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建良,1958年生。江苏昆山人。九三学社社员。美术学•研究生学历。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社会兼职有:昆山市十五届、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昆山市文联第七届、第八届副主席,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苏州沧浪诗社第六届、第七届理事,昆山市书法家协会二届、三届主席。
书画论文散见于《中国书画报》、《书法报》、《书法导报》以及《书与画》、《澳门印友》、《书法研究》、《西泠印社》、《中华书画家》等多种报刊杂志,逾150万字。已结集出版专著《从善楼随笔》《从善楼藏画集》《俞建良书画集》《顾阿瑛事略》《从善楼谈艺》《话竹写竹》《俞建良书画小品集》《从善楼诗文书法集》(获版权一等奖)《从善楼论画》(获版权二等奖)《王学浩研究》《顾炎武书法研究》等12种。
2004年11月,参加“中法文化交流年”活动,书画作品在法国巴黎展出。
2016年6月,参加“新加坡文化交流”活动。
2004年其艺术传略,入编江苏省文化厅《江苏文化名人录》。《中国文化报》、《书与画》、《羲之书画报》、《星岛日报》(法国中文版)、《中国书法》等报刊杂志,均有专题介绍。书画作品《并蒂莲》、草书联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新加坡及东南亚等国收藏。
2020年2月,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王学浩研究》,获苏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版权一等奖。
现为九三学社江苏画院理事,昆山市政协第十五届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名誉馆长,昆山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编者按】俞建良先生不仅是著名书画家,还是书画理论、书画鉴赏家。同时在诗词方面也颇有建树,是难得的全才。通文达艺,妙手抒情。著名艺术家、专家、学者皆对俞建良先生评价颇高,如下精选数段,呈现给读者:
陆家衡(国级一级美术师、著名书法家):从善楼者,吾昆俞君建良之书斋号也。典出《春秋左传》,所谓“从善如流”是也。从善如水之流下,言其顺受也。如流者,喻其速,喻其不息,皆可也。或为引申,岂非孔夫子言好学,韩昌黎论师道同义乎?建良敏而好学,弱冠以忘年之交,投师问道于当代诸耆宿门下。若金陵林散之、陈大羽,沪上郑逸梅、潘景郑,长安卫俊秀,姑苏祝嘉、黄异庵、钱仲联、费新我、张寒月,虞山曹大铁,济济贤达,皆书坛文苑一时之杰。耳濡目染,面授亲炙;属文游艺,乐此不疲,数十年如一日,未尝一刻懈弛焉。建良诗文书法,诗工辞切,神融笔畅。建良亦善饮,其诗往往于酒酣有感而发,故真情流露于毫端,绝去无病呻吟之弊。
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余识从善楼主人俞君建良多年矣,虽不多见,而其文雅雍容之气,从善如流之情,印象良深。其书法碑帖双修,碑学溯源汉篆,以篆为体,以隶为用,破圆为方,别饶趣味。帖学取法晋唐,遍及宋元明清,行草每于法度中见性灵,萧散中寓浑厚,手稿更在不衫不履中露天真。绘画在有法无法之间,古意今情,发于山水墨竹,墨竹不独得桑梓诸夏遗韵,尤富摇风带雨之势。其诗词虽不拘于格律,而感事写心,或流露真情,或寄寓哲理,时见韵外之旨。余之识俞君也,初如管中窥豹,仅见一斑。建良正当盛年,而学艺相兼,书画诗文创作与收藏鉴赏互动,博涉多方,皆有成就,倘更精益求精,前途未可限量也。因系小诗一绝勉之,诗曰:玉山佳处有高楼,从善思齐意未休。堪羡多才年正盛,阑珊灯火待名流。
