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娱  
年近花甲的《故事会》:越来越像一个互联网媒体
2021-12-29 09:38:30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  分享:

  本报首席记者 施晨露

  “对目标读者有新鲜感”“1970年,目标读者的父母可能都还没出生,年代感太强了”……微信群里,多人语音通话从早上8时持续到午后将近1时。4个多小时里,6位编辑轮流发言,评点40多篇故事。“目标读者”是钻进旁听记者耳朵里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这是12月下旬《故事会》蓝版(校园版)的一场讨论会。对这本创刊将近60年的“国民杂志”而言,三审通过的稿件通过集体审读研讨的方式决定是否刊用,如何进一步加工,这样的“慢编辑”流程也是坚持多年的传统。

  从《隐秘的角落》原著作者紫金陈提到《故事会》对其悬疑小说创作的影响,到五条人乐队主唱仁科以一张同名专辑纪念小时候看《故事会》的时光……这些年,《故事会》时不时重回互联网用户的视野。关于这本老牌杂志的另一则新闻是,与上海市儿童医院联手打造的“儿童健康书屋”,本月在儿童医院(泸定路)门诊三楼大厅“开张”迎客,为小患者和家长提供包括《故事会》在内的读物。

  互联网时代的《故事会》还是“不变的配方”吗?年近花甲的《故事会》如何走进新的读者群体?“我们不希望在读者心目中,《故事会》只是一本用来怀旧的‘过刊’。每一期都是新的‘创刊号’。”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故事会》主编夏一鸣这样回答。

  跟着市场变,故事“核”不变

  看故事要看“核”,描写和情节是次要的。每个故事的“核”是独特的,要看这个“核”是不是够新、够奇、够巧

  走进《故事会》位于闵行区号景路世纪出版园的新办公室,副主编高健介绍,几列纵向的办公桌分别是红版、绿版、蓝版的编辑区域。版本这样区分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