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产业  
2022川渝科技学术大会在蓉成功举办 川渝有哪些文化
2022-11-24 12:32:23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2022川渝科技学术大会在蓉成功举办】

 
11月23日,由四川省科协和重庆市科协共同举办的2022川渝科技学术大会在成都举行。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沈金强发表视频讲话。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菲出席会议并讲话。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林书成,四川省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四川省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邓建军,中国工程院院士邓龙江等出席会议。
 
大会现场
 
张玉卓代表中国科协向大会的成功召开和获奖的单位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川渝两地科技工作者表示亲切问候。他指出,近年来川渝两地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精心谋划推动科技创新,大力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全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切实把一个个“规划图”变成一张张“施工图”“实景图”。川渝两地科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连续三年举办川渝科技学术大会,创新搭建综合性、开放性、跨学科、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打造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川渝科技工作者“追捧”的科技学术盛会,为服务川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科协力量。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视频讲话
 
张玉卓希望,川渝两地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强化政治担当,始终同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心怀“国之大者”,奋力建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要弘扬科学家精神,竭力引领新时代社会文明新风尚。他希望川渝两地科协牢记初心使命,着力建设有温度、可信赖的科技工作者之家。他表示,中国科协愿与川渝各界携手,共同推进科技协同创新,培育战略科技力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推动川渝地区高质量发展,推动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科协贡献,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在川渝大地上。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沈金强视频讲话
 
沈金强代表重庆市向大会的成功召开和获奖的单位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川渝两地发展的中国科协表示衷心感谢!向线上线下出席会议的院士专家表示诚挚欢迎!向辛勤工作的川渝两地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他表示,近年来川渝两地树牢“一盘棋”思想,强化“一家亲”理念,有力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川渝科协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共筑科技服务平台,共办重大品牌活动,共建全域科普格局,共担决策咨询项目,共育优秀人才队伍,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汇聚起强大科技力量。特别是联手打造的川渝科技学术大会,塑造了一大批一流科技社团和一流科技期刊,培育了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学术论文成果,汇聚了一大批院士专家的“金玉良言”,已经成为川渝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跨学科、开放性学术交流盛会。真诚期盼川渝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大会主题开展学术探讨、发表真知灼见、分享前沿技术、共谋创新大计。真诚期待川渝科技界持续深化各领域协同、全方位合作,为奋力书写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菲讲话
 
王菲代表四川省向各位嘉宾表示诚挚欢迎!向长期关心支持四川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向获奖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川渝两地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他说,川渝两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文化一脉,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十分密切,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两年多来,川渝两地加强战略协作、政策协同、工作协调,在发展态势、创新动能、开放能级、融合融通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川渝科技学术大会是两地科技工作者共享学术、共谋创新、共促发展的科技盛会,必将碰撞出前沿科技的智慧火花,探讨出双城发展的科技力量。他希望川渝广大科技工作者潜心研究、担当作为,努力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更多的智慧力量,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的智力支持。
 
开幕式上,发布了第三届川渝科技学术大会优秀论文184篇、年度川渝一流科技期刊20家、年度川渝最具影响力学术活动20项和年度川渝一流学会20个,并为获奖代表颁奖。大会优秀论文获奖代表、四川省肿瘤医院主治医师陈梅华,年度最具影响力学术活动获奖代表、重庆市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秘书长陈洁作了交流发言。
 
主旨报告环节,西南大学博士谌昊、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内分泌科研究员高鹏、中国农业科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周卓、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医学博士李佳杰等4名大会论文特等奖获得者通过视频或现场的方式作大会报告,分享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导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定创新自信、勇攀科技高峰。
 
23日下午,大会还同步举办了理科、医科、交叉学科3场专题报告会,邀请部分优秀论文获奖代表作学术报告。受疫情影响,工科、农科专题报告会延期举办。
 
本次大会以“潜心学术钻研、引领科技创新”为主题,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四川省科协,重庆市科协相关负责人,川渝两地优秀论文、年度川渝一流科技期刊、年度最具影响力学术活动、年度川渝一流学会获奖代表,以及科技工作者代表、新闻媒体等线上线下参加会议。
 
【川渝地区指的是哪里】
 
川渝是指中国行政区的四川省和重庆市两地。远古属“巴蜀”。“川”是四川省的简称,“渝”为重庆市的简称。位于四川盆地及巫山东部地区,由于两地文化生活风俗本一体,在古代地域又同属四川地区,故现在的“川渝”是一个地理概念,两地因此经常被外界合称为“川渝”。
 
