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娱  
嘉峪关长城保护实施多种新模式 精准“呵护”本体和载体
2020-05-03 16:06:02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  分享:

  中新社兰州4月27日电 (记者 丁思 高莹)新中国成立以来已历经数十载保护修缮的嘉峪关长城,如今再次实施多种保护新模式,科技让长城保护成果得到有效延续和传承。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境内河西走廊,其周边明代长城的类型较为丰富,主要是夯土墙体。受风沙、雨水、冻融和急剧温湿度变化等自然因素影响,长城病害持续发生,比如:表面风化、片状剥离、坍塌、酥碱、裂隙发育、冲沟发育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已历经数十载保护修缮的嘉峪关长城,如今再次实施多种保护新模式,科技让长城保护成果得到有效延续和传承。图为4月中旬,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长城保护研究所工作人员用无人机对甘肃嘉峪关长城周边的赋存环境进行了全方位巡察拍照。 中新社记者 杨艳敏 摄

  近些年来,当地对野外夯土长城的日常保养维护和环境治理一直未间断。值得欣慰的是,已由看守保护向科技保护、研究保护转变,由长城本体保护向本体和载体(赋存环境)共同保护转变,由探索性修缮向依托科技数据精准保养维护转变。

  今年4月以来,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长城保护研究所所长张斌和同事已多次用无人机对长城周边的赋存环境进行了全方位巡察拍照,他们正在对长城本体病害现状及发育情况进行勘察监测,测量记录长城表层的病害剥蚀面积。

  “修补后的墙体透气性如何、抗雨蚀能力如何,会不会跟原始墙体发生反应?”张斌说,这些,都需要每日数据监测作为基础,不间断比对蒸发量、分析病害发育速度,向预防性保护转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已历经数十载保护修缮的嘉峪关长城,如今再次实施多种保护新模式,科技让长城保护成果得到有效延续和传承。图为4月中旬,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长城保护研究所工作人员用无人机对甘肃嘉峪关长城周边的赋存环境进行了全方位巡察拍照。 中新社记者 杨艳敏 摄

  由过去对长城本体的保护,延伸至对长城本体和本体所处的历史环境风貌“同呵护”,也是保护工作中的另一个变化,无人机则成为张斌的“重要伙伴”。

  张斌说,无人机巡护可以从高空俯瞰长城和其周边赋存环境的关系,对长城所在地气候、土质、植被、生物、人类活动等做好监测,通过照片比对,综合分析和评估文物保护单位赋存环境变化对其影响,以改进日常巡查、监测方式,制定维护措施。

  “只有不间断监测和日常维护,从源头解决小病,治理好了,就不会生大病,年老的长城才会延年益寿。”张斌说,赋存环境保护好了,文物保护单位才能在一个“洁净、稳定”的环境中长久保存。(完)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