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娱  
著名书画家袁竹作品赏析
2019-12-30 17:16:09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袁竹,国礼艺术大师、逍遥派画创始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教育联盟艺术教育终身客座教授、北京宣和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新华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19版)入编者。2019年10月29日,国家版权局颁发作品登记证书,作品版权作为资产包之一组成创艺星球(代码860099)于2019年10月30日在香港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

四川省德阳市人,1966年10月出生,男,汉族,曾就读于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研究生院,经过多年的实践,新创独树一帜的“豹纹斑”、“牛毛纹”山水皴法,己取得可喜成绩,作品先后在美国纽约、德州丶俄罗斯圣彼得堡和北京等地展出,有上百幅作品被美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北京、香港、台湾、上海等地藏家收藏,并入编世界知识出版社《新中国当代书画史》、黑龙江美术出版社《百年经典•中国近当代书画名家选集》和中国文联出版社《致敬经典•中国书画传承代表人物》等60余部画集文献,还入选“一带一路•传世国瓷”和“传世国粹•瓷酒中国”庆祝建国70周年献礼工程,两次制作成国礼。先后被授予“全国百位优秀人民书画家”、“国礼艺术大师”“中国当代最具特色书画家”等称号。荣获纪念张大千诞辰120周年海内外书画大赛铜奖和传承杯国际书画大赛铜奖。已出版个人作品集:《中国书画百家精品集(袁竹卷)》《中国传世名家名作•袁竹作品集》《中国当代艺术名家•袁竹逍遥派画作品集》《中国当代书画名家袁竹邮册》《中国传世名家名作专题邮册(袁竹)》等。2016年5月,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中心举办“传承与经典---袁竹国画作品展”;2019年6月,在美国德州达拉斯举办袁竹个人作品展。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社主管全国美术类核心期刊《人民美术》杂志已连续5年选登其作品,北京八达岭中国新长城将其作品镌刻成壁画永久展示,供海内外游客参观。

 

读《一般看不懂,读懂不一般—袁竹“逍遥派"画读后感》有感

作者:墨笑(河南)

 

品读逍遥派画创始人袁竹大师的作品,确实需要琢磨一番。有些作品,看似简单,再看却又复杂起来,甚至超出你的想像;而有些作品,本身抽象,则更需反复琢磨。所以,笔者十分赞同作者尹书贵先生的观点:一般看不懂,看懂不一般。

如果一幅绘画作品过于表面化,笔者认为,此作品价值与意义不大,作者的境界也不会太高;如果一幅作品给人的感觉"一般看不懂,看懂不一般″,那么,这样的作品,一定有深度,有意境,作者的境界非一般人所及,袁竹大师的作品即是如此。

 

袁竹大师饱学庄周,深谙儒学,国学功底深厚,又精于国画,巧于技法,智于创新,妙于立意,他所创作的作品,咋一看云里雾里,应该说非常正常,这是作品本身的深度使然,即"一般人看不懂"。

 

认真品读袁竹大师作品,耐人寻味。对于同一幅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所获。这就是大师级作品带来的启迪、教育、指引效果。笔者认为,想完全读懂袁竹大师作品,除认真琢磨外,还需具备审美、文化、阅历诸条件才行。此即"看懂不一般″。

 

近几年,袁竹大师文化活动频繁,不是袁竹大师主动参与,而是被动受邀应约。应该说这是袁竹作品带来的社会效应所致。袁竹作品大量入编入典,实为水平所致。很多名人、要人、机构竞相收藏袁竹作品,应为崇尚艺术所致。

 

这一切说明了什么?一一对袁竹大师作品的争议是徒劳而苍白的!袁竹作品拥有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质和广泛的社会基础。袁竹大师的艺术成就,己引起画坛振荡与学术界、理论界高度关注,应该说,他成功了,而且非常成功!但袁竹大师似乎并不满足,在主流媒体上,还可经常看到袁大师匆忙的身影。

 

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一看便知其全部,只能称作"画″,不能称作艺术。一看观其形,再看才能知其意,多看才能悟其魂,这才是真正的艺术。这正是书画评论家尹书贵先生对袁竹作品"一般看不懂,看懂不一般″评价的要意。

 

(作者:墨笑,著名美术评论家,原名张传勇,曾用名张伟,1963年生,河南省商丘市人。经济学硕士,教授。墨笑曾为国内外当代书画名家制作作品专辑近万篇,撰写书画评论数百篇,多见于百度、腾讯、新浪、今日头条、搜狐、网易、雅昌艺术网等诸多媒体)

 

一般看不懂,读懂不一般

———袁竹“逍遥派"画读后感

文/尹书贵(四川)

 

当人们觉得你不行,或者认为你做的事情不对的时候,你应该知道,你已经走上一条正确的路。如果人们对你一直抱有这种态度,这就意味着,你非常有可能,做了一件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当然前提是你没有虚度光阴。

 

最好的就是,当人们对你说“你这样做不太好”的时候,你记住,作为批评,这只是一句空话,他内心深处其实是再说“我不喜欢你这样做”罢了。

 

所以,我认为听到“你这样做不太好”,正是边缘人的终极目标。当你听到别人这么说你时,其实你已经闪耀着金色的光芒。而他们,才是真正的失败者。

 

所以创新总是发生在边缘。

 

这段话也许是“逍遥派"画创始人袁竹的写照吧!

