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在你的心中是怎样的“面孔”?包容、洒脱、沧桑、神秘、浪漫……,不同人的心中有不同的印象。2022年的元旦,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胡阿祥,来到溧水无想书院,以《智者南京的三张“面孔”》为题,为大家解读南京。在他轻松幽默的讲解中,几千年的风雨似乎呼啸而来,一张张不同的面孔在眼前闪过,如同奔腾不息的江水日夜拍打着这座古城,伴着月落日起,留下久久的回音。
憨厚面孔:“大萝卜”含义是包容、洒脱
提到南京人,很多人首先想的是“大萝卜”。这是什么意思呢?胡教授解释说:“因为大萝卜体型较大,口感清甜爽脆,就像南京人一样实在、憨厚、博爱。”
南京的“第一个人”长什么模样?距今已经5000年了。胡教授说,1983年,在南京市浦口区营盘山出土了一张金陵先祖的陶塑人面像,月牙一般的眼睛,宽平的前额,高挺的鼻梁,宽大的鼻翼,隆起的颧骨、外扬的下颌,一对招风耳,微微张开的嘴巴似乎在诉说着什么,头上戴着前后留有插孔的冠帽。
大多学者认为他是一个祭司,“我看来看去没有看出多少威严和神秘,我觉得很憨厚、很可爱的样子。”胡教授说。从此,“憨厚”、“可爱”穿越千年,随同浮沉,在江南这块土地上深深地扎根,融入了每个南京人的骨髓里。
为什么形成这种性格呢?胡教授认为,这与南京的地理环境与历史原因有关。南京虽在长江以南,但处南北之交,自六朝以来,中原沦陷,北人大批南渡,在南京建立的政权中,北人往往是超过南人,胡教授举了很多例子,比如“《南史》列传人物(后妃、宗室、孝义除外),北方506人,南方222人。”
正因为南北人汇集于此,使得这座城市既有铁马秋风,也有杏花春雨;既有关西大汉持铜琵琶,也有十八女郎执红牙板,洪钟大嗓、吴侬软语,饭稻羹鱼、大碗皮肚,经过上千年的融合、吸纳,在这座城市“和平共处”、“相敬如宾”,没有任何违和感。这也形成了南京人不装、不酸、不排外、不计较的性格,这就是南京特有的一种魅力。
所以南京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多大事啊”,胡教授解释这个词的含义:“对事洒脱、对人包容的温和南京人,不知不觉中营造着优良的人居环境与博大的发展空间。功利些说,‘多大事啊’也是笔财富,对于吸引人才、吸纳资金十分有利:天南海北的人,都能在不南不北的南京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也都能很快融入有雅有俗的南京社会。”
沧桑面孔:成为怀古文学的巅峰之地
映入听众眼前的是一张鬼脸城的照片,这是南京的一段城墙,依傍着清凉山和秦淮河,城墙壁上有一块突出的椭圆形石壁,怪石嶙峋,凹凸不平,耳鼻口眼形似人脸。尤其当夜色降临,在秦淮河畔那一片错落有致的灯火照映下,弥漫着深沉的沧桑感。
南京在六朝时,是“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而当南京被攻破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隋朝担心南京死灰复燃,下诏“建康城邑宫室并平荡耕垦”,从皇宫到衙门到军营乃至于到寺庙,通通荡平为田。于是到了唐代,文人们遥想六朝繁华,因兴废而生发无尽感慨,“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一直到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哀江南》、郑板桥的《六朝》,民国朱自清的《南京》,文人们还在怀古感伤,南京成为怀古文学的巅峰之地。
《石头城》、《乌衣巷》对于南京人来说耳熟能详,而作者刘禹锡写这些诗的时候,还没有到过南京。他为什么把南京写得如此到位呢?“这说明沧桑寂寞的意想已经成为唐朝文人对南京的共识。”胡教授说。
南京自古就被认为是“虎踞龙蟠”之地、有“金陵王气”,“成也王气,败也王气。因为这样的情况下,南京历史上屡遭毁损,备受打压。”胡教授说。
所以南京这座城,看尽了沧桑变幻、潮起潮落,也形成了南京人处变不惊,从容淡定的性格,无数的风雨坎坷、跌宕起伏都化作鬼脸城下的一池清水,平静地映照着世事变迁。
神秘面孔:城市规则与北斗七星有关?
南京明城墙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然而形状是非常的奇怪,和中国传统礼制规定的城墙应“方方正正”完全不同。
曾经有人猜测像朱元璋的脸,但只是一种玩笑而已,历史书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据胡教授介绍,他赞成一位学者的观点,同时加上自己的研究,他认为明城墙的形状与北斗七星有关。
据介绍,明朝建都南京,由对天象和易经有深厚研究的刘伯温担当城市规划设计师。南京城墙的形状是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的聚合,从狮子山那边画一条线到通济门,正好把南京城一分为二,一边是6座城门,一边是7座城门,这也就能够解释南京的城门为什么是13座。“13”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字,中国古代的政治结构是“天”、“天子”、“民”,“天子”是代表“天”来统治“子民”,“天”极为欣赏和赞成的“天子”才能用“13”。
通济门是明朝13座城门中最大的,它的形状为什么像一艘船呢?因为它建在秦淮河的分支处,同时这里一边是皇宫区域天子住所,一边是臣民住所,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这艘船代表着天子和子民要同舟共济。
“明朝的南京实际上是两座城,一座阳城,一座阴城,阳城是活人住的,阴城是逝去的人住的,就是所谓的明孝陵。中国古代皇帝陵墓的神道都是直的,明孝陵却转了一个弯,原因何在?”胡教授在明孝陵神道上画了几个点,“把最主要的几个点标出来,是一个什么东西啊?很清楚,这是北斗七星。”
胡教授说,其实南京不仅仅有这三张面孔,比如还有“浪漫的”、“有趣的”、“放松的”等等,但最后他总结说:“在中国从古到今200多座都城中,就城市形貌的完整典型,城市记忆的深刻复杂,城市气质的庄重大气,以及城市格局的天地合一、随顺自然来说,南京最有资格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
他表示,南京是一座兴衰起伏、屡仆屡起的古都,一座坚韧光荣、传承文明的圣城,一座引人思考、让人智慧的城市,值得我们眼读、脚读、心读……
链接:
国学课堂文化跨年受市民称赞
此次“国学经典·无想书院”文化跨年的活动现场,不少市民是带着正在上中学的孩子前来听讲,大家表示收获颇丰,很长知识。不少市民表示,能不出溧水,在家门口听到国学名师的讲座,并能和他们互动,这也侧面说明了溧水的文化生活环境在发展提升。主办方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中共南京市溧水区委、南京市溧水区人民政府主办表示,“国学经典·无想书院”活动还将继续开展,主办方将以无想书院为平台,积聚“群贤毕至”的国学兴盛力量,营造“谈笑有鸿儒”的文化振兴场景,彰显“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溧水文艺复兴样本,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同时,也用文化赋能溧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