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头条  
“浙里优学”怎样打造?权威回应来了
2022-01-08 20:45:45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  分享: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赋予浙江的重大使命。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有请发言人》推出特别节目“共同富裕浙里行”。

  本期话题是《对标共同富裕 打造“浙里优学”》。浙江省教育厅新闻发言人、副厅长陈峰来到节目现场,和大家聊一聊浙江教育是如何做的。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基石。共同富裕,教育必须先行。目前,浙江有各级各类学校1.44万所,全日制在校生1005.1万余名,教师69.1万余人,教育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近五分之一。

  “十三五”以来,浙江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战略和高等教育强省战略。

  全省学前三年到高中段十五年教育普及率超过99%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2.4%

  教育普及化水平继续全国领先,基础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持续走在全国前列,职业教育整体发展实力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速、办学实力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到2025年:

  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90%以上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0%以上

  儿童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15.5年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基本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成为具有中国特色、浙江特点、国际先进、人民满意的教育高质量发展先行省、教育高水平现代化示范区。

  浙江在未来五年提出要建设“七优享”金名片,“浙里优学”就是其中之一,能否介绍一下“浙里优学”的内涵和目标?

  接受优质的教育,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共同富裕建设的重要动力。浙江提出“浙里优学”,就是打造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让人民群众接受“更多、更好、更便捷”的教育服务。

  “更多”,就是要扩大升学的通道,延长人均受教育年限,让每个想读书的人“愿学尽学”,从而提升浙江省的人力资本。到2025年,浙江将实现儿童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15.5年,相当于大专以上水平。

  “更好”,就是要提升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办好群众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在高等教育领域,就是要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扩大本科、研究生的招生规模。

  “更便捷”,就是要优化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和载体,使群众“想学尽学”。通过教育的数字化改革,构建“泛在”学习环境,实现“时时可学、处处可学”;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让人民群众在整个职业生涯能接受技能培训和知识更新,也能在退休后享受多样化的“老年教育”的服务。

  教育在服务“扩中”“提低”方面有哪些考虑?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升低收入群体的增收能力,根本的途径是开发人力资本,提升人口素质,增强就业创业能力,这就需要靠教育、靠培训。因此,着眼于“扩中”“提低”考虑是:

  进一步扩大教育机会。重点是拓宽高等教育通道,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从而把人口红利更好地转化为人才红利。

  进一步扩大培训服务。目前,技能型劳动者、个体户、农民工是中等收入群体的重点培育对象。要为他们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增强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再就业、再创业能力,从而稳定收入、培育成为中等收入群体。

  进一步深化精准教育帮扶。特别是针对残疾人群体,浙江将大力发展特殊教育,让特殊群体能够自食其力、自立自强,并且逐步达到中等收入水平。

  “双减”政策目前在浙江的执行情况如何?

  “双减”的主要目标是让教育回归学校,让学生回归校园。“双减”政策实施几个月来,总体上初步实现了让学生回归校园的目标。

  目前,全省义务教育阶段100%的学校都开展了课后服务,有近90%的学生参与了课后服务。下一步要巩固深化“让教育回归学校”的职能,让学校真正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主力军的作用。

  公办幼儿园难进,民办幼儿园学费高。这个难题能够解决吗?

  近几年来,省教育厅已经连续实施了4轮的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省政府也连续几年把学前教育作为正向激励的项目。

  到目前为止,浙江有近57%的学生在公办幼儿园读书,总体上幼儿园能够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面向“十四五”,浙江计划90%的县能够建成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到时候基本上能够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

  浙江是一个人口流入大省,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入学情况如何?

  流动人口是浙江重要的建设者,他们的子女教育也是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几年来,浙江一直坚持“两为主”: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

  到目前为止,浙江义务教育阶段有156万随迁子女,其中121万人在公办学校就读。下一步,要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让更多的务工人员子女能够在公办学校享受好的教育。

  在浙江,残障儿童的入学权益能够得到什么样的保障?

  特殊群体本身遭受了生理上的不幸,要给他们施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浙江是通过随班就读,即残疾人跟普通人一起读书,或者组建专门的特殊学校。对重度残疾的孩子,采取送教上门的办法,通过这些途径解决残疾儿童的入学问题。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浙江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了98%,学前教育阶段大概是80%,高中阶段是70%。

  在浙江,贫困家庭大学生可以享受什么样的资助?

  对于贫困大学生资助方式比较多,比如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还有勤工俭学的相关经费,还有很多企业和爱心人士在学校里面设立基金,一方面奖励好的学生,另一方面资助贫困学生。

  在浙江省已经没有因贫辍学的现象。

  老年大学入学名额不容易争取,这个难题在未来有可能得到解决吗?

  一老一小是教育要解决的一个重大的问题。浙江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要充分关注老年人的闲暇教育,使他们能够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目前,浙江已组织各类老年开放大学,重点面向社区乡镇开设一些老年学堂,充分解决老年人的学习和教育的需求。

  浙江教育部门有没有一些数字化场景,让普通人日常也能够实现学习的意愿和需求?

