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材小巧重量轻,iPhone 12 mini和iPhone 13 mini本该是小屏党的福音。遗憾的是,为了实现轻薄,它们牺牲了太多,加上不菲的售价,许多用户为此望而却步。如无意外,2022年的iPhone 14阵容上,我们将见不到这样“mini”的iPhone了。
iPhone 12和iPhone 13 mini劝退消费者的地方不多,但都是致命的,比如续航和售价。而对于中国用户来说,它们还缺失了一个关键功能——双SIM卡。
从本身来说,这两款mini的iPhone是支持双SIM卡的,但只支持单物理SIM卡,另一张卡则是“eSIM”。由于eSIM业务在国内尚未普及,中国用户还未能享受到该功能的便利。
不过有消息称,最快明年,苹果就将为iPhone带来新设计,推动eSIM的普及,向着完全形态的iPhone更进一步。
iPhone 14,砍掉SIM卡槽?
外媒MacRumors援引巴西网站消息报道称,苹果正在开发无SIM卡插槽的新iPhone,可能会在2023年的iPhone 15 Pro、Pro Max系列上推出无SIM卡插槽设计。如果进展顺利的话,这一天可能会更早到来,有匿名人士透露,苹果已经向美国的大型运营商提出建议,为明年的无SIM卡iPhone 14做好准备。
苹果这一步迈得不可谓不大。作为过渡,苹果可能会与运营商合作,于明年初先行推出仅支持eSIM、无SIM卡插槽的iPhone 13系列试水。
在通往iPhone究极形态的道路上,苹果做出过许多有争议的改变,比如干掉耳机接口,干掉物理Home键。可预见的未来里,苹果还将干掉刘海,干掉Lightning接口,走向完全无接口设计。对于究极iPhone,砍掉SIM卡插槽当然是必经之路。
除了形态的进化,以及典中典的“防水性能提升”,iPhone砍掉SIM卡槽还将促进通讯行业的进化。eSIM卡时代的到来,将为普通用户带来诸多便利。
「烧号」,eSIM与iSIM
事实上,无SIM卡插槽的iPhone也曾经存在过。在iPhone 4的时代,市场上就有一种“写号”版的iPhone,支持电信CDMA网络,没有提供SIM卡插槽。这类手机一般都是所谓的“水货机”,用户想要使用手机网络,就要先“烧号”或者“写号”。
四舍五入的话,iPod Touch配备一块“苹果皮”,也算是无SIM卡插槽的“iPhone”了。
那么,未来的eSIM卡版iPhone和曾经的“烧号”iPhone有什么不一样呢?
烧号和eSIM卡都是一种机卡一体的设计。烧卡是使用一种类似读码器的设备,读取国内CDMA手机卡的编码,然后用特定的设备“烧录”进手机的方式。机卡一体既是烧号的优点,也是缺点。它的致命之处是,基本不支持更换手机号或更换运营商,一旦烧号,手机便被绑得死死的。
eSIM即嵌入式SIM(embedded-SIM),可以理解为一种高级版的烧号,或者烧号2.0。支持eSIM的设备内部集成了芯片,用户无需插入实体SIM卡就能使用移动网络。比起早先的烧号方式,eSIM支持远程下载号码、更换运营商,更方便和自由。不仅仅手机,智能手表,以及许多物联网设备都可以支持eSIM。
eSIM并不是终点。2018年2月,Arm公布了iSIM技术,即集成式SIM(integrated SIM)。SoC厂商(如高通)可以通过集成安全模块,“模拟”SIM卡的加密、鉴权和存储功能,相当于在SoC内部虚拟了SIM卡。
Arm表示,比起eSIM,iSIM可以节省98%的电路板占用,简化PCB设计,并降低70%的功耗。坐拥各种优势,iSIM不仅是智能手机的未来,更是物联网与通讯行业的未来。
未来,何时到来?
我们都知道,iPhone以及各大智能手机拥抱eSIM和iSIM、走向无插槽设计,是无可扭转的未来趋势,那么这个未来什么时候到来呢?
从现阶段来看,即便苹果明年走向无iPhone设计,中国用户是暂时无法享受的。苹果也肯定会考虑各大eSIM卡服务尚未普及的市场,推出支持物理SIM卡的版本。
国内电信运营商还没有为eSIM的到来做好准备,而用户层面上,除了手机和智能穿戴设备的便利之外,也还没有非用eSIM不可的刚需。eSIM给用户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自由度,也必然会对通讯行业带来秩序性的变动,需要时间来实现过渡。
2020年10月19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获批之后,我国三大运营商均已获准入局eSIM物联网业务。在此之前,各大运营商的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也已在按部就班地开展。
此情此景,也让我们觉得有些眼熟。2011年的WWDC上,苹果推出了iMessage,杀入即时通讯行业,为苹果用户带来了许多便利。iMessage触动了行业的秩序,因而在面世早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阻力。一家技术和战略咨询公司曾指出,免费的iMessage可能导致了美国短信数量下降,而加密传递的方式,也带来了一些信息监管上的隐忧。
iPhone曾凭借各种超前的设计,改变了市场,方便了用户,也曾为了市场和用户,改变了自己。这一次,我们会看到什么样的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