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才女苏青为什么43岁落魄到看大门?
2021-08-07 19:58:17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1944年春天,春光和煦,《新中国报社》的记者谭正璧发起了一次女性作家座谈会。

 
当时的四大才女作家张爱玲、苏青、关露、潘柳黛一一出席,各抒己见。
 
在《新中国报社》的老洋房门前,这群女作家吃着瓜子和花生,喝着绿茶,随意地谈着文学和人生。
 
当时,沪上文坛苏青和张爱玲齐名,两人私交甚好,彼此欣赏。就是在这种女作家齐聚一堂的时刻,她们也不忘商业互吹。
 
苏青说:“女作家的作品我从来不大看,我只看张爱玲的文章。”
 
张爱玲也说:古代的女作家最喜欢的是李清照,近代最喜欢苏青。”
 
民国才女潘柳黛
 
张爱玲轻易不夸人,毒舌冰心的清婉流于做作,直指丁玲后期作品的力不从心。
 
却将苏青抬到李清照的高度,这样的吹捧真是绝绝子。
 
苏青当得起张爱玲这样的青眼有加吗?
 
苏青自然是无法比肩李清照,但是她却也曾胜过张爱玲,才能让张爱玲心服口服。
 
苏青原名冯和议,虽然出生于宁波的书香门第家庭,但其实她在自己出生几个月后就被寄养到目不识丁的乡间祖母家。
 
冰心
 
在她身上看不到一点旧式女孩的斯斯文文的样子。剪个短短的酷头,忙时上山掰笋、下河摸虾,闲时捉弄祖母,舞枪弄棒都不在话下。
 
她在冯家村的风日里长着,生长于乡野,就算稍微长大后回城与母亲住也不改顽劣做派。母亲鲍云仙头疼不已。
 
爷爷冯炳然却不以为然,说:“将来她的造化或许在诸多兄弟姊妹之上呢。”
 
冯炳然虽是前清举人,却及其开明,提倡女人放脚、剪发、识字。
 
苏青深得祖父喜欢,经常教她认香烟壳花绿纸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上的人物。苏青聪明,一教就会。
 
1933年,19岁的苏青不负祖父的期望,考入民国第一学府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前身)外文系。
 
民国国立中央大学
 
蛋脸、细黛眉、丹凤眼、高鼻梁的的苏青被同学们称为“宁波皇后”,入校没多久,情书收了几箩筐。
 
但她一心读书,对此并未理会。
 
她想完成学业后振兴冯家,但是自冯松雨去世后就家道中落的冯家却等不起了。母亲希望她赶紧嫁人,才能让冯家借势东山再起。
 
母亲鲍云仙看上的女婿便是当时在苏州的东吴大学就读的李钦后。李家是富商之家,李钦后一表人才,妥妥的高富帅。
 
鲍云仙看李钦后是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喜欢,极力劝说女儿接受李钦后。
 
而李家风闻冯家有女初长成,又才貌兼备,也怕夜长梦多,忙不迭要来说亲。
 
两家长辈一拍即合。
 
那时风气渐开,早就不是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结婚的旧社会了,而是“我的婚姻我做主”的新时代了。
 
提亲前,李钦后特意到南京见苏青一面。
 
“宁波皇后”苏青
 
一袭连衣裙、半高跟鞋,一个宿舍六个女生,个个都不俗,却还是苏青最出挑。
 
李钦后当下就看直了眼,回家后也不说婚姻自由了,全凭母亲做主,只想早日抱得美人归。
 
1934年冬天,苏青趁着寒假,回到宁波和李钦后结婚。婚后没多久肚子就大了,只能退学回家当少奶奶。
 
李家家大业大,不在乎苏青才不才女,只想早日抱孙子。
 
第一胎生下女儿,婆婆脸色铁青如蟹壳,李钦后只在家呆了几天就离开了,孩子终日啼哭。她一度痛苦得要抑郁。
 
虽然不得已放弃了读大学,但她明白,女人要想把握住自己的命运,不能放弃读书。
 
在掺杂着婴儿的啼哭声的漫漫长夜中,只有书是最温暖的慰藉。
 
她开始如饥似渴地读书。
 
女儿断奶后,婆婆催促她到上海与李钦后团聚。李钦后在学校教书,薪金不多,而她在家当全职太太。
 
苏青、李钦后夫妇
 
李钦后生性要强,不肯向家里要钱,但上海的物价却飞涨,即使苏青精打细算地过日子也是捉襟见肘。
 
家里穷得都揭不开锅了,苏青问李钦后要钱买米,李钦后却甩了她一耳光,“钱要自己去挣,你也是文化人,你为什么不知道挣钱?”
 