  随着数字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学在浙江”的数字化学习的平台已经上线应用了。还有之江汇教育广场,里面提供了海量的学习资源,面向浙江的学习者,任何人都可以点击登录参与学习。

  跨越城市和乡村,“一校两区”是什么样的新模式?

  这个模式实际上是推动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的举措,这几年来浙江一直在致力于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一体化发展。参照医共体的模式,省教育厅推出了城乡学校共同体,就是城里学校和农村学校结成对子。

  其中有3种模式:一种是叫做融合型,就是两个学校,一个法人,两个校区。还有共建型、协作型,相对松散一点。通过这些模式,一方面城里学校可以统筹两个校区的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农村的孩子能够享受城里的一些教育的模式。

  目前,浙江已有3685所义务教育学校已经结成对子,对农村学校全覆盖,有80%的城镇学校参与了结对。

  城乡教共体建设,对整体共同富裕推进的作用是什么?

  乡村要振兴,教育要先行。以前很多青壮年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优质的教育,不惜离乡背井到城里去打工。浙江通过城乡教育共同体的方式,提高了乡村学校的教育水平,从而使学生回流到乡村,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让劳动力也回流,这是对乡村振兴的重要贡献。

  乡村振兴了,共同富裕实现就有了基础。举个例子,天台县石梁镇的石梁中心学校,是省教育厅帮扶的对象。该校近几年质量提升很快,周边乡镇包括县里城里的孩子,有很大一部分都回流到这所学校,从而小手拉了他们的父母,青壮年劳动力回流到乡村来。当地乡村振兴的势头越来越好。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浙江城乡差距在全国处于什么水平?现在有短板需要解决吗?

  浙江基础教育在全国是走在前列的,近年来通过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义务教育标准化校园建设等工程,城乡学校的差异系数一直控制在0.3以内,这个系数是全国最小的,浙江城乡教育的硬件差异非常小。

  浙江教育城乡差异主要体现在软件方面,比如乡村学校对优秀教师的吸引力不够等,还有306所学生数在10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这些短板需要逐步抬高。评价地方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是看高点,而是看底部,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是要抬高乡村教育的底部。

  浙江有哪些具体保障措施能够让老师在乡村或山区安心从教?

  要弘扬师德师风。浙江有一个典型人物——陈立群,义务支援贵州台江区的教育。在那边当了几年义务校长,把当地的一所薄弱学校办成了名校。

  要提升待遇的保障。目前,浙江对在农村学校工作的老师依旧保留了农村教师任教津贴。同等条件下,农村学校的老师待遇比城里学校要高。

  要荣誉激励。对在农村山区工作的老师评先评优,指标单列,以此来鼓励更多的老师扎根农村,服务乡村教育。

  “双减”政策出台后,怎么样更好地关心老师,让他们以更好的状态来投入到教学工作?

  “双减”以来,特别是浙江中小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和晚自习服务以来,广大教师的工作量增加是客观事实。浙江主要是采取以下措施:

  弘扬师德师风。鼓励弘扬奉献精神。

  优化人文关怀。杭州、宁波实行双减假,教师参与双减服务之后,如果第二天上午没课,可以晚点到,如果下午没课可以早点走,补足服务的时间段;舟山出台了“时间银行”,教师可以把参与课后服务的时间累积起来,用于外出培训或调休。

  开展一些经济的激励。允许各地对参与课后服务的老师发放一定的经济补助。

  优化社会服务。允许各地各学校对于一些非学科类的课后服务和培训,引入社会力量来参与。

  关于孩子的素质教育,很多家长难免会产生择校焦虑,对于这一现象教育部门怎么看?

  择校焦虑,本质上就是一种教育焦虑,教育焦虑的背后其实是社会竞争向上传导给教育的压力。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天都是起跑线,不能简单地把读小学、读初中、读幼儿园作为人生的起跑线。对孩子来说,更重要的是全面健康发展。教育是一项静待花开的事业,来不得浮躁、急躁。

  2022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根据法律,家长、家庭、监护人都有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今后家长要依法带娃,科学育儿,要有正确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和育儿观。

  浙江正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对教育来说,创新和突破点在哪里?

  共同富裕示范区背景下,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先行,教育是基础性先导性的工程。面对共同富裕的要求,教育改革永远在路上:

  基础教育重点是抓均衡,让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群体之间都能够获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高等教育重点是抓质量,提升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增加本科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让浙江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接受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重点是抓融合,让职业教育跟产业,跟职业生涯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让这类人群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教师队伍要抓素养,建立一支学高身正,有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对教师队伍既要厚爱,也要严管,厚爱就是要提高和保障教师的待遇,严管就是要加强师德师风的管理。真正让教师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成为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教育是一个先导性工程

  需要每位教育参与者共同努力

  共同富裕

  教育先行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