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产业  
我们只做一件事 承善团队创始人 陈惟
2022-02-11 16:12:49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我们希望通过今天的大会,和大家分享一下过去一年我们的思考、选择和坚持。

 
我于2001年正式入行,在风险投资行业和互联网金融行业里已经20多年了。最初从底层技术开始,2013年回国,组建承善团队至今已管理超过130亿元规模的早期投资资金。我们有幸能为投资者和LP投资人持续创造价值和稳健的回报。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不断的分析个别没做成功的案例,发现其中的不足并一一改进,希望在未来能不断复制我们成功的要素。
 
持续突破自己的极限
 
我是一个典型的理工男,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IBM。那时IBM只招大学生,没上大学的我对HR经理说:“只要能让我加入IBM,我什么都愿意干。”
 
最后,他offer了我一份工作,这份工作在当时IBM的PC零部件维修中心,距离IBM总部1小时车程。因为当时没有大学生愿意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80年代,PC业务在IBM内部是非常小的边缘业务,而那时IBM的大型电脑业务是大头。
 
但是,在我加入后的几年,PC终端业务爆发了并接连出现技术问题。而我成功地发现造成问题的原因,并提交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最终就被选为IBM亚太区最优秀员工之一。
 
后来,我加入了新加坡电讯,本以为能发挥自己在通讯的专长,但没想到被分配到一个很边缘的部门叫互联网设施部门。那时,从零开始学习一个崭新的技术,组建团队,持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真想不到,就因为有互联网的经历使到我有幸加入互联网的投资领域,开始了早期VC投资的历程。
 
跟大家分享这个故事,是想表达我是一个「不被定义」的人,持续突破自己的极限,愿意做「敢为人先」的尝试。这也是承善的底色。
 
创新就是要敢为人先。创业者解决的都是社会的难题,满足的都是很痛的需求,而创业公司的发展历程都是荆棘载途、跌宕起伏,不断克服重重困难和种种挫折。因此,「不被定义,敢为人先」成为创业和创新的本色。
 
跨越周期的核心团队
 
在我看来,投资应该是通过独特的认知以及资金配置来支持能重新定义未来世界的创业者。认知是核心,不只是对外的投资或者对内的自己。今天我会沿着这个思路和大家分享我对承善成长的思考。
 
关于承善团队成长的第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能走到今天?
 
很关键一点就是我们的核心团队非常稳固。我和黎玫合作已经超过10年,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而我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投资需要完美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一方面,完美主义者进行拷问分析,了解风险,回归第一性原理。
 
另一方面,现实主义者负责推进落实,在做完分析后要立刻“搞定”。我们两人非常互补,有长时间一起投资、管理项目和成功退出的紧密协作。
 
组织和行业矩阵式打法
 
承善的投资团队是产业背景和专业经验结合的复合化团队。我们不招只有投资经验的人,团队成员要有产业经验,具备覆盖产业,了解产业的能力。投资科技创新,了解产业才理解如何把一个技术应用到产业场景。
 
在投资团队方面,我们分成技术和行业两个维度,采用行业矩阵式打法。
 
我们看到的主要技术创新是:互联网+、云原生、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交互、半导体、生物科技等等。
 
我们关注的横向行业及指数型增长赛道有:矿业、新能源企业、创新性企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投资、医疗健康……
 
投资团队把技术和行业进行有效结合,大面积覆盖投资项目。每个人都要兼顾行业与技术。在组建团队的时候,我们刻意去寻找T字型能力的人才。
 
他们既有纵向的行业背景,也有横向的专业技能。进来之后,他们的“作战方式”也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去突破。
 
比如在互联网领域,承善团队从2013年开始涉足,我们投资互联网金融项目。沿着这个方向去看上下游,不仅看本身实际价值,也看其他因素,进行深度布局。
 
也陆续投资了瓜子二手车、松果出行、高仙机器人、WAYZ维智科技、宜买车、芯来科技、云圣智能、宏景智驾、云柚货运、博萃循环、昇科能源、云途半导体(排名不分先后)等明星项目和创新公司。
 
在一个领域进行横纵覆盖之后,你会发现这种“作战方式”可以复用到其他更多的领域,而在不同领域的积累、沉淀,通过交叉和融合又会反哺各个垂直领域。
 
专注早期科技投资
 
承善团队拥有十多年中国互联网投资经历,跨越过多个科技变革周期,在科技投资领域经验丰富。
 
多年来,我们只做一件事,就是我们只专注于早期科技投资、行研驱动。
 
我们不仅继承美国硅谷的创新基因,也牢牢把握国内的发展趋势。
 
我们过往投资项目80%都是首轮领投,有人问我,为什么你们这么神通广大,能够找到这些项目?
 
其实不是我们具备什么神通广大的能力,而是长期融合产业资源和创新力量,构建独有早期生态理念,并通过特有理念找到优质的项目。
 
目前生态的重点已经从产业头部标杆扩展到顶尖高校、新型研究组织、研究机构、科研院所。随着我们更加重视底层技术,和院校的合作将变得更加重要。我们会继续扩大这方面的生态触点,深化和他们的合作关系。
 
早期创新土壤贡献前瞻优势布局,我们已经开始看到一些成果。成果已经反映到我们新一期的项目,很多项目都是通过和生态伙伴合作挖掘出来。这些项目在很短时间内都完成了B轮甚至C轮的后续融资。
 
需求与创新的统一
 
业界的共识是硬科技比较难挣钱,承善有自己的「非共识」。
 
我们的思路是这样的,需求与创新的统一可以让「硬科技软着陆」。
 
第一,更早地洞悉需求。追问深层变化因子,提早洞察需求拐点。
 
只有底层技术没用,最终还是要和需求去连接。如何更早地连接需求,我觉得是非常最关键的。
 
创始人开始跟我们接触融资的时候,已经有对需求的洞察,而需求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好的早期投资人,最重要的赋能就是能和创业者一起在0到1的阶段更早、更精准地洞悉需求,满足需求。
 
第二,更快地适应变化。市场的变化是非常快的,投资机构要快速感知应用场景、经济政策、竞争格局的变化,迅速迭代,并反馈给被投企业。
 
我们所投的项目都有非常扎实的底层技术。我们持续地在帮助创始人了解环境的变化,实现快速发展。
 
第三,更长线和关注。底层技术从研发到真正应用到商业场景,再到大家接受是需要时间的。科技创新和场景落地需要着眼长远和自律,我们要具有更长线的视角。
 
好几家企业都曾遇到过别人不愿意投的情况,但是我们准确感知到企业发展,依然愿意支持,这些企业最终才跑出来。
 
我们持续支持科技创新创业者,愿意花时间帮助他们把商业场景和核心技术进行更好地融合。以上就是我们所谓的「硬科技软着陆」。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