 

可以这么说,艺随时代,更随个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鉴历史,又重现实,更超越现实,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创造,道法自然和“搜尽奇峰打草稿”成就了“逍遥派"画。

四川有位收藏家欣赏袁竹“逍遥派"画后曾说,有不少人的画,一看很好,再看却死了,没味,而袁竹的画,初看让你觉得在云里雾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一种山重水覆疑无路的感觉,再细一品,有味了,就象冷水泡茶慢慢浓,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画面是越看越活。看袁竹的画,就象观奇石,大自然鬼斧神功,天然雕琢,让你有一种看了越想看,越看越有味,还留下很大空间让你想象,那种感觉就象吃牛筋让人有嚼头,让人回味无穷,百看不厌。

 

江苏有一位欣赏者这样评价袁竹“逍遥派"画:犹如华夏大地降生了一个文化精灵,这些作品来到我们中间,将在平静的湖面掀起涟漪,会令一部分人欣喜若狂,也将让一部分人恨之入骨,佛家说:此人之肉,彼人之毒。好之者推尊之上天,宝若已身之肉。恶之者,贬抑之入地,弃若害己之毒。这不过是人生世态之常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成了欣喜若狂的那一部分人,一见到他的作品,一种非读不可的渴求油然而生。

当我看到以上诸如此类的一些精点评语,好象在帮我代言,都说到了我的心坎上了。这些表达是我早就想说而没说出的心底之声。我在欣赏“逍遥派画”的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步曲”:刚一接触“逍遥派”画时,就象少女第一次约会,初见面留下了表象美。由于看不懂,感觉一头雾水,让人想放弃又于心不忍,总想探个究竟之感油然而生。时间长了,欣赏多了,能看懂一两副作品,发现了“逍遥派”画的内涵美,就象恋上了心爱之人,有了依赖,不是对它坐等“不请自来”,而是总想主动去光顾,哪怕“三顾茅庐”。再后来,几乎副副能赏,能解其意,真是精灵古怪,鬼斧神功。恍然大悟,好象明白了什么,就象得了相思病,隔日不见仿如一世,坐卧不安,魂不守舍,一门心思盼望与其厮守。整个过程就象让你经历了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长吁一口气,哈哈哈,这“逍遥派“画也太折磨人了,太陶醉人了,太诱惑人了吧!

袁竹“逍遥派"画真是难得的奇珍异宝啊。不仅原创,而且唯一,独一无二,无可取代,太稀罕了。当“逍遥派”画家袁竹的那一副副作品的画面映入我眼帘,简直就象着了魔一样,让我难已割舍。如《一路向东》《天人合一》《家国天下》《东方红》《上樑不正下必歪》《梵音乐水》《大月亮》《追月》《希望》《远山的呼唤》《高膽远瞩》《大禹治水》《逍遥游》《逍遥天下》《乾坤天下》《人间仙境》《万古长青》《天界》《空灵》《天地》《伏羲太极》《太极和》《仙岛遗址》《贵州恋歌》《八仙过海》……等等,多美啊!多有意境啊!!多有寓意啊!!!

艺术有预言,不可忽视,袁竹“逍遥派"画以易经为轴心,儒,释,道贯穿其中,还将神话、传说、寓言融为一体,真是不得了,太了不起了。他把华夏的山山水水绘成了一副副灵山圣水,炎黄男儿成了大山一样的巨人,屹立于东方,故国女子婀娜多姿,外柔内秀,独有东方之韵。暗示什么?倡导什么?呼呼什么?画家的真情实感通通表达在绘画里面。画意“不说破”,让你去了解,去追求?不然哪有自得之乐?画面布满“褝机”给你一点暗示,更多的是“疑”,其用意不言而明,让你去想?去体会?……孟子曰:“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总而言之,那画中的褝意,你不下一番苦功夫,是不可能有所悟的。

画家袁竹的艺术之旅,虽然孤寂,但丰富多彩,不仅是五颜六色的精彩,而更是灵魂深处的精彩,他的画是画中有画,画里作章,画藏玄机。墨色的浓淡变化,线条的力度,意境的深浅,无不在表达画家的思想。他用真情传达真、善、美。书画能洗涤人的灵魂,让灵魂干净,纯洁,高尚。袁竹的画是中国的神品,不仅国人喜欢,也会让西方人迷恋……

袁竹的佳作神品受到很多人称赞,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不过我认为这是好事,因为每个人的观点不一样,看法也就不一样。袁竹的作品,一般的人看不懂,看懂的人不一般。又加之对逍遥派理解的人也各有不同,有的以为是社会上游手好闲、好逸无劳式那样的逍遥自在。我认为画家袁竹这个才是名符其实的逍遥派,既继承优秀传统,有孔孟老庄之道,有魏晋玄学,有宋明理学心学之蕴意,又艺随时代、艺随个人,是无污染,无毒素,纯天然,纯自然,心灵纯正,纯洁,回归大自然,天道酬勤,厚德载物那样的逍遥派。“逍遥派"画给予我们的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影响、是一种情怀、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品味、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生活,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一种幸福,……

 

编辑:CCR69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