一掌惊醒梦中人。嫁入李家当豪门阔太太的梦碎了。本指望着李钦后能为她遮风挡雨,却没想到人生中的风雨都来自于他。
 
她后悔自己昏了头,好好的大学不念,居然跑回家和李钦后结婚。
 
现在后悔也没用了,只能自己救自己。当这个穷酸的“豪门阔太太”,她身无长物,幸好还有一支笔。
 
她有感于自己的经历,写了一篇《生男与生女》投到林语堂的《论语》杂志社。
 
林语堂
 
很快,杂志社回复了:苏青小姐,尊稿受到,甚好,拟刊登敝刊第十一期上。
 
21岁的她拿着5元的稿费激动不已,她终于可以凭借一支笔在上海自立了。而那时,李钦后一个月的薪水也才70来块。
 
看着各种杂志社如雨后春笋,苏青也不甘心为人做嫁衣,为人写稿了。
 
她跃跃欲试地和李钦后合办了《小评论》杂志社,可惜才办了两期就因为经验不足、经营不善而关门大吉了。
 
不得已,她只好到《宇宙风》杂志社做文员,但做了两个就做不下去了。李钦后这时候做了律师业务很红火,家里吃的穿得都满坑满谷。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律师事务所关门,他们又回到了一贫如洗的日子。
 
贫贱夫妻百事哀,这时候的李钦后不说努力赚钱贴补家用,反而花天酒地,搞外遇。外遇的对象就是楼上的邻居赵涟。
 
经历了这么多,他明白了,男人是无法依靠的。她能依靠的,唯有这支笔。
 
她更努力地写、投稿,卖文为生,养活自己和两个孩子。
 
那时候的上海滩杂志众多,稿费千字二三十元不等,苏青常常写到深夜。大热的天,她一边流着汗写文章,还一边替孩子们轻打着扇子扇风。
 
民国才女关露
 
生活虽苦,但抓住这支笔就有希望。
 
正当她带着几个孩子苦苦支撑的时候,离家出走的丈夫回来了。她也不犹豫,直接就和李钦后离了婚。
 
离婚后,生活无着,在一所中学当了一个学期的老师,本来和校长说好是第二学期续聘的,但是好巧不巧,校长调走了。
 
新任校长但是她的远房亲戚,但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为避嫌,直接把她辞退了。
 
生活把她逼到了墙角,但是她还是握紧了那支笔,选择继续奋斗!
 
她以自己不幸的婚姻为原型,写成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投到《风雨谈》杂志社。
 
《结婚十年》封面
 
这部至情至性之作一经刊出便大受欢迎,人们争相购买,一时洛阳纸贵。
 
这本书一共印了36版,一举打败张爱玲的《传奇》、《流言》,成为当年的畅销书。
 
凭借文才红遍上海滩,这一年她才29岁。
 
这时候,苏青已经成为明星般的红人了。人红是非多,各路小报开始炒作她和上海市长陈公博的绯闻,说她是他的露水妃子。
 
伪上海市长陈公博
 
确实,因为陈公博,苏青当了三个月的市府专员,住进了宽敞舒适的房子。陈公博还给了10万元给她创办杂志。
 
当年上海沦为孤岛,物资非常紧张,办杂志缺的不是钱,而是纸。
 
饶是张爱玲,也才囤了一点纸在家里用于印书。而陈公博,通过自己的关系,给了苏青一车皮的白纸。
 
苏青于是创办《天地》杂志。她网罗了一众知名人士为《天地》撰稿,不仅有政坛要人,还有我们熟悉的周作人、张爱玲等文坛大咖。
 
周作人
 
《天地》的封面是画家谭惟翰设计的,采用了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三大神之一的婆罗马坐像进行变形。
 
被剃光了胡子的婆罗马一只手握住了笔杆,一只手拿着稿纸,一只手拿着墨水瓶,一只手空着,空出的一只手用来创造新天地。
 
苏青独立创办《天地》,谭惟翰佩服不已,把她看作自己的女神。
 
谭惟翰
 
苏青还极有经商头脑,现在各种“丧心病狂”的打折促销手段都是苏青玩剩下的。果不其然,《天地》杂志问世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没多久,陈公博被枪毙,她心有余悸。后来又与姜贵同居,写下《续结婚十年》。
 
