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由《中国银行保险报》评选的2021年中国信托业十大新闻正式出炉。
01
发挥信托专业优势,构建乡村振兴造血机制
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
根据中国慈善联合会慈善信托委员会统计,2021年与乡村振兴相关的慈善信托累计备案18单,备案金额接近5000万元。多家信托公司积极运用资金信托支持农业农村发展。中国信托业协会、中国信托业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提前超额完成定点帮扶工作重点任务。
信托业充分发挥专业化资产管理机构的优势,通过人才培养提升教育水平、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专家点评
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所长翟立宏
向上滑动阅览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2-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和《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信托业之所以能够在乡村振兴伟业中有所作为,在于“三农”领域的多重性需求和信托行业多元化服务有着天然的契合。乡村振兴战略涵盖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多个层次,信托行业的比较优势在于其稳定有效的制度功能、因地制宜的交易结构、钱物人业的综合服务和复利叠加的长期效应。乡村振兴,信托业大有可为。
02
绿色信托步入发展快车道,服务“双碳”目标实现
2021年以来,信托业加大了在绿色信托领域的投放力度,股权投资、债权投资、产业基金、资产证券化在内的业务模式不断涌现。
绿色信托在2021年已成为信托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其中,碳信托以碳资产的价值发现与实现为核心,主要在丰富信托财产类型和深化受托责任两方面拓展了信托制度的功能边界,成为绿色信托细分领域的特色业务。信托公司通过参与碳市场交易、灵活运用资产证券化工具、探索绿色供应链金融服务等多种方式,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碳排放权服务信托”“碳中和主题信托计划”“ESG主题”等绿色信托纷纷落地。“双碳”目标下,绿色信托步入发展快车道。
专家点评
中航信托研发总监、首席研究员袁田
向上滑动阅览
在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和落实“1+N”政策(“1”是出台一个实现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的指导性文件,“N”是根据不同领域,出台一系列指导性的政策和方案)指引下,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信托在支持绿色经济发展和服务人民群众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信托行业自律规范《绿色信托指引》下,信托公司主动将ESG发展理念纳入公司发展战略,组织专业团队或专门设置绿色信托事业部,深入分析绿色产业需求,创新开展绿色投融资信托金融服务、碳信托账户受托服务、绿色生态慈善信托等多种探索。未来,信托公司应继续坚定践行“两山理论”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促进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持续贡献信托力量。
03
慈善信托迎发展机遇,助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在2021年成为社会热点话题。202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指出要“探索各类新型捐赠方式,鼓励设立慈善信托”等。
截至2021年12月30日,全国累计备案慈善信托750件,备案金额超39亿元。慈善信托因其突出的规范化、系统化、专业化、法治化、规模化的禀赋和特质,成为近年来异军突起的公益慈善主力军,是实现第三次分配的重要金融工具。如何破解慈善信托发展难题在2021年再次引起了行业内外的高度关注。
专家点评
中国信托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蔡概还
向上滑动阅览
2021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慈善信托作为我国一种新型的公益途径和慈善方式,将在构建和谐社会、缩小贫富差距、辅助弱势群体、缓解社会矛盾等多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发展慈善信托,将有利于推动第三次分配,助力共同富裕。发展家族慈善信托,一部分收益用于家庭成员生活(私益),一部分收益用于慈善目的(公益),在家族传承中嵌入慈善意愿,兼顾物质传承和精神传承,将成为我国家族财富管理和传承的主流趋势和最高境界。如果慈善信托在我国遍地开花,并长期服务于慈善目的,肯定能实现更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好地助力共同富裕。当然,通过慈善信托实现第三次分配,要遵循平等、自愿的原则。
04
数字化转型提速,多元金融助力科创企业
2021年11月,信托业金融科技创新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信托业数字化转型提速。
2021年,多家信托公司引入AI智能技术、采用机器学习算法、深入探索区块链等,逐步走向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高水平循环。同时,科创板多次迎来信托计划支持的企业,信托公司也加速布局北交所上市公司。
2021年,信托业发挥信托制度优势,创新服务模式,积极构建一二级市场投资体系,综合运用多种金融工具、服务与产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助力科技企业自立自强。
专家点评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增武
向上滑动阅览
