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第四届“旅游三十人论坛”顺利落幕
2021-11-26 18:27:50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2021年11月20-21日,以“旅游·传播力&引导力”为主题的2021年第四届“旅游三十人论坛”在厦门大学成功举办。华高莱斯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忠先生作为“旅游三十人论坛”专家委员会成员发表主题演讲《成功旅游地的“种草”与“拔草”》。

 
李忠先生本次论坛的演讲全文,将于近期整理发布,敬请期待!
 
旅游·传播力&引导力
 
本届论坛由厦门大学发起主办,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承办,建发国旅集团(建旅国际集团)协办。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戴蓥主持开幕式;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吴立官,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桂林,厦门大学党委原常务副书记、管理学院院长李建发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中国旅游研究院戴斌教授、中国旅游协会王德刚教授、《旅游学刊》张凌云主编等研究机构及行业协会,国内一流高校的吴必虎、谢彦君、刘静艳、沈涵、郑天明、林德荣、林璧属等知名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Anna S.Mattila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Bob McKercher教授、美国休斯敦大学John T.Bowen教授,途家及斯维登集团联合创始人罗军、华高莱斯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忠等30位顶级专家和行业领军人物齐聚云端,以线上直播的方式,全面解读新文旅营销时代的大趋势和新格局,进一步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和创新。
 
李忠开讲
 
在20日的主论坛上,李忠先生围绕论坛主题,发表了《成功旅游地的“种草”与“拔草”》的主题演讲。
 
李忠先生表示,旅游的核心是“先知后游”,旅游的传播与引导至关重要。旅游的传播,就是满足游客的“我知,我向往”——即旅游地的“种草”。旅游的引导,就是实现游客的“我游,我停留”——即旅游地的“拔草”。
 
成功的旅游地,需要做好“种草”和“拔草”。
 
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在游客来到之前,通过旅游传播力,做好旅游地的“种草”,让游客“我知,我向往”。随着传播媒介的变化,旅游“种草”方式在不断的变化。新媒体时代,旅游地的“种草”方式更加多元,旅游地可依托抖音等短视频渠道,创造新的网红旅游地。同时,也可通过社群圈层聚集,实现线上带动线下。
 
其次,游客到现场后,可通过旅游引导力,让游客“我游,我停留”。更重要的是,通过“拔草”,让游客“圆梦”;让游客和合适的人,一起做合适的事。旅游“种草”方式在变,“拔草”方式也在变化。旅游地可通过“线路引导、场景引导、活动引导”这三种方式,帮助游客“拔草”,实现“我游,我圆梦”。
 
聚焦热点议题,引领行业发展
 
本届论坛共设20日主论坛“旅游三十人论坛”,21日分论坛——“旅游行为与大数据”、“旅游营销新模式、新方法”及“圆桌会议”。
 
在21日的分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就“未来旅游消费者行为与大数据的研究”“旅游营销新模式、新方法”进行深度讨论与方法论沉淀。
 
在圆桌讨论环节,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就“消费迭代和旅游供给”、“文化和旅游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旅游和元宇宙”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厦门市文旅局陈桂林副局长也参与其中,与各位专家们交流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李忠先生就未来旅游竞争的新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及探讨。与会的其他专家学者也从学科建设和实践等多个角度出发,输出了诸多具有启发意义的观点成果。
 
大咖论剑干货满满
 
在20日的主题论坛上,专家学者从后疫情时代的有效营销、目的地营销管理、创意营销等多角度进行精彩阐述,为大家奉献了一场思想盛宴。(按嘉宾演讲顺序)
 
01《港澳青少年的国家认同与游学实现》戴斌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港澳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获得感较弱。因此,内地游学工作需要更加紧密地统一到“五个认同”中来,建立整合内地游学和研学旅行的高效组织体系,既要以学引游,又要以游促学。
 
02《后殖民主义批判旅游研究:学术思潮与中国路径》吴必虎北京大学城环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西方主导的话语-权力体系对全球格局具有排他性设置。后殖民主义批判性旅游研究不是反对旅游发展,而是要将隐藏在旅游发展背后的话语和权力关系揭示出来,理解不同行动者的价值观和信仰。
 
03《后疫情时代如何有效地吸引顾客(Marketing Communication in Uncertain Times:Responses to COVID-19)》Anna S.Mattila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人类健康发展学院万豪酒店集团名誉教授、酒店管理系研究生项目主任、博士生导师
 
面对新冠疫情,旅游企业可以通过营销沟通来降低其负面影响。营销合适的产品和服务,信息沟通从游客需求出发,通过营销内容传播希望。利用新技术去提高旅游体验,吸引游客。
 
04《游客空间使用对目的地管理的启示(How Tourists Consume Destinations)》Bob McKercher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教授,国际旅游研究院主席
 
了解游客在目的地的时空移动有助于管理者对目的地进行功能分区和路径规划。游客在目的地的移动受诸多要素影响,包括旅游兴趣、旅游目的、时间限制和游客类型等。为了获取游客移动的精确数据,应该将问卷、访谈、社交媒体打卡数据和GPS定位数据相结合。
 
05《居民对于目的地营销的重要性(The Importance of Residents in Destination Marketing)》John T.Bowen美国休士顿大学名誉教授;曾任休斯敦大学酒店与餐饮管理学院院长
 
旅游业为本地居民带来的积极影响,应该从关注吸纳了多少本地劳动力,转为测量为