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义乌,你会想到什么?
曾几何时,这里只是浙江省的一个小县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成了闻名遐迩的“小商品之都”。而今,这里是热门的网红打卡地、是线下版拼多多、是可以预测美国大选指数的风向标……更是国家领导人考察的所到之地。
很难想象,这个堪称民营经济发展奇迹的小地方,是如何将“鸡毛换糖”这种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货郎担模式,一步步发展成如今的国际化大市场。更难想象,“小商品之都”这个名号,经历了怎样漫长过程,最终破土而出。
提起义乌。有一本书,更是无法忽略——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的著名媒体人吴象水所著的《知识与风骨》。
这部新闻作品集,是一部“用脚记录历史的经典”。它忠实地记录了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义乌小商品市场从民众自发创建、崛起,到走向世界的历程。它既记载了 “小商品之都”命运的升迁,也见证了我国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命力,是我国市场经济历史发展的缩影。
书中囊括了调查报告、消息通讯、特写访谈等几乎所有短新闻体裁。文体之全面、记录之详实、见解至深入实际,对于致力从事新闻写作的学者,起到极好的指导意义与借鉴作用。
近日,此书二版座谈会,于2023年9月17日在北京成功召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陆百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余斌、南京大学校友总会副秘书长赵国方、南京大学文学院原党委书记刘重喜、人民日报出版社总编丁丁、新华社记者编辑单纯刚、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王琦等出席会议,就《知识与风骨》一书展开了热烈的研讨。
会上,嘉宾们对吴象水其人、记者生涯、成书的背景和外界评价,畅所欲言。
一、象水其人及南大情缘
1953年7月,吴象水出生于浙江义乌农村一个贫苦家庭。启蒙时期,他便熟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成了他的座右铭,贯穿了他的一生。因此,他时常自嘲,自己的一生是“写报告”的一生,也是被鲁迅“坑”了的一生。
怀着感恩的初心,吴象水进入南大中文系就读,完成了新闻写作的科班训练、人格的锤炼、社会责任感的建立。期间,他曾去江苏宿迁调研,调查报告被授课老师编为排序最先的一篇。也在此年间,南京大学诞生了雄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吴象水深受感染和熏陶,把“实事求是”的精神、“为民鼓与呼”的使命,铭记在心上。
据南京大学校友总会副秘书长赵国方透露,1978年毕业的吴象水身为当时“十分金贵”的大学生,拥有相当广阔的职业选择空间。但为照顾孤独的父亲,他毅然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机会,回到故乡。但常感志不在此、抱负无法施展。身为行动派,他尊崇内心的召唤,投身新闻事业,扎扎实实从一个普通的记者开始,实干自己的事业。
这不仅与南京大学的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和 “嚼得菜根,做的大事”相契合。此举也在广大校友当中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体现了南大学子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当年,这位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游荡在只有2万余人的义乌稠城方块镇区。路过县政府大门时,他看到大门西侧摆着六七个儿时鸡毛换糖的货郎担,卖着一些针线、气球之类的小百货。他敏锐地意识到,民营市场经济的萌芽势不可挡。从义乌走过来的路回头看,这应该是义乌市场的雏形。
“1979年初,货来自义乌廿三里、福田公社的十几副货郎担,开始在稠城北门街头歇担设摊,出售小玩具、小百货,一天生意十几元,比摇货郎鼓摇街串巷合算,因此义乌四乡的货郎担陆续至此……只半年时间,小商品摊贩迅速增加至160多户,经营商品品种上千个。1982年初,义乌县有关部门正式批准这个小商品市场对外开放……14个省、市200多个生产单位的产品汇集这里,继而又由一个上千人的购销队伍将这里的货物贩销16个省、市、自治区,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小商品贸易市场”。
此段摘自书中《小商品买卖有了新渠道:义务稠城小商品市场的调查》的新闻报道,丰富的细节、详实的数据,生动真实地记录了重要的历史进程。而这篇报道曲折的面世过程,更是时代脉搏的见证。
1982年7月,稿件一写成,就吸引了《浙江日报》专家的眼球。为市场经济崭露头角欣喜的同时,报社也因此陷入了“保饭碗”的两难抉择。最后,经过几个月的反复推敲和修改,文稿于1982年11月,在《浙江日报》发表,正式吹响“小商品之都”民营经济时代的号角。
这个名叫吴象水的年轻记者,因此一举成名。 “用脚丈量、用笔还原”的记者生涯,从此开启。他四十年如一日,以独立思考的精神、敏锐的洞察、评判的勇气、高企的综合能力和政治站位,观察、记录着家乡的发展,为民鼓与呼,成为时代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2021年7月,吴象水整理之前40多年的新闻作品,在母校的助推下,由南京大学出版社集结成《知识与风骨:吴象水新闻作品选》一书。浏览目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个历史的切片,串联起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浙江民营经济的脉络。翻开书页,字里行间,又流淌着一个新闻人“铁肩担道义”的风骨和情义。
本书编者之一,是吴象水的女儿吴丹虹女士。她从小跟着父亲走访调查,眼中的父亲,遭遇阻拦时斗智斗勇,面对舆论压力也会眉头紧锁,但却从无怨言。
“爸爸从小地方走出去,改变了命运,是得益于时代的馈赠。学有所成后,反哺社会和家乡,从而推进时代的发展,对于爸爸来说,从来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吴象水从未忘本的“感恩之心”,也常在南大中文系友的口中得到印证。根据南京大学文学院前党委书记刘重喜的回忆,吴象水学长始终心系母校,先后多年,资助系刊《耕耘》的出版。