杨新(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建良书法,以行草见长,随兴而发,自由奔放,不拘于成法,以个性为主。他的不少诗作,或纪事,或唱酬,或题画,或品书,多为五、七言绝句,偶亦填词。其诗寄兴抒怀,有感而发,毫无矫饰,堪可一读,如《感恩画院十八年》云:“十八光阴时最贵,喜悲犹乞心中泪。只身案桌思古人,无酒也能千日醉。”句句都是自己心里话,可谓脱口而出。昆山书画院慕顾阿瑛之名,沿用了“玉山草堂”,以雅集昆山书画同道,故有“思古人”之句,亦可作继承文化传统解。尾句“无酒也醉”,表达的是“与古为徒”的快乐情怀,可谓顺手拈来。再如《悼朱福元先生》二首之一云:“昆仑开馆浮眼前,曾见先生笑不眠。珍品奇葩归故里,不贪为宝寄因缘。”描写人物,颇为传神,又对当今时弊进行鞭挞。建良的画,记得在画院时见过,其山水画山势崔巍,构图充满,而笔致雄强,逸致高旷。而其江南小景,阔笔泼墨,淋漓挥洒。遥岑远树,烟云叆靆,微茫中寄意清远。所画墨竹,纵横来去,信手成章,栉风沐雨,情景交融。至于书法,以行草见长,随兴而发,自由奔放,不拘于成法,以个性为主。
王振德(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建良君攻习书法,先后学颜,学褚,学赵,继之学米,学黄,同时上溯三代、两汉、六朝碑版,读帖、读碑、临池与研究思考并重。逐渐将精力专注到汉篆与行草方面。这些书作,不像秦代小篆或标准式隶书碑刻那么整齐划一、矩度森严,而能以汉篆筑基,别开生面。其字体非篆非隶,又亦篆亦隶,介乎篆隶之间。用笔与结体由圆趋方,笔力遒劲却不失轻松洒脱,格调统一却饶有变异,在规范中求自由舒展,有鲜明节奏感和情趣。貌似无法而法在其中,形似无意蕴肌里。通观全幅作品,风格古朴茂密、款款大度,可谓“长期积累,妙手偶得”。建良君的画作以山水题材为主,旁涉人物及花鸟。画家以轻松、优雅的心态描绘对江南山水和现实生活的感受,使其画面大多具有散文般的情调与轻音乐的韵味。其作品侧重于意境和心绪的表达,画得旷达、清逸而缥遥。其用笔简括、率易,意至神行,刚柔相济,迅疾而有体势,飘逸而不失强劲,是不可多得的逸笔杰构。建良君画作的可取之处,不在其技法,而在其情愫、胸怀、修养与心境,他是用精神、感悟与头脑创作,这是形成其绘画风格的重要原因,也是其创作最值得肯定的地方。
黄鸿仪(江苏国画院书画评论家):从杨新与薛永年先生,还有陆家衡先生的文中闻知建良是位诗、书、画的全才,这在当今画坛是很难得的。从建良的诗文书法作品中,我很喜爱他的随心所欲,却真正随着不同诗意而具有不同变化,确达到“抒情达性”之妙。
楚默(著名书画评论家):以前只见过建良刻的印章,以及几篇文章,现在看到他的自作诗词及书画,真是难得!且自己书写自己的诗词,这在书界绝对是少之又少的,故更觉得其学问、书艺之精深博大。
薛锋(著名书画评论家):建良诗文、书画,皆突破前人陈说,显示了精辟的创见。其作品,弥足珍贵。
夏天星(著名书画家、书画鉴定家):与建良兄相识已有十八年,那还是旅居日本的朱福元先生委托我来昆山谈捐赠他个人收藏书画作品,我去拜访时任昆山书画院院长陆家衡先生时,和建良兄第一次见面。当时他是书画院的办公室主任,其工作室即在陆先生画室对面。他斯文的气质和待人谦虚而友善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后来慢慢地了解到他善画竹,长于行草,能诗文,通鉴赏,喜收藏,并常有鉴赏古书画的文章发表于专业刊物上,这一切使我对他有所关注。建良自年轻时做过许多工作,因爱好书画、诗文,曾求教于苏州地区的书画名宿、先辈,尤其得到陆家衡先生的关爱和指导。他本身长于绘画、书法,能作诗词,精于古代无款画的研究,并有机会求教于当代的杨新、薛永年等中国当代的鉴赏专家。
王琪森(上海著名书画评论家):在学术上,俞建良先生自己懂笔墨,自己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所考察、所评判的一些古画能够进行系统的宏观上的审视和微观上的深入。俞建良先生做王学浩研究,是一门冷学,而顾炎武书法研究是门显学。但是在显学,在走红的历史名人当中,选择了他的冷门方向,然后以他的聪慧、他的睿智,扎扎实实地做学问,做成功了,这就是一种学术创新,是一种学术贡献。我觉得顾炎武对清代碑学的兴起做了理论上的引导和艺术上的铺垫,这一点是功不可没的,俞建良把他发掘出来,从理论的角度研究出来,这更是一种历史的贡献。
