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娱  
踏访桂林育才学校旧址 跨国师生情见证中越友谊
2022-05-09 08:50:52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  分享:

  中新社桂林5月8日电 题:踏访桂林育才学校旧址 跨国师生情见证中越友谊

  作者 蒋丰慧 欧惠兰 杨宗盛

  “我记得1995年从越南老家平阳省来桂林求学时交通很不方便,要先乘车到胡志明市机场,转飞机到河内市歇一晚,第二天乘车经友谊关再到南宁住一晚,第三天继续乘火车到达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的越南籍教师吴慧君对当年的跨国求学路印象深刻。

图为3月16日拍摄的越南学校纪念馆外景。 中新社发  欧惠兰  摄

  广西师范大学与越南胡志明市师范大学于1995年建立合作关系,互派师生任教学习。吴慧君是首批来广西求学的越南留学生。

  初到中国的几年,吴慧君拿的是旅游签证,最多待六个月就得回越南一次。为了回一次家,也为了获得一次新的旅游签证,吴慧君不得不每半年跑一次“马拉松”。

  “从2000年开始交通逐渐发达了,我们从桂林乘车到广州坐飞机直达胡志明市,一天就能回到家。”吴慧君说。

  1997年,吴慧君与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老师骆明弟成为一对中越夫妻,之后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吴慧君说,自己常在节日以及女儿过生日时,在餐桌上摆上越南的传统凉拌菜、春卷、糖水等食物,孩子对越南饮食非常好奇。至今,吴慧君经常在家做些简单的中国食物和越南小吃与家人分享。

  吴慧君来中国求学定居桂林的故事,是广西师范大学与越南留学生跨国师生情的一个缩影。在广西师范大学育才校区“越南学校纪念馆”附近,一株由越南政府前副总理阮善仁捐种的桂花树,与树下一块镌刻“中越人民友谊之树长青!”的圆石一起,见证了一段往昔岁月里的中越友谊。

  桂林育才学校是广西师范大学育才校区的前身。20世纪50至70年代,由于越南人民正进行艰苦的抗法、抗美战争,1951年,越南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将一批学校迁到广西办学,广西师范大学开办了以培养越南留学生为主的中国语文专修学校。20多年间,先后有14000多名越南学生学成回国,为当地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2010年,广西师范大学在桂林育才旧校舍基础上,建立越南学校纪念馆。

  从广西师范大学育才校区西门走进去,不远便是越南学校纪念馆。馆内泛黄的照片、铺陈的奖状……静静地展示着半个多世纪前越南学子在此生活求学的情景。

  广西师范大学越南学校纪念馆原馆长阮忠元驻足在一个展台前,介绍着里面保存完好的成绩单、简历、教科书等物品:“这是曾在桂林育才学校求学的越南校友郑庭厚捐赠的课本等物件,他说这些东西放在家中,或许百年之后就会被丢弃,捐赠给纪念馆,才能让大家铭记那段中越友好历史,它们才更有意义。”

图为3月15日,广西师范大学越南学校纪念馆原馆长阮忠元(右)向广西师范大学的越南籍教师吴慧君介绍纪念馆展品。 中新社发  蒋丰慧  摄

  退休十余年,阮忠元依然热衷并关注纪念馆资料整理工作,接待一些校友等参访人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批又一批越南青年踏着父辈的足迹来到广西师范大学留学。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原副教授陈国耀回忆,在学校执教二十余年间,他教授过不少来桂林进修的越南留学生。

  “当时有一位叫段英俊的越南留学生跟我一起学按摩,治疗运动损伤,很刻苦。现在他成为越南胡志明市足球队教练和体育康复的医生,还时不时和我打电话。”陈国耀说。

  近20年间,陈国耀多次前往越南河内市的越南体育科学院和体育医院讲学、参与治疗的时候,段英俊也总会在晚上抽空看望老师,长夜漫话师生情。

图为3月15日,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原副教授陈国耀在整理教学期间的照片。 中新社发  杨宗盛  摄

  陈国耀笑着说,他教学时,越南留学生们每到节假日或周末都会分批到他桂林的家中欢聚,学生们做越南春卷,他做桂林米粉,大家一起分享美食、交流沟通。

  晴空下,广西师范大学育才校区一片青葱。在这座绿色的校园里,70%的树木都由中越两国学子栽种,中越友谊也如这些树木一般,茁壮成长着。(完)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