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南宁12月23日电 (记者 林浩)“使用母语进行文学创作,是我写我说我行动,不存在语言和思维转换障碍。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带动一批壮族文学文艺人才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扩大壮族文艺影响力,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壮族作家蒙飞2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作为首部原创壮文长篇小说的作者,蒙飞正处在创作高峰期,继《节日》《山重水复》之后,他的第三部壮文长篇小说《风吹过街》近日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该部小说通过描写当代壮族地区一个县城的社会生活,展现壮族人民在大时代中的蜕变和进步。
蒙飞认为,县是中国最重要最不得忽视的政治治理组织。描写好一个县域,能反映中国底层生态,读懂一个县城,可更好地了解中国。
图为蒙飞创作的壮文作品 钟欣 摄从小在壮汉杂居的南宁市马山县周鹿镇长大,蒙飞深受多语种文化熏陶。他自愿报考中文系,兼学壮语文,学习壮文写作和翻译。在校期间,满怀创作热情的他,不懈投稿,作品经常被各类报刊采用。
30年来,蒙飞一直从事新闻采访编辑工作,业余坚持文学创作。2007年,他与黄新荣共同创作的长篇小说《节日》问世,成为壮族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并于2008年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随后,壮文版的《山重水复》《风吹过街》,汉文版的《那里的生活》《组委会》《温润的微笑》《边陲画廊》《旧梦新月》相继问世,亦荣获多项奖励。
“壮族作家用壮语壮文写作,能完全写出壮族文化独有的魅力,这是一件过瘾的事情。”蒙飞说,壮族有2000多万人口,应有自己的民族文学好和民族文化,应在世界文明史上有的一席之地。作为壮族作家,用母语写作是情结,发出民族声音,积淀民族文化,展现民族风采,是义务责任,也是自信。
蒙飞的壮文创作旅程并非一帆风顺。他坦言,壮文词汇量不够汉语的丰富,表达方式较为简单直接,文字的丰富性、色彩度也不很足够。同时,因离开家乡多年,长年生活工作在南宁,对壮族乡镇、县城的生活有些陌生了。
为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蒙飞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无数次地奔走于语言研究机构、故乡、图书馆、方志馆之间。他最钟爱的还是回到家乡小镇周鹿,住上一段时间,与父母兄弟话家常,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想法。
“生活的精彩程度比小说的现象编造更为曲折精彩,作家永远要当生活的学生,到生活中去,才能积累素材,创作出接地气的作品。”蒙飞说。他常把家人的想法写到书里,家人也愿意跟他讲述更多的乡间故事。
南宁师范大学周飞伶副教授这样评价蒙飞的小说:以颇具个性的方式叙事,自然流畅,不时闪烁着游戏精神和方言魅力,让读者感受到汉文文学作品所无法体验到的清响、灵动与从容。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1957年国务院第63次会议通过《壮文方案》,并同意在壮族地区推行使用,成为迄今为止由国务院批准的唯一一种新创民族文字。
为促进壮文和壮汉双语的和谐发展,近年来,广西探索壮文进校、壮汉双语教育教学的实践发展,建立从学前教育、中小学各学段以及高等教育的壮汉双语教育体系,壮汉双语教育发展势头良好。
蒙飞表示,壮族文学经历了萌芽发展壮大的曲折过程,涌现出《刘三姐》《百鸟衣》《美丽的南方》等经典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一席之地。壮文文学作品读者群日益扩大,壮族作家数量也不断增加,这令他很欣慰。
“我希望用深厚的民族情怀和对时代的洞察进行写作,构建精神家园,用壮家儿女的沉静之眼关注世界,思考如何以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质感,来丰富人类精神世界,筑造诗意栖居地。”蒙飞说。
蒙飞告诉记者,在准备长篇小说创作之初便有一个计划,要写成四部曲:壮族农村、壮族乡镇、壮族地级城市和首府南宁,如今前三部曲已经出版,最后这部写南宁的长篇小说,关注在南宁打拼奋斗的壮族群体,讲述他们的进退得失。
“我有信心、耐心和决心,这第四部写得比前面三部的好。”蒙飞说。
在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蒙飞还借助壮文与东南亚语言同源优势,加强对外交流,让“老树发新枝”。他的长篇小说正被翻译成越南文和泰文。(完)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