陆越子(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俞建良先生的画,首先是从书法入手的。书法入手对画画有直接的好处,同时他对古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文学功底很深。他会写诗,会写文章,有好多本著作,在这一点上,我感觉到俞建良先生这一条路走得非常正确,为了弘扬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必须从基础入手。所以我看到他的书法,看到他写的诗词,他的书法有好多是他自己的诗,写得很好。他的画,把自己的感觉想法画到画面上去,充分地体现出他的心情和想法。
鲁力(国家书画鉴定专家组人员):建良在学术上也是很严谨的,书画鉴定讲究目鉴和考证,建良这两条都能达到,因为他画画写字,所以在笔墨上有自己的体会,在目鉴上他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同时他还有考证的成分在里面,所以在平时的谈吐中,他从历史到人文到艺术,都是侃侃而谈。俞建良先生学问做得很好,但他还是书法家,还是画家,还是鉴定家。
梅墨生(著名书画批评家):迄今为止,我与俞建良先生只有一面之缘。时光迅速,转眼又十年。对于每个个体生命来说,人生真似梦,只不过梦境种种不同而已。在那江南鱼米之乡生长工作的俞建良同样也有自己的梦。他的梦中,有对秦篆汉印的陶醉,有对“董米苏倪”的追求,有对苇塘芦淖的讴歌,有对鸭鹅相戏的青睐,有对云山溪桥的向往。那是清淡缥缈的幽梦、空空灵灵的清梦,荡漾着一股远离尘喧的气息与意蕴。从俞建良先生的作品中,我欣赏到一种生命的淡泊情怀,它文静优雅,绝少当世常见的霸悍自负;而从他的来函手迹之中,我又体味到一种生命的执著意志,它为了荟萃艺术的文雅而执著以往,虽节衣缩食、弃绝俗乐而无悔。这种淡泊的执著和执著的淡泊足以令人刮目了。
刘墨(著名美术史论家、评论家):建良兄的眼光是开阔的,他不似旧式的赏鉴家之拘于某家某派,而是具有通史的气魄;同时,他也不像院校里的研究者仅凭一些图录进行所谓的美术史研究,而是能够放在自己的案头,细心揣摸围绕着该作品的一切“实物”:画心、题跋、印鉴、装裱……其实,无论是美术史家还是鉴赏家,都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回到研究的起点:“艺术品原物”。
建良兄喜欢画竹,月明池露,春深雨苔,枝掀叶举间,便看到了苍苔翠竹和白石清泉。
建良兄也画山水,是他书法的延伸,是他发思古之幽情的展现,一丘一壑,一亭一人,却是千山桃叶起春讴、万顷芦花涌秋色。瑞士的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更何况中国人的山水画本非“自然风景”,它就是“心灵的境界”。所以宗白华才说,中国人的山水画是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表现的是人心中最不可名的意境。
当然,他的书法更是他的拿手,从明清文人书法一路承继下来,信笔疾书,顿挫有致,刷刷点点着内心的激情或诗意。
而建良兄的执着研究和勤于笔耕,使他在著述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有一部分文章,甚至可以称为“拓荒之作”,比如我所读他关于顾阿瑛与玉山草堂的研究,就受益良多。至于“昆山墨竹渊源”,其优越的地理环境,远非其他地方的学者所能比拟。
邵彦(中央美院教授):建良兄把顾炎武的材料、书法特点收集分析到这样的程度,这部书也是非常有价值,让我们从书法与文化、书法与个人情怀的角度,不但更加深对顾炎武这个大儒的认识,也加深了对中国传统书法、对学者书的认识。
