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湾区国际戏剧生活节启幕】
2022年05月06日讯(晶报记者柯季通讯员梁璐)这个五月,粤港湾大湾区首个以城市公共空间为场域,专业演出剧目为载体的戏剧生活节——2022首届湾区国际戏剧生活节在位于宝安区的深圳滨海艺术中心正式拉开大幕。
这是湾区的首届戏剧生活节,本着“用艺术大力弘扬国粹魅力,推动文化创新,增添生活幸福感,引领文艺新风尚”为宗旨,为期3个月的活动将邀请全球戏剧爱好者共聚湾区中心,感受深圳人文魅力,书写鹏城艺术蓝图,携手打造高品质湾区新生活。
本届“湾区国际戏剧生活节”将亮出“招牌”阵容,为市民带来14部以中外文学典藏为剧本的剧目,打开37场万花筒式的多样戏剧舞台。
立足湾区,放眼国际视野。这里有来自百老汇的著名戏剧导演、莎士比亚戏剧专家约瑟夫·格雷夫斯自导自演的独角戏,英国奥利弗奖、百老汇托尼奖获得者马丁·麦克多纳创带来的人生重要之作,东野圭吾“神探伽利略”系列首部悬疑舞台剧等;回归大国文化,既有来自90岁的“人民艺术家”王蒙先生携手90后编剧温方伊重温经典作品《活动变人形》,也有由中国著名导演林兆华指导,联袂“老戏骨”倪大红、史可领衔主演的京味儿大戏《银锭桥》;同时,对于青年导演的剧目展演,主办方也请到了“新一代青年戏剧导演领军人物”丁一滕、李建军,当红演员屈楚萧加盟,刘天池导演首秀音乐剧《天生一对》中文版也将亮相本届戏剧生活节。
明星阵容+典藏文学剧本,氛围感十足的街区陈列,以艺术装置、摩天轮、大海日落为戏剧景观,创造异于日常时空的艺术与美,为各地奔赴而来的市民延续戏剧的魅力,突破物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让喜爱戏剧热爱生活的市民沉浸在有厚度、有质度、有温度的节庆当中,感受戏剧与生活结合的多面性。
在日趋精彩的文化生活中,戏剧以其独特审美占据着人们生活当中的特殊地位。戏剧是立体的、形象的、直观的、生动的、声形具备的。戏里戏外,因为参与者的多元生动,变得更有意义。“回归生活,每个人都是生活的编剧,”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在湾区种下“国际戏剧节生活节”的种子单元,让它渐渐发芽、茁壮成长。
【中国有哪些戏种】
中国的“戏种”有豫剧、评剧、黄梅戏、越剧、京剧。
1、豫剧:
豫剧,发源于中原。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与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汉族戏曲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
2、评剧:
评剧,流传于中国北方,是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
3、黄梅戏: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4、越剧:
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5、京剧: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
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中国哪个戏曲第一个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个被评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中国昆曲。
昆曲: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被誉为“百戏之祖”的南戏系统下之一的曲种。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8年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