202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列为八大重点任务之首,这与当今科技发展规律和国家经济发展需求有着密切关联。一方面,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的组织者需要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国际形势的变化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在国家产业安全、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领域,我们的科技力量不够聚焦,还难以满足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需求。有鉴于此,信托业在服务国家战略尤其是科技创新方面,应该有所作为,成立信托业金融科技创新联合实验室,加大科技在信托公司自身发展中的应用,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科技企业服务体系,成效初现,未来还可进一步深度挖掘。
05
融资类、通道业务规模持续下降,坚定转型发展
2021年,信托行业面临资管新规过渡期即将结束和“两压一降”严监管的双重压力,行业转型亟待取得实质性进展。
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融资类信托规模为3.86万亿元,同比下降35.13%,占行业受托资管规模的18.88%;事务管理类信托规模保持持续下降态势,投资类信托规模则快速上升。从资金来源看,以通道业务为主的单一资金信托规模同比降幅超过20%;集合资金信托、管理财产信托规模均保持平稳增长。
当前,信托业正在符合监管导向下,着力优化业务结构,积极提升主动管理能力。
专家点评
中诚信托投资研究部总经理和晋予
向上滑动阅览
融资类、通道类业务规模的持续下降,是信托业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信托公司在转型过程中,大力开展股权投资、标品信托等投资类业务,助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更好地满足了实体经济需求;大力开展家族信托、保险金信托等财富管理业务,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更多物质基础;大力倡导并推动慈善信托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第三次分配和共同富裕;大力开展资产证券化、探索开展涉众性资金管理等服务信托,可以满足社会、民生等特定领域对信托服务的需要。这些转型业务的发展,将使信托的功能得到更充分、更广泛的运用。
06
加强对非金融子公司的监管,治理市场乱象
2021年7月,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清理规范信托公司非金融子公司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压缩层级、规范业务角度出发,整顿规范信托公司非金融子公司,治理市场乱象。
《通知》搭建了信托公司的防控体系,避免信托非金融子公司可能产生风险衍生效应,有效阻止主体之外的各类风险对信托公司自身的影响。同时,《通知》还有利于加强引导信托回归本源,凸显主营业务,发挥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资管管理定位,避免过度从事非主营业务,推动信托公司主动提升专业管理能力。
专家点评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
向上滑动阅览
早些年,部分信托公司在展业过程中,以固有资产设立一级非金融子公司,通过私募股权投资参与资本市场业务,对服务实体经济和与母公司战略协同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部分机构违规设立非金融子公司规避监管,甚至通过其全资子公司再成立孙公司从事境外投资及贷款等业务,近年已滋生了市场乱象和衍生风险。《关于清理规范信托公司非金融子公司业务的通知》有的放矢地治理从事私募股权投资等业务的境内一级非金融子公司滋生的市场乱象,尤其是开展监管套利的通道业务,以及与母公司之间存在融出资金、转移财产、利益输送的关联交易等违规操作。新规限制了信托公司自有资金的使用范围,通过压缩层级、规范业务等措施构筑起“防火墙”,避免了利益输送、风险延迟暴露、监管套利等风险隐患。
07
推动信托参与涉众性资金管理,服务民生福祉
信托本质是一种以受托人为核心的法律关系和制度安排,不仅可以应用在金融领域,也可以应用在涉众性资金管理等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
2021年,多家信托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充分发挥信托的财产独立和破产隔离制度优势,通过服务信托模式参与涉众性预付资金管理,开展特殊资产信托解决当前社会经济中的痛点、难点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托公司不断加大在服务信托领域的探索和实践,信托满足社会民生需求的服务功能也将更加突出,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借助信托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
专家点评
中航信托研发总监、首席研究员袁田
向上滑动阅览
用好信托工具,做好受托服务,满足委托人需求是受托人的职责使命,也是信托制度具有持续生命力和创新活力的根本保障。涉众性资金管理等社会痛点为信托公司深入服务社会民生领域提供了业务转型的新场景和新机遇,物业管理信托、教育培训预付资金管理信托、特殊需要信托、特殊资产服务信托等多种创新受托服务类型积极涌现,信托公司坚定立足受托人定位,受托服务做得更实,信托文化理解更深,信托优势作用发挥更足,信托创造的社会价值更广泛。未来,信托公司应结合国家政策导向和配套制度支持,提升数字化、专业化、综合化服务能力,从解决痛点向主动赋能迭代,将弘扬信托文化与助力信义治理相结合,做好国民财富忠实、审慎、可信的守护者和受托人。
08
探索产品净值化管理,发力标品信托
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投向证券市场的资金信托余额为3.06万亿元,在资金信托中占比升至19.50%,已成为资金信托投资的第二大领域,证券市场信托的增长主要源自投向股票和债券资金信托产品等标品信托业务。