王伟林(江苏省书协副主席、苏州市书协主席):俞建良所从事的工作,我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他就像一个登山者,向这座文化昆仑攀登。从顾瑛到王学浩,再到现在的顾炎武,书一本比一本厚,一本比一本重。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所看到的、感受到的是建良这种坚韧不拔的治学态度和精神,向着学术的高峰不断迈进。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一方面资料不足,另一方面顾炎武名气实在太大了,不好做,但是建良他还是做了,而且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惊喜。
顾工(清华大学博士后、上海韩天衡美术馆馆长):俞建良是一个涉猎广泛的艺术家,他自己不仅搞书法,也搞篆刻,还画画,还写文章诗词,所以他的综合修养在这一代人里是很突出的。他对顾炎武书法的研究,具有一定开创性。建良先生几十年来一直勤奋努力,他虽然不是艺术方面的科班出身,但是几十年来一直追随老先生学书画、学鉴定、学诗词,所以他的综合修养对于他的成就是意义非凡的。他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史的研究者,同时还是一个书画家、鉴定家,所以他在这方面的素养对于本书的成功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夏小双(香港中文大学博士):俞先生从最初的顾瑛到去年的《王学浩研究》,再到今年的《顾炎武书法研究》,非常勤奋,而且用力深厚,材料的整理非常详细,让我很是钦佩。俞先生研究顾瑛的那本书我还没有拜读,《王学浩研究》还有《顾炎武书法研究》这两本都是非常具有开拓性的。祝愿昆山的艺术史、文化史研究,能够在建良兄的开创性基础之上,更上一层楼。
康征(书画评论家):俞建良先生的作品解决了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就是继承问题。建良是个多面手,有篆刻、诗词、书法、绘画、收藏、鉴赏,一般无法实现,这重要的原因是什么?他能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进行消化、融化于其中,并把这些变成自己的东西。其实,绘画基于书法,而书法根植于诗文,当然天赋也不可缺少。而继承的重要一点就是智慧。你不管学什么东西,你能把所学的东西变成为我所用,这就是一个功力的问题,但更多是智慧。这是第一点,建良简称为智慧问题。
郑威(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书画研究员):从善楼主建良尊兄近年来,在书画创作之余,不断为昆山籍的古代书画家著书立说,先后出版有《顾阿瑛事略》、《从善楼论画》、《王学浩研究》等著作。《顾炎武书法研究》又接着面世,可谓是治学严谨,引据之多,考证精确,开启了乡贤系列研究的先河,并填补了对顾炎武书法研究的空白,必然会得到世人的重视,将永载史册。
杨守松(国级一级作家、著名昆曲研究者):错位研究,书能出新。站得住,压得住。
陆家衡:建良是很刻苦学习的一个人,很要学的人,他很早就跟这些老先生建立了很密切的关系。所以大家很羡慕。今天建良有这个成绩,包括他也写文章,也懂诗,也能写字,也能画画,恐怕是我们当今昆山比较少的。我没有碰到跟他相似经历的人。正因为他的这个经历,当然还有书画鉴定,书画派生出来的东西,对古代的一些书画的鉴定。所以今天成功的原因呢,也因为他看的东西多,接触的人多,而且接触的大家多,所以眼界就高。
薛永年:俞先生出版了很多作品,有的是创作,有的是研究,比如说《从善楼诗文书法集》,他写诗、写书法、搞绘画创作,同时写文章、鉴评。还有《从善楼随笔》、《从善楼谈艺》、《从善楼藏画》、《从善楼书画小品》、《顾阿瑛事略》等等,包括还有《从善楼论画》。《从善楼论画》拿来一看,如果只看书名,你会以为这是不是一本画论,其实它是有史有论,还有鉴定收藏,是一部内容丰富的论画著作,不是大而空地谈理论,而是有非常实实在在的内容,这都是他经过长期研究的一些成果。
总体来看,俞先生的书画艺术是充满灵性的艺术,而他的治学、他的研究也是悟性很高,他写的诗歌并不完全受格律的束缚,但是有韵外之旨。
编辑:CCR182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