姜贵
 
建国后,苏青熟识的人如张爱玲、姜贵、潘柳黛、胡兰成等都奔向了海外。而苏青为了女儿留在大陆。
 
苏青穿了一身人民装,很快就适应了新社会。她之所以选择留在大陆,是因为她相信自己可以靠着一支笔活下去。
 
她急于找到一份工作,养活她和自己的孩子。
 
但是她引以为傲的那支笔不管用了,社会坏境变了,她的文风与新社会格格不入,没人敢发表她的作品。
 
正当她走投无路的时候,得到香港的《上海日报》向上海作家征稿的消息。她大喜过望,赶忙投稿。
 
没想到文章没有发表,稿费是不指望了,反而得到组织上的口头警告。这对她无异于当头棒喝。但她依然没放弃,苦苦支撑等待时机。
 
1951年秋天,冷酷的命运终于给了她一个微笑。时任上海文化局局长的夏衍开办戏曲编导班,公开招收学员,没有年龄和学历的限制。
 
夏衍
 
苏青很快就报名了,并且在为期四个月的学习中非常认真,期待接编剧的契机打开自己的人生新局面。
 
从戏曲编导班毕业后,通过组织的介绍,她进入了越剧尹派创始人尹桂芳的芳华越剧团。
 
尹桂芳
 
苏青入团后,将民间故事《卖油郎独占花魁》改编成越剧《卖油郎》,大受欢迎,票房大卖。
 
老板尹桂芳一高兴就给她涨了工资,涨到每月300元。可别小看这300元,要知道,当时一般的工薪阶层一个月才十几块钱工资。
 
握紧这根笔杆子,吃饱又穿暖。《卖油郎》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她,她于是着手改编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
 
郭沫若
 
当时郭沫若的弟子文怀沙的母亲正好住在苏青家附近,苏青很快与她熟识,并通过文母与文怀沙相识。
 
苏青亲自到北京见文怀沙,受到文怀沙的热情接待。苏青顺势邀请文怀沙担任《屈原》越剧版的编剧顾问。
 
后来这部剧参加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汇演,斩获除了编剧奖外的所有奖项。
 
只因为苏青的出身不好,所以也被剥夺了获奖资格,让人不胜感慨。
 
没有获奖也没事,好在事业上升了新的台阶。尝到了改编戏剧的甜头后,她又开始了新的征途。
 
文怀沙
 
这次她不打算改编了,她想自己编写历史剧,人物是司马迁。
 
她很有野心,希望自己的历史剧《司马迁》能超过郭沫若的《屈原》。
 
为此,她阅读了大量史料,还写信给复旦大学的曹植芳教授请教有关史实。曹教授也很认真地给了她答复。
 
为了赶在秋凉时节排演《司马迁》,她顶着暑热,一手挥舞着蒲葵扇,一手提笔写剧本。
 
没想到的是,《司马迁》还没写完,写《司马迁》的人却和司马迁一样遭受了无妄之灾。
 
曹植芳因“胡风事件”受到了牵连,抄家时,抄到了苏青写给曹植芳的那封研讨司马迁的信。
 
胡风被捕
 
这两件事就像太平洋里淹死了一只老母鸡,上海人喝黄浦江的自来水,然后自说自话是喝鸡汤的距离一样,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事,就让苏青给摊上了。
 
既然查不出什么问题,那就先吃几年牢饭再说。于是苏青被关到提篮桥监狱,直到1957年才被释放。
 
苏青刑满释放后,在群众的监督下生活和工作,说白了就是在牢房外蹲监狱。一到重大节日,就被各种积极分子叫去训话,尊严全无。
 
亲朋好友怕被牵连,都和她断了联系,只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相依为命。
 
苏青这一年43岁了,一个拖着两个拖油瓶的大妈,身无分文,生活难以为继。
 
正当山穷水尽之时,良心老板尹桂芳又上线了。她力排众议,重新接纳了苏青。
 
苏青
 
但非常时期,剧团多是排演经典传统剧目,基本上是不需要编剧了。尹桂芳给苏青安排了个看大门、收门票的职务,勉强糊口。
 
随着家里的两个孩子相继初中毕业,经济更是拮据。
 
为缓解家里的经济压力,幼子李崇元去安徽当了工人。
 
虽然贫病交加,但她跟着女儿李崇美一起生活倒也还算平静。
 
直到她病情加重,儿子李崇元才回到上海和苏青同住。
 
李崇元38岁了,还没工作,也未成家,苏青愁得不行。
 
改革开放后,李崇元拿着自己积攒的几百元进货摆起了地摊。苏青鼓励他,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能赚钱,总比去借好。
 
有一次,李崇元摆地摊赚了20元,很高兴地跑回来告诉苏青。当时一般人一个月的工资是80元。
 
张爱玲与苏青
 
想来当年李崇元摆地摊,母子相依为命,生活虽然单调乏味,但应该也算不愁吃穿了。
 
1982年冬天,寒流来袭,上海特别冷,地上的积水都封冻了。天气冷,没什么客人,李崇元也就早早收摊了。
 
一到家,发现苏青歪着头躺在床上,嘴角有血,靠门的一只眼睛还睁着。身体还是温热的,人却是死了。
 
护工把苏青的遗体抬到了太平间,但是那天死的人太多,没有空位子,他们就把苏青放到了地上,走了。
 
张爱玲
 
李崇元一个人守在太平间门口,苏青单薄的遗体就被放在水泥地上,放了一夜。
 
那夜,天寒地冻。
 
苏青就这样走了,生前有多活色生香,身后就有多凄凉。
 
这时候,关露先她两天在北京逝世,张爱玲远在美国离群索居,潘柳黛漂泊澳大利亚。
 
当年星光熠熠的上海文坛,花红柳绿的四大才女,如今星沉花败,唯余叹息。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