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红色情结 民族信仰 国家精神
2020-07-19 23:56:01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安夫  分享:

红色情结,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的结晶。红色文化的概念,是人类传统观念的认知,是民族精神的溯源,文化的洗礼。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更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和传播国家或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产生活、行为规范、艺术文化、科学技术等。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认知与经验上的理性升华。
 
红色,是祖先留下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中探索,新中国的传承与传播是最坚定、最坚强,最成功的实践者。历史与现实必须遵循科学,延续与贯通相融合,是不容任何的异味杂色染化。
 
民族情结:古往今来,三皇五帝一代一代的相传。红色代表着吉祥、平安、喜庆,热情、幸福、豪放,勇气、激情澎湃的个性彰显等。在中国的土地上散出沁心的芬芳,洽到好处地用红色点缀伟大而至高无尚。
 
人民情怀,党的思想指导航向。人民的党,一切为了人民。中华民族情深永承的思想、情怀、记忆。红色,这一名词是中国人几千年的行为与礼数,是财富精神的寄托,吉祥平安的嘱托。
 
人的一生从母亲的孕育期开始,中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红鸡蛋,满脸串,今年吃你的喜馍馍,明年吃你的红鸡蛋。”喜馍馍是一种婚庆吉祥的风俗食品,俗传:喜馍馍带回去,亲人吃了得吉利。因此,这句歌谣属于祝福的吉语,再从字面上理解,此句开头和结尾的两处红鸡蛋代表的含义并不相同,前一个“红鸡蛋”是作为一种圣物出现,有祈子赐福之功;而后一个“红鸡蛋”则成为了孩子降生的报喜标志,也是一种起宣告作用的物体。向亲友分发用颜料染红的鸡蛋,是通行于全国各地的一种表达喜庆的方式,常用于结婚、生育、做“满月”等各种喜庆场合,以示庆贺并图吉祥。
 
“女儿红”记载:晋代上虞人稽含的《南方草木状》记载:“女儿酒为旧时富家生女、嫁女必备物”。从小到大,父母对女儿的牵挂之心,中国传宗接代的很多礼节之红,现代一首“九九女儿红”的民歌唱红了大江南北。
 
红色,每一个人意识与行为的规矩,都有“红色”的要求与标准,红色的尺度。每一个事物的发生,都围绕着美丽与幸福的红色而快乐、开心!红红火火的事业与生活而安心。
 
人民生产生活缺少不了红色带来的喜气,每年红纸、红包、红灯笼、红旗、奖牌、毕业证书、红聘书、红色的物品等等的生产销售,就2017年至2023年中国红纸销售就有一个可行性研究报告,上百亿的产业。
 
中国民俗红色是人们一生伴随吉祥平安,出生、入学、少先队带红领巾。红卫兵、红缨枪、红袖章、红领章、红肩章。至红头文件大红章。
 
文化艺术:《东方红》、《红旗飘飘》、《红旗谱》、《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红军想念毛泽东》、《红岩》、《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红梅赞》、《红星照我去战斗》、《红高梁》、《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等。
 
达到一定规格的书画艺术家,出版了“大红袍”,方显艺术级别。在中国的礼节上,接待贵宾或领奖等走上红地毯,彰显着爱戴与尊贵。
 
红色科学:红色是光的三原色之一,它能和翠绿色、靛蓝色,混合叠加出任意色彩。红色,是以通过能量来激发观察者视觉的可见光谱中低频末端的颜色。
 
红色是总类有很多的分类:如绛红、大红、朱红、嫣红、深红、水红、橘红、杏红、粉红、桃红、玫瑰红、玫瑰茜红、茜素深红、土红、铁锈红、浅珍珠红、壳黄红、橙红、浅粉红、鲑红、猩红、鲜红、枢机红、勃艮第酒红、灰玫红、杜鹃红、枣红、灼红、绯红、殷红、紫红、宝石红、晕红、幽红、银红,洋红等。
 
民族信仰:红色的象征,为中国色,中国传统:红,是一种鲜艳的颜色,象征着平安、喜庆。自古以来,逢年过节、婚嫁喜事,从张灯结彩,服装服饰,装饰配备,无处不用大红的颜色来体现喜事的热闹风采,不仅表达了对节日的祝贺,内心的喜悦也从红红火火的喜气当中散发出来。这象征吉祥的红色,也绵延地传递了恒久的喜庆气息。
 
桃红又见一年春,捎来的是,春来花红柳绿,姹紫嫣红的景色。因此在骚人墨客当中,“红”也常为诗人的最爱,把“红”发挥得淋漓尽致。看那朱熹《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文同的《约春》:“红情绿意知多少,尽入泾川万树花。”写尽春天景色的艳丽多彩。然而“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却道出了秋红的另一番韵味。这深艳的红叶,比起春天的红花更加炫灿夺目,在萧瑟的秋日,胜似红庭盛宴,展现了深红的壮丽。
 
