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娱  
广西农家院里的古琴制作师:远赴台湾将手艺带回故乡
2022-05-17 08:44:13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  分享:

  本网5月16日电 题:广西农家院里的古琴制作师:远赴台湾将手艺带回故乡

  作者 刘俊聪 黄利洁

  在广西柳州市柳江区的一处田间庄园里,炉边做饭的柴火正烧得滋啦作响。此时的韦星手持毛刷,手法娴熟地给古琴毛坯一遍遍地刷上“大漆”。这是一种取材于植物的天然漆料,只有传统古琴制作才会经历这一重要的工艺步骤。

  出生于1985年的韦星是一名古琴制作师,钻研古琴制作三年有余。大学在音乐学院学习古筝的她,从未想象自己有一天会与古琴打上交道,成为这件上古乐器的制作技艺传承者。

韦星正在调配“大漆”,这是一种取材于植物的天然漆料。 刘俊聪 摄

  2008年奥运会,一首空灵的古琴奏曲《太古遗音》在“鸟巢”体育馆上空回响,吸引全世界目光,其中就包括刚刚大学毕业的韦星。“当时瞬间被它独特的音色迷住了。在奥运会这首曲子奏响之前,基本没人知道古琴,还有很多人会把古琴误认为是古筝,所以想要学习是很困难的事。”韦星说道。

  不得已,当时的韦星只能借助相关教材自学古琴弹奏。随着弹奏技艺的突飞猛进,韦星对这件古老乐器愈发地喜爱。2015年,在台湾探亲的过程中,韦星偶然结识当地知名的古琴制作师林立正,这一机缘巧合让古琴彻底改变了韦星的生活。

  “当时就想拜林师傅为师,学习古琴制作工艺。但林师傅看我一个丫头片子,死活不同意。最终还是软磨硬泡了很久,师傅才勉强收我为徒。真正入门后我才发现,古琴制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韦星说。

  韦星表示,古琴制作需严格遵循传统,工艺繁杂。仅仅是漆面打磨这一道工艺,就需要循序渐进,纯手工进行反复多次地打磨。“这道工艺的关键点就是不能用力,要轻轻打磨。师兄师姐们开玩笑说,开始打磨前要‘三天不吃饭’,这样力度才刚刚好。”韦星笑道。

  繁琐枯燥的制作过程,加之师傅高标准的制作要求,让这位背井离乡的姑娘一度想到放弃。而师傅的一次极为严苛的责备,让韦星的心理防线彻底崩塌。

  “当时马上就想收拾包袱回家乡。但后来平静下来仔细想想,如果不把这门技艺学到手,那么未来这件乐器极有可能失传。”在师兄师姐们的安慰下,韦星重新拿起了刻刀,“学习古琴制作也是磨炼和修行,让我学会了静心。”她说道。

  三年后,韦星告别师傅和同门,顺利学成回到家乡。从小有个“花园梦”的韦星,在柳州市近郊租了个农家四合院,每日在优美僻静的环境中从事古琴制作。她表示,每件古琴制作均需耗费1至2年,目前她已完成多件定制化的古琴作品,售价万元不等。

韦星正在弹奏古琴。 刘俊聪 摄

  据了解,古琴的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至今已有至少3000年历史,其音色低沉、余音悠远。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地位崇高的乐器,古琴自古以来便是许多文人交流切磋的桥梁,素有“士无故不撤琴瑟”之说。

  在沉寂多年后,古琴再次受到中国民众的关注和喜爱,近两年也逐渐成为各大音乐院校的教学科目之一。“国内的环境在慢慢变好,越来越多人也开始向我了解这件古老的乐器,很高兴看到它没有被遗忘。”韦星说道。

  目前,韦星也面向成人和青少年开办了古琴弹奏学习班,让更多人感受千古之音的魅力。“大家非常喜欢,我也会非常尽力地去传授他们弹奏技艺,不希望这件乐器在我们这一代失传。”韦星表示。(完)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