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娱  
“考古顶流”怎样炼成?对话三星堆考古执行领队
2021-12-18 08:49:14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  分享:

  记者 戴竺芯 杨涛

  2021年,三星堆祭祀区考古项目无疑是考古界的顶流,每一次成果的发布,都占据了热搜榜半壁江山。34岁的冉宏林,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这一年,他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几个数据可以证实:一年里,除了统筹三星堆祭祀区遗址考古发掘进度,他还参加了大大小小80余场公众考古活动,对外解读三星堆;一年大部分时间待在三星堆,原来每半个月回家一次的他,现在只能请妻子抽空去工地探望。

  如果说三星堆祭祀区考古项目是一套复杂的电路体系,冉宏林就是那套体系里的中转站,上传下达,所有的电流都需要流向他,再由他向不同环节输出。

  一年过去,新坑的发现、精美文物的不断出土,让他感到兴奋和喜悦。另一方面,发掘后如何去系统整理?后续资料怎么消化?他同样为此感到焦虑。热闹喧嚣之后,一切归于沉寂,那才是更多的考古工作的日常。

  两年前发现新坑 新成果一经发布引爆全网

  一切的发生,要从2019年12月2日说起。

  在冉宏林当天的考古工作日记中,他写道:下午2点13分,在第3层偏东南方发现第一件铜器,经过陈德安前站长确认,应该是一件铜尊,只不过目前刚露头,还未完全清理出来,如此一来,该坑为“祭祀坑”无疑。

  考古队员在撰写工作日记时,需要客观记录。这段看似平静的文字背后,冉宏林早已兴奋不已。经过大约一年多的试掘和准备工作后,2021年3月20日,三星堆正式对外发布新成果,一时引爆全网,变身“顶流”。

  在冉宏林看来,三星堆“出圈”并不是意外。当那条露出青铜器边角的探沟出现时,如今的一切几乎都可以算在意料之中。“1986年两个坑的发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新发现的坑,也毫无疑问将再次让公众目光聚焦。”冉宏林说,这也是在新坑崭露头角后,着手筹备一年多才对外发布的原因。

  三星堆火了之后 高兴的同时也有焦虑

  自今年3月三星堆首次“拆盲盒”后,大半年来,大量精美文物不断上新,社会关注度一再攀升,这让冉宏林感到十分高兴。随之而来的,还有许多焦虑情绪:出土了数量如此巨大的精美文物,发掘结束后如何去系统整理?保护修复工作怎么做?后续资料怎么消化?文物在博物馆怎么展陈更好?怎样让公众更好地理解三星堆?一连串的问题向他袭来。

  “如果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做不好这些工作,对于社会、对于学者、对于公众来说,都是无法交代的。”冉宏林说,考古工作者必须要负责,不仅要对历史负责,更要对未来负责。

  这些问题常常在他脑海里盘旋。作为执行领队,尽管事务缠身,冉宏林仍然坚持每天都尽量在现场了解发掘情况,了解整体进度和主要收获。事实上,早在发掘之初,考古队员已经进行了一整套发掘方案的设计。比如,针对文物修复,有关单位已经在三星堆博物馆内设立了文物修复中心,在修复的同时,面向公众开放。这些基础的工作正一步一步有序进行。同时,在考古工作持续进行中,考古队员也根据实际情况逐步调整计划和方案。

  田野考古无止境 需要时间来还原历史真相

  其实,三星堆的考古工作远不止媒体关注到的这些。2013年7月,冉宏林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硕士毕业,选择回到了西南家乡。在他所学的夏商周考古专业领域,三星堆无疑是最重要的考古项目之一。

  “那时候觉得1、2号坑出土的文物好多都是残件,我相信一定还有没有找到的残缺部分,肯定还有新的坑。”2013年7月17日,冉宏林来到三星堆考古工作站(原三星堆工作站),开始他的三星堆考古之旅。

  三星堆遗址面积广阔,到现在为止,发掘面积不及千分之二。除了关注已经出土的各种神秘文物,参加工作后的冉宏林和同事们还曾开展了系列的聚落考古,揭开了许多古代遗迹,包括真武宫城墙、马屁股城墙、青关山台地、月亮湾城墙、仁胜墓地等等……

  如今,让冉宏林感到幸运的是,8年前他来到三星堆时,关于它的猜想正在一步步实现。考古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工作,而是需要时间和过程,来还原历史的真相。“没有前辈们给我们铺好的路,就没有我们的现在。”冉宏林说。

  博采众长注重创新 三星堆同时兼具二者气质

  三星堆遗址神奇在哪?在冉宏林心中,三星堆是国内同时期最能体现博采众长特质的遗址。他说,人类文化的传播一直是较为频繁的,在一个遗址区内,或多或少都曾与周边区域发生文化上的交流和联系。

  “三星堆遗址是其中最明显、最突出的一个遗址。”冉宏林说,从目前出土文物看,三星堆曾吸收了许多周边地区的文化特质。比如,中原地区用尊的元素,来自长江流域的城墙建造技术,长江下游的良渚文明,二里头的玉璋、殷墟的有领玉璧等文化因素,半月形地带使用金器的传统等等。其外来因素跨越区域大、来源庞杂,在国内很少有遗址可以与它相提并论。

  除此之外,在广泛吸纳外来因素后,善于创新的三星堆人又赋予了它们新的意义。“它完美地体现了借鉴、融合、创新的一整套流程。”冉宏林说,三星堆遗址的出土器物中,总给人一种若有若无、似曾相识的感觉。

  比如,三号坑出土的那件顶尊跪坐铜人像,跪坐人和尊肩上的龙,都体现着三星堆人的创新之处。“创新的特质在三星堆一直体现得非常明显,我觉得这对当下中国的发展也具有意义。”冉宏林说。

  考古是为了什么 是为挖掘中华文明的基因

  尽管今年三星堆已经成为考古界顶流,但在冉宏林看来,人们对它的了解仍然远远不够。“公众的关注很多,但是我们也很清醒地认识到,大家对于三星堆的关注和讨论,其实更多集中在对它‘奇奇怪怪’文物的猎奇上。”冉宏林反问,试想一下,如果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和国内其他遗址的文物基本类似,还会收获如此多的热情吗?

  在他看来,未来,也许进入到一个“全民考古”时期,公众才能真正的了解考古工作的意义所在。冉宏林说,“全民考古”并不是全部的人来参与考古,而是公众理解考古、认同考古。“考古并不是挖宝,不是看稀奇古怪的玩意儿,考古是为了挖掘中华文明的基因,是为了展示辉煌灿烂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给未来提供启示、借鉴,这才是考古。”

  对于考古的理解,冉宏林希望人们不要停留在表面。对三星堆而言,人们不能仅仅聚焦于它们奇怪的“皮囊”,更要关注它的内在世界。这也对冉宏林和他的同事们提出了挑战。“我们要考虑以后做怎样的研究,要怎么讲故事,才能让公众真正体会到中华文明是多么伟大。”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