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经历人事地震的东阿阿胶再添重磅新闻。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东阿阿胶原党委书记、总裁秦玉峰目前正接受华润医药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润医药”)和山东省聊城市监察委员会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日前,华润医药官网披露上述信息。近年经历多次高层更迭的东阿阿胶,能否给消费者持续带来附加值,一切还有待市场验证。
昔日灵魂人物被查
3月2日,华润医药官网发布消息称,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总裁秦玉峰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华润医药控股有限公司纪委和山东省聊城市监察委员会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东阿阿胶原党委委员、高级副总裁吴怀峰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华润医药控股有限公司纪委和山东省聊城市监察委员会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消费钛度》拨打东阿阿胶官网及东阿阿胶负责人电话,均无人接听。据新京报报道,东阿阿胶回应称,已知晓相关信息,并于第一时间积极配合调查,“秦玉峰于2020年1月份退休离任,吴怀峰于2021年5月份辞职离任,相关事件不会对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及长远发展产生影响。”
公开资料显示,秦玉峰1958年生人,籍贯山东东阿县,于1974年进入东阿阿胶厂工作,历任科长、处长、厂长助理、副总经理、常务副总经理,负责质量、研发、技改、采购供应、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工作,曾被誉为东阿阿胶的“灵魂”人物。
秦玉峰在2006年成为东阿阿胶的掌舵者,于2020年1月20日退休离任。此次次同时被查的吴怀峰,1979年进入东阿阿胶工作,历任财务科副科长、财务处长、副总经理。2021年5月21日,吴怀峰申请辞去东阿阿胶高级副总裁职务,且不再担任其他职务。
高管大换血,营收断崖式下跌
值得注意的是,在秦玉峰退休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东阿阿胶包括财务总监、副总裁、公司监事在内的8位高层陆续选择离职。
实际上,秦玉峰接任后,东阿阿胶净利润一度保持高速增长,但支撑增长的核心因素是不断上涨的东阿阿胶的产品价格。2019年4月,浙商证券曾在研报中指出,东阿阿胶的阿胶块自2005年起已经累计提价18次,价格增长20倍。在此期间,东阿阿胶的营收也由9亿元涨至73亿元,归母净利润由1.1亿元涨到21亿元。
对于涨价的质疑,秦玉峰曾直言涨价是阿胶的“价值回归”。“在明代,记录商业史的目录对阿胶的商业流通有详细记载。阿胶当时每市斤课税银一钱六分,按当时税收惯例,流通税占销售额的1/20,推算阿胶价格大致为每市斤三两二钱白银,折算到现在相当于每市斤4000-6000元人民币。”
但到了2019年,东阿阿胶的营业收入出现断崖式下跌,当年的年度营业收入为29.7亿元,同比大降59.68%,净利润更是直接亏损4.55亿元,阿胶系列产品的营收同比减少超过67%。东阿阿胶解释称,亏损的原因是公司主动严格控制发货,尤其在下半年进一步加大了渠道库存的清理力度。但有行业专家认为,东阿阿胶的亏损正是由于其多年来盲目追求打造“奢侈品”概念,导致定价已经脱离了阿胶的合理价值。
转型自救讨好年轻人
为了挽救亏损的业绩,东阿阿胶启动数字化转型,发力线上销售渠道。虽然2020年业绩已扭亏为盈,但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也仅有4328.93万元,距其业绩巅峰相差甚远。今年1月28日,东阿阿胶发布2021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报告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28亿元至4.4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88%-997%。东阿阿胶称,未来将巩固核心产品市场领导地位,延伸现有品牌品类。
东阿阿胶也在积极向市场低头,努力和年轻人“交朋友”。2021年,东阿阿胶推出鲜制即食阿胶、桃花姬、“花简龄”复合阿胶粉等即时性产品,还推出美妆品牌桃花润,并加大线上营销力度,试图面对激烈的的市场竞争。
但面对追求“朋克养生”的年轻人,东阿阿胶的主营产品—阿胶还要面临来自燕窝、桃胶等其他养生产品的竞争。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发布的《年轻人养生消费趋势报告》显示,阿胶、燕窝和桃胶是目前90后偏好度最高传统滋补营养品。但同时,阿胶由于毛驴规模化养殖进程较慢导致的“原料紧缺”问题,使阿胶产品产能告急且售价持续走高,无形中提升了此品类产品的消费门槛。与之相对的,同为高端滋补品的燕窝品类,则显得相对更加“亲民”,因此收获了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为了丰富产品线,东阿阿胶开始扩张产品品类,推出了东阿阿胶燕真卿燕窝、胶原蛋白软糖等产品。但比起主营产品阿胶,东阿阿胶旗下的其他产品知名度仍有极大提升空间。
另一方面,科普和营养专家也在频频给“奢侈品”养生产品降温。2014年,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主治医师陈罡就曾发表文章《阿胶,被“神化”的水煮驴皮》称,阿胶就是水煮驴皮,和水煮猪皮、牛皮没什么区别。从营养学上说,阿胶无法满足人体对氨基酸的需求,甚至是一种劣质蛋白。2016年,人民日报也在微博上发过一则关于贫血的科普帖,直言阿胶、红枣、红糖等补血神器无用。
东阿阿胶的多品类经营策略能否奏效?护肤品、快销类产品能否被市场买单?东阿阿胶能否摆脱“智商税”的帽子,被更多年轻人广泛接受?一切还需要市场验证。(来源:消费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