在“非标转标”的行业大背景下,标品信托已成信托公司业务转型的重点领域。标准化是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能够使金融资源得到更高效合理的配置,进而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对非标资产的投资比例做了明确限制,在政策引导下,证券市场信托的规模和占比或将持续提升。
专家点评
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所长翟立宏
向上滑动阅览
信托公司未来要通过产品净值化管理和发力标品信托,在资本市场业务上实现转型升级。资金端要以财富管理服务为导引,充分契合投资者需求,加快培育底层标的资产投资能力和FOF/MOM配置能力,稳步推进标准化产品线的建设。投资端要以资产配置为基础,突出主动管理能力,融合非标债权投资经验,强化固定收益类资产直接投资能力,充分利用FOF/MOM业务拓宽投资领域。运营端要改造优化现有流程,全方位提升运营能力,既要尽快实现在现有流程体系下支持标准化资本市场业务的开展,又要预留中长期将“非标”和“标准化”业务相融合进行运营流程整体改造和优化的空间。系统端短期内要分层升级优化,与新业务模块开发建设同步,中长期要全面整合对接,积累数据资产,打造智能模式。
09
有关部门开展《信托法》后评估,提高立法质量
2021年是《信托法》颁布实施20周年。过去20年,我国《信托法》所确立的信托制度在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我国信托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2021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条法司会同中国银保监会法规部、信托部以及中国信托业协会成立了《信托法》立法后评估小组,启动并组织开展立法后评估工作。立法后评估是贯彻落实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立法工作要求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客观评价现行制度实施效果、深入论证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高立法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后续,评估小组将以《信托法》立法后评估为基础,持续深入研究各方面重点问题,为适时推动修改《信托法》奠定良好基础。
专家点评
中国信托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蔡概还
向上滑动阅览
20年来,《信托法》所确立的信托制度在资产管理、资金融通、投资理财和社会公益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对《信托法》进行立法后评估,为今后的修法工作打好基础。现行《信托法》的最大不足是缺少对营业信托的规范,《信托法》出台后,我国的信托实践主要是营业信托的实践,特别是信托公司的展业规范,全部都是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急需更高层级的法律规范。此外,现行《信托法》关于信托的定义、委托人权利、受托人的信义义务、公益信托审批等方面,也需要作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另外,《信托法》急需的一些配套制度,诸如信托财产登记、信托税收安排、信托财产过户制度等,其最佳的解决途径不是修改《信托法》,而是及时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
10
普及信托文化,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2021年是信托文化普及年,多家信托公司通过信托文化培训、信托知识竞赛、开展各类主题教育等活动,将信托文化融入到自身的业务实践中,使其“外化于形、固化于制、内化于心、实化于行”。
在资管行业统一竞争的大浪潮下,信托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窗口期。通过深化信托文化与业务融合,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强化风险合规意识,激发创新活力,助力行业转型。
专家点评
中盛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李佳
向上滑动阅览
信托业作为中国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挖掘其自身文化内涵,回归信托本源,服务实体经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若无信、则无托,信托的基本含义为信而托之。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既是《信托法》规定的受托人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也是与中华民族诚信精神相一致的文化传承。在信托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力弘扬信托文化,切中实际、适逢其时。信托文化普及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既要“赋之以形”,又要“付之以行”,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传播。普及信托文化是信托业转型最重要的推动力,立足信托文化建设,以文化指引行业发展方向,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特别鸣谢
中国行业报协会名誉副会长陈国栋
中国信托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蔡概还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
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所长翟立宏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增武
中盛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李佳
中航信托研发总监、首席研究员袁田
中诚信托投资研究部总经理和晋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