【川渝有哪些文化】
 
蜀文化
 
古蜀国或称蜀国,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蜀族在现今四川一带建立的国家,后被秦国所灭。蜀族是先秦时期一个不同于华夏族群的古老民族。“蜀”字最早发现于商代的甲骨文中,据记载周武王伐商纣的牧野之战时,蜀人曾经相助。但关于蜀国的历史在先秦文献中一直没有详细记载,直到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中才记载了关于蜀国的历史和传说。
 
古代蜀人先祖为蜀山氏,有观点认为:蜀山氏与蚕丛氏是从岷江上游兴起的,是古代羌人(语言学上属于藏缅语族)的一个分支。蜀国不只拥有单独一个王朝,在秦灭蜀之前,蜀分别由蚕丛氏、柏灌氏、鱼凫氏、杜宇氏、开明氏诸族统领。开明五世之前,蜀国的都城建于广都樊乡(即今成都华阳)。到了开明九世建都于成都。开明十二世时“五丁力士”开辟了石牛道,打通了从蜀至秦的通道。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在位时秦国灭掉了蜀国,蜀地从此成为秦国的粮仓,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秦灭蜀后,蜀人残部一支在王子安阳王带领下辗转南迁,最后到达交趾,在现今越南北部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并持续了五十年。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文物的风格与同时期中原一带的文化迥然不同,同时文物的精美也表明古代蜀人达到了相当发达的文明程度。
 
巴文化
 
在中国先秦时期位处中原西南面、四川盆地东部的一个国家。始于先夏时期,于夏初加入夏王朝,成为其中一个诸侯国,灭于战国秦惠王时期。巴国的都城为江州,今重庆市渝中区。
 
巴国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葜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太葜即伏羲,后照为巴人始祖。
 
据考证,土著人为蛇巴(湖北移入的人为虎巴,与蛇巴是不同的两个民族)。秦汉时期,“蛇巴”以麻布缴赋,谓赋为賨。则賨人(板楯蛮)。商朝建制“巴方”,治地“城坝”,称“蛇种”巴人。西周建成“賨国”治地“城坝”,称“巴”(蛇巴)。[27]
 
夏朝时(距今4100年~3600年)称为“巴方”,商朝时(公元前16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中)称为“巴奠(甸)”。巴奠(甸)向商朝年年纳贡,岁岁服役。后来巴人不甘商朝的压迫,于公元前11世纪,参与周武王伐纣。
 
西周初期分封了71个诸侯国,巴氏被封为子国,首领为姬姓宗族,子爵,因而叫巴子国,通常简称巴国。公元前12世纪开始,虎巴人(廪君蛮)从陕西的城固开始,经过安康,再到湖北的襄阳,随后又折回巴东、鱼复(今奉节),溯江而上,抵上江州(今重庆)。[28]
 
巴国的地域大致在川东、重庆全境,北到陕南的汉水上游,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春秋时有所扩展。战国初期迫于楚的势力,巴国举国从汉水流域南迁至长江干流,先后在清江、川峡之间至重庆立国。
 
巴国迁徙
 
巴国迁徙
 
古代巴人(板楯蛮)不但作战勇猛顽强,以致被称为“神兵”,而且能歌善舞,极其乐观。他们曾在商、周、楚、秦等强大部族的包围中经过不断征战,在荒莽的大巴山、秦岭中,在极为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下,自强不息,世代繁衍。他们斩蛇蟒、射虎豹、猎牧捕鱼、垦荒种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这对重庆和川东地区,特别是大巴山一带经济文化的开发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9]
 
战国以前的巴文化,包括巴国文化和巴地文化两部分。巴国文化是一种方国文明,巴地文化则是一种地缘文化。
 
巴渝文化
 
巴地青铜器、陶器和文字系统“巴人图语”的这些特点,构成了先秦的时期考古学上所谓的“巴文化”。实际上,这一“巴文化”的概念主要是物质的,如果将这一文化概念扩展到当时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诸领域,并经与秦汉汉文化交融,传承发展到隋唐以后,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是指以今重庆为中心,辐射川东南、鄂西、湘西这一广大地区内,从夏商直至明清时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合。[30]
 
巴渠文化
 
巴渠文化,一指川东北地处巴山渠水,上古属巴地,而达州为巴人故里,距今上千年的古著《太平寰宇记》中就列有《巴渠风俗篇》;二指巴渠人民所创造的这一得天独厚的文化,既具有鲜明的巴渠地域特色,又是中华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渠文化是指以今达州为中心,辐射川东北、渝东北部分及陕南、鄂西南部分境地内,“巴渠文化”是生活在宕渠水或称渝水流域的劳动人民,经历了数千年社会的发展演绎创造出来的区域文明的结晶。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