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美育精神高端论坛现场
本报记者 高素娜
中华美育精神产生的
传统背景是什么?
山东大学终身教授、美学家曾繁仁认为,中华美育精神的形成包括不自觉和自觉阶段两个时期。人类的初期具有丰富的“准艺术活动”,例如贺兰山岩画,在这一阶段美育自觉的功能还没有凸显出来,属于不自觉阶段。美育的自觉阶段可以从公元前1100年左右周公制礼作乐开始,春秋后期孔子为解决“礼崩乐坏”再度提倡礼乐教化,也就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随着礼乐教化在历史上的不断发展,宋明理学为其补充了理学功夫与境界。至近现代,王国维首倡美育,是近代中国美育理论的创始人,而蔡元培则率先实行美育,亲身实践美育,普及美育理论,最终确立起美育的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以后,美育成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途径。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崭新时代命题,强调培根铸魂的重要使命,使美育具有了新时代的崭新内容。”曾繁仁说。
“在中国古代,我们传统的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政治被称为礼乐政治,制度被称为礼乐制度,文化被称为礼乐文化,美和艺术构成了礼乐精神的本质和灵魂。以美和艺术为基础的美育价值不单单在于陶冶性情,还代表着传统中国的立国精神、代表着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以此为背景,中华美育精神具有多重特点,即中华美育是从美出发的人文教育,是以美为本位的多元价值教育,是以个体教育通达家国天下的教育,是自由、秩序、和谐的三位一体,它以审美境界作为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中国现代美育传统是中华美育精神的重要生长点。”中华美学学会中国美学专委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刘成纪说,中华美育精神立足于“以美育人”的中华美育思想,其“以美育人”的教化之功,在今天培养和塑造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事业中,必将焕发巨大生命力。
中华美育精神的
核心内容是什么?
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看来,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民族对于美的理性、抽象的概括,中华美育精神是中华美学精神在民族实践活动中的呈现。“美育的中心目标是人,是考察人的整体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外在要言简意赅、凝练节制,内在要意境深远、形神兼备;要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行’是指美学和美育的实践品格。”仲呈祥认为,中华美育精神的核心内容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美化、艺术化。
“中华美育精神与中华美学精神对我们审美的主要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陶冶性情、潜移默化、启发智慧、以美启真和提升人生境界等。当前应深入思考和发展既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两种精神。”中华美学学会会长高建平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认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要回到美育精神的核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要回归中国文化本位,重新确立文化自信,使民众能够体会到、掌握住。“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要在当代构建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又符合中国特色的‘天理、国法、人情’三位一体的世界观,从审美出发,经过道德教化,经过治国平天下、政治建设,最终回到审美,回到人格的健全。同时,也需构建中国特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方法论,重新打造适应新时代,符合我们伟大民族复兴的、历史要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张政文说。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要谨守什么规则?
“立德树人、培根铸魂要从孩子抓起,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要重视基础教育。”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主任袁新文认为,当前,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水平和师资水平参差不齐。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高等教育重视师资培养,进而作用到基础教育,让更多孩子从小能接触到高雅艺术,从小眼睛就充满纯洁,能看到真的、美的东西。
“扎根时代、遵循美育特点是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前提。践行永远是让艺术教育落到实处,美的重要性是因为它超越了简单的艺术技能,一些美院学生在乡村的美育实践就是很好的事例。”教育部戏剧与影视类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周星说。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不能陷入‘知识化’陷阱,不能用知识化的方式来普及和推行美育,把美育等同于艺术知识教育。美育的根本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让人真正向善、向上。美育教不出来,只能慢慢培育,而‘育’不能格式化和知识化。育人的过程是‘化’的过程,是漫长的,不能一蹴而就,它伴随着人的一生。”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主任王德胜说,美可以起到点燃生命、充实生命、感动生命的作用,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要提倡多元美育,在多种艺术实践中明确美育“成人”的目标,充分发挥美育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特殊作用。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