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喜欢红色?它的象征,在许多国家和一些民族中,红色有驱逐邪恶的功能。比如在中国古代,许多宫殿和庙宇的墙壁都是红色的,官吏、官邸、服饰多以大红为主,即所谓“朱门”、“朱衣”;在汉族的传统文化中,五行中的火所对应的颜色就是红色,八卦中的离卦也象征红色;由于汉族把红色作为吉祥、喜庆、美丽的象征,所以常把妇女的盛装称之为“红妆”,并以“红妆”代指美女;或把妇女美丽的容貌称之“红颜”,同指一代美女。
 
红色,在某一特定的使用范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许多警告标记都用红色的文字或图像来表示。
 
红色,有广义、有狭义,特别在政治上狭义的理解就会偏执,被看成流血,危险,恐怖。人类历史是发展的,在一定时期就会产生旧与腐,兴与衰,这也是社会发展自然规律与治理的必然。只有顺应红色情结,民族信仰,才是坚不可摧的基石,永远是中华民族至尊无尚的颜色。
 
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革命运动中用红色为代表,一颗红五星点亮了思想的火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表达了诗人对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赞美。用来象征革命精神,共产主义国家用来表示共产主义。本意是为人类社会解放事业而努力,积极、向上,团结、胜利,同时是传承民族精神、为公平、正义,吉祥、太平生活而努力。
 
一旦某种颜色成为了一个民族的信仰色,被认为能激起人雄性荷尔蒙的分泌,所以在运动比赛中身着各类颜色的服装者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红色代表,例如清代皇帝批阅奏折使用朱砂红笔,称为朱批。当代老师批改作业,一般也使用红色圆珠笔或者钢笔。
 
性格色彩:代表积极、主动、开放、热情、乐于与人交往的性格。酸性物质用酸碱指示剂变色后,为红色。
 
服饰色彩:红色是生命、活力、健康、热情、朝气、欢乐的象征。由于红色在可见光谱中频率最低,波长较长,衍射能力好,所以比较醒目,给人视觉上一种迫近感和扩张感,容易引发兴奋、激动、紧张的情绪。红色的性格强烈、外露,饱含着一种力量和冲动,其中内涵是积极的、前进向上、勇于奋斗的,为活泼好动的人所喜爱。由于色相、明度、纯度的不同,不同红色用在服饰上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如大红的热情向上,轰轰烈烈,深红的质朴、稳重,紫红的温雅、柔和,桃红的艳丽、明快,玫瑰红的鲜艳、华丽,葡萄酒红的深沉、幽雅,尤其是粉洋红给人以健康、梦幻、幸福、羞涩的感觉,富有浪漫情调。在装饰、化妆、服装和广告方面合理使用色彩可以取得宜人的效果。除了医疗作用外,颜色还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社会属性,对人类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红色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合、不一样的形式、不同的民族等等。在风俗习惯,使用方法,都有着行为过程的历史习惯性。传承与遵守,都是在思想意识形态上的经验总结,加以个性上的发挥。新中国的诞生,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做到了符人民的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相吻合,满足人民日常精神与物质生活相匹配。无论是哪个朝代更替,永远保留她的纯洁与善良,吉祥与平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实的颜色体,散发着永恒的光芒。
 
国家精神:从共产党召开的一大说起;南湖红船。“南湖红船的历史意义是:1921年7月底,,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一艘画舫上继续举行并闭幕,庄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艘画舫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红船”是中国共产党的“母亲船”。“红船精神”是红色文化教育党的第一课,是当代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教育”的重要内容,红色精神永载史册。中华大地孕育出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由韶山走出了领航中华民族的舵手,《东方红》一首歌曲唱响在奋发图强向上的东方雄狮;走上了井冈山精英会师,在延安、西北坡、遵义等形成了红色政权重营谋略之地。真乃试看天下谁能敌,不可沽名学霸王,拯救了一个浸泡在水深火热中的民族走向了光明。
 
五星红旗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世界联合国所有的旗帜中最为显眼。中国国旗,五星红旗!红色,党旗!就是中华民族的信仰,她的内涵意义伟大而深远。
 
红色文化、红色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包裹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精髓与正能量的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食粮。有些对红色文化思想的偏离与狭义的挑剔,把优秀传统文化抽象化、形式化等是不妥的。要传承探索红色文化的真正内涵,创新传播。
 
北京天安门,一座气势威严的红墙城楼,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建立了红色政权,红色政党高举的党旗、国旗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迎风招展。
 
《红色概论》我们期待着撰写,是红色文化理论体系构架。在实践过程中,用求真务实的精神,挖掘民族红色情结的溯源与当代红色文化思想史。形成红色教育标准应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谱写出更加精彩辉煌的篇章。
 
中华民族历史是以红色浸染,千锤百炼锻造出来的钢铁长城。每一寸土地,365天无论风雨还是晴空万里,鲜红的旗帜在天安门广场高高飘扬,召唤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在发展中阔步前行!(安学社/安夫)
 
作者介绍:安全文化专家、安文化理论研究创始人、MHF安文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