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娱  
走过东交民巷 走过一个世纪的物是人非
2019-10-16 13:55:28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  分享:

  走过东交民巷 走过一个世纪的物是人非

  北京有一条很特殊的胡同,漫步在这里会感受到浓浓的异国风情,触目所及是哥特式的教堂,红顶的小洋楼,玻璃花窗与形似“凯旋门”的西式门楼……周末,我们几个热爱北京文化的小伙伴跟着北京文史爱好者“燕都”寻访东交民巷,寻找老照片里的历史痕迹。

  东交民巷的前身有个很接地气的名字,叫做江米巷,据说是护城河边囤米出售的地方;另有一说是,元明营建北京宫室时,多以江米汤灌浆,以求牢固,此地为囤米之所,得名江米巷。到了清代中期,这里是中央各部衙门的所在地。

  然而,走着走着,这条美丽的胡同带给我们的不再是如沐春风的感受。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法国、美国、俄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奥匈帝国、比利时、荷兰、日本等列强相继在东交民巷地区设立使馆、兵营和银行、饭店、医院、教堂……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各国列强签订《辛丑条约》 ,条约其中一项就是将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并强调使馆区内各国可派兵驻守,一切事务由各国自行处理,清政府一概不能过问,而且中国人不得在使馆区内居住。

  当年,出入“国中之国”的大门根据标示共有12座(包括兵营大门),有些门还设有碉楼把守,国人不得出入。如今这些“门”与碉楼早已不复存在,那段耻辱的历史也永远成了过去。

  法国邮政局早在1900年已经存在

  我们一行人从东交民巷的东口漫步而入,很快就感受到浓浓的法国风情。一座尖顶的哥特式教堂映入眼帘,这便是圣弥厄尔教堂。和北京著名的东南西北“四大教堂”相比,它的规模虽然最小,但“颜值”可以秒杀北京所有教堂。

  这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修建的最后一座教堂,由法国传教士高司铎于1901年创建。教堂大门紧闭,我们只能从围墙外露出的尖顶窥探它的风采。小巧精致的教堂,坐北朝南,高两层,是正宗的欧洲哥特式风格。外面是双尖石塔,里面是尖圆拱券,百年前法国定制的玻璃花窗如今依然闪烁着绚丽而神秘的色彩。

  除了哥特式风格的教堂,沿着东交民巷奔西,我们还能找到当年法国人遗留的不少痕迹,最重要的莫过于当年的法国公使馆,西式的门楼,大门口却是两只传统中式石狮子,有种中西合璧的感觉。

  而100多年前,它是清朝满洲贵族景崇的府邸,景崇因获罪迁出,其子纯堪承袭爵位,府邸改称“纯公府”。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西方各国在东交民巷建立使馆区,法国人占领了“纯公府”,改建了一座“凯旋门”式的大门。

  据说,最初法国人并没有看上“纯公府”,他们看上了位于东交民巷内的肃王府,但“肃亲王”是清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其王府若租给列强实在是有失大清国脸面。清政府难以接受,提出可将宗室景崇府租给法方。法方一开始并不愿意,但恭亲王奕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