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薛 帅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7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致贺信。16天的大会,文明对话、交流合作,结出丰硕成果。
7月31日晚,大会在福州成功落下帷幕。作为一次加长版的会议,本届世遗大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以在线形式审议世界遗产议题。大会新增34个世界遗产、3个已列入项目实现重大拓展。其中,“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为中国第56项世界遗产。大会一致通过《福州宣言》,重申《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原则和开展世界遗产保护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呼应大会关于气候变化对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深远影响的高度关注,强调保护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呼吁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留给后代一个开放、包容、能够自我调适、可持续、有韧性和清洁美丽的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申遗保护工作要“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第4次担任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2017年至2021年),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国,承办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4届会议,吸引多个国际组织在华设立二级机构,支持中国专家担任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中心理事、执行委员等职务,切实承担起世界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责任。
多年来,我国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不断贡献着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以申遗项目培育为支撑实现申遗可持续开展
1985年,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承诺与世界各国一道,保护传承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截至目前,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56项。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遗产大国,遗产保护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党的十八大以来,进一步加强了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预备项目培育工作,对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实施动态管理,建立警示和退出机制,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扎实开展申遗前期准备工作,提高申遗储备项目的整体质量。”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
2012年以来,我国的元上都遗址(2012年)、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2013年)、大运河(2014年)、“丝绸之路:长安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