而流传最广的,是“一车橘子”的故事。千禧年之交的某天,中文系师生突然接到通知说,来了一车橘子,大家快去领。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吴象水校友以一车橘子,寄托自己对南京大学文学院的拳拳赤子之心。
细节之中看人品。也只有这样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才能做到四十年如一日,坚守一名调查记者的风骨和使命。
二、记者生涯
1982年成名作《小商品买卖有了新渠道——义乌稠城小商品市场调查》的成功发表后,吴象水备受鼓舞,在随后的报道作品中,创造了“义乌小商品市场”这个沿用至今的名字。2005年《义乌小商品吸引世界目光》,在《人民日报》刊发,国家领导人在出国访问的飞机上读到,大加赞誉。
写新闻稿,既要揭露不良现象伸张正义,又要避免舆情向不可控的方向发酵。吴象水也有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于是便经常打电话向人请教。有人记住了这个 “热忱”“率直”“正义”的小伙子,称赞他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优秀新闻人物”。
在本场座谈会上,陆百甫提出了几点看法:第一,对于新闻工作者、媒体人,这本书具有参照性,提出问题很尖锐,却没有负面影响,而是向正能量推进;第二,对各院校师生,具有范本性,在讲学过程中,可以为范例,深入探讨研究;第三,对于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史的人员,具有史料性,将义乌民营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包容其中,解剖一个麻雀,便能看到整体性问题,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文献;第四,对于干部和企业家,具有启示性,无论是引导、监督市场,还是从事生产经营,遇到难题,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实用的答案。
作为“无冕之王”,担得起赞誉,也必得扛得住压力。同为新闻人的校友丁丁(《人民日报》出版社总编)和单纯刚(新华社记者),对此感触最深,在座谈会上表达敬意。
除去对假冒伪劣现象零容忍的呈现和批判,2003年发表的《国有资产层层流失,楼盘开发团团疑云》,是吴象水自己最为看中的一篇。说起揭露义乌房产怪象,新闻使用的大量数据还原真相,极具说服力。而这些数据都是吴象水深入基层,一点点抽丝剥茧得出来的。
单纯刚建议,可以进行多角度深入挖掘,以义乌为样本,对民营市场经济现象、中国经济腾飞,进行更加宏观的映射。
提起《知识与风骨》,同为新闻工作者的丁丁颇有感触。从上学时和吴象水学长结缘,到《知识与风骨》中多篇报道均刊载于《人民日报》,从老前辈那里得知吴象水学长深厚的底蕴,这份羁绊日益加深。
《人民日报市场报》是全中国的关于市场经济的第一份报纸,吴象水的报道见证了中国市场的发展,两相契合,相得益彰。《知识与风骨》中不仅体现了吴象水的才华,更展现了作为记者的他,有铁肩担道义的这一面,以舆论监督的形式,展现自己对于家乡的大爱,有情有义。
此书既体现了义乌的独特性,又体现了其典型性。恰逢改革开放45周年,以义乌来反映整个时代、讲好中国故事,是十分有价值的。让读者跟随吴象水的视角,看到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全貌。使其对后续发展,更有价值和意义。
义乌精神,并不是哪个人创造出来的,而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义乌市场曾评价为“一个莫名其妙的市场、一个无中生有的市场”。而《知识与风骨》一书,正是对这一“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的过程,最真实的记录。
面对新闻采编和发表路上的重重困难,获得一手材料和线索,吴象水从不言弃,因为只有那样,“心里才过得去”。一句“心里过得去”是对社会的交代,也是吴象水给自己内心的交代。
“自己这一辈子少说假话,,一生诚实做人,履行了其作为新闻人的初心与使命,可以说得上是‘成功’了。”
三、成书背景
说到《知识与风骨:吴象水新闻作品选》的出版,离不开南大文学院的助推。2018年,时任文学院党委书记的刘重喜,看到南大历史系的口述史中心进展得如火如荼,恰逢改革开放40年,便想起了扎根义乌的吴象水校友。
南大文学院派出古典文献专业在读的优秀硕士研究生王琦和杨万光同学(现北大南大博士在读,本书编辑),入驻义乌。得益于OCR技术的发展,仅花了一个暑假的时间,便完成了资料的识别、校对。之后便是细致的选编,为重点篇目补充创作手记、撰写点评。
出版之后,吴象水第一时间给陆百甫送去样书。老领导称赞此书具有新闻写作的范本性、见证时代的史料性。此次座谈会中,又重点提到对干部和经营者的启示作用,“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抓住机遇,在书中可以找到很多答案”。
《知识与风骨》首版很快售空,后又再版。吴象水的朋友,义乌商人陈鲁在会上的发言,朴实感人,也最能说明此书畅销的原因。他说自己“反反复复看了好多遍”,作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弄潮儿和排头兵,从中读到了义乌人的勤劳勇敢、敏锐变通,也读到了辛酸不易,读到了时代,也读到了自己。
王琦同学说:“因为某些原因,有些文章没能选进去,是一个遗憾。”这也是本书计划再版的原因。吴象水学长也有意更进一步。
此次座谈会,丁丁始终在记录大家的发言。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后,与大家分享了初步的修订计划。首先,南大的版本,有手记有评注,应当延续并进一步发扬,补充吴象水学长走访时的故事,以及更多新闻亲历者的口述史料。其次,再版应不局限于新闻稿,将从地方志、同时期的报刊中采集资料,尽可能地为读者提供更多时代层面的延伸阅读。
陆百甫先生,对此寄予厚望,表示此书的再版,着眼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浙江民营经济。出版社若能依次为契机,成立“中国国际经验中心”,专门讲好中国故事,或将成为另一段佳话和功绩。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