除了强劲的技术支撑外,还需大量的人才储备做支撑。因此,培养BIM人才是BIM技术深度应用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面对BIM人才紧缺问题,施工企业需要明确自身的方向,即施工类BIM人才主要来源于“内培”和“外引”。“内培”是对内部员工进行培养,“外引”是招聘建筑类高校培养的专业技能人才或进行社会人才招聘,只有“内培+外引”完美结合,才能成功解决人才紧缺问题。为此,诸多企业、协会、机构纷纷开展BIM工程师人才培养工作。
邮电通信人才交流中心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并经中央编委注册登记的事业单位,是全国信息与邮电通信行业唯一的国家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为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进一步促进信息化发展,提高BIM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论与技能水平,决定开展BIM工程师专业技术等级培训考试。学员考试合格后,即可得到邮电通信人才交流中心颁发的相应等级的专业技术证书,而持证人员也会纳入中心BIM工程师人才库。
基于BIM技术的技术变革,势必会创造出新的商业机会和工作岗位,无论是对施工企业和施工管理人员,都将产生重要影响。作为建筑行业的先行者,除了扎实的走好BIM发展的每一步外,还需要联合先进机构和协会,分阶段开展BIM急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培养工作,促进BIM人才储备和能力提升,为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做出贡献。
--推广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