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还有10天就能拿到自己的遗嘱证了,上个月21日,她走进了上海的中华遗嘱库。这个地方每天接待不少人,但很少见到像朱晓这样的年轻人。
朱晓1992年在上海出生,2014年从护理专业毕业之后,一直在上海一家医院的ICU病房工作。她经常在相关专业的公众号里,看到自己的工作被描述为“离死亡最近的地方”。
朱晓想立遗嘱并不是突发奇想。2016年10月,她完成了器官捐赠志愿的登记,当时在一篇新闻报道中,了解到立遗嘱这件事,她就关注了中华遗嘱库的公众号,但想法一直没有成行。
今年11月,医院麻醉科的同事在值班时因为劳累过度倒在岗位上,再也没有醒过来。事后,她和同事交流知道,这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医生,刚刚成家立业,孩子才出生不久,父母也都健在,甚至不算年迈。
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就这么倒下了。之后几天,朱晓身边的同事又住院了,因为半夜洗澡时不小心把后脑勺磕了。你永远也不知道人生会遇到什么意外,她觉得,自己应该把那件事落实下来了。
朱晓的身体也不算太好,一直有高血压,她希望通过提前安排好身后事,给自己、家人和朋友一个交待。很早之前她就听过一句话:“黄泉路上不分年龄。”在医院也看见过太多这样的生死离别,大到百岁,小到刚出生。
到目前为止,朱晓离死亡最近的时候是20岁。因为一次突发的荨麻疹进了医院,症状才刚开始出现,医生说了很多注意事项,让她回家观察。她记住了一句话“如果发生了喉头水肿,一定要第一时间去医院。”当天晚上,这种情况真的发生了,家人送她去医院,从绿色通道进去就开始吸氧抢救。这件事情她现在想起来还是很后怕。
工作5年多,亲历了很多病人离世,在朱晓看来,一个人离开是没有办法的,人出生就注定走向死亡,但是,这个人活成什么样,给活着的人带来什么,却是不同的。
朱晓参加过一个病人的葬礼,是接触过的最年轻的病人,一位二十八九岁的新妈妈,因为血液科的疾病转入了ICU。她对医护人员很好,从不愿意添麻烦,经常让他们先去管其他病人。丈夫每天下班后都会来医院,陪着她和孩子通话,孩子太小不能进入病房,便在视频里聊天。她离开的那天,丈夫带着家人到医院,让家人不要哭,怕影响其他病人休息。
这是朱晓参加过的唯一一次葬礼。一个年轻温柔的女人,很爱她的丈夫,还有可爱的女儿,本来该有美好的人生,可就这么离开了。朱晓想,要是换成自己,家人还有朋友,能不能接受得了?
遗嘱中,朱晓希望去世后,把自己名下的一套房子送给一位朋友。这位朋友从外地到上海打拼,不论是工作还是为人处世,都教会她很多。她觉得父母不需要自己经济上的帮助,更需要的是陪伴。
3年前,登记捐出自己的器官时,母亲很支持朱晓:“如果身体还能帮助到别人,就是最好的。”而现在,朱晓只想过好每一天,工作、健身、聚会、陪伴父母、参加医院的国外交流项目、学习法语……即使真的有意外发生,也不会留下太多遗憾。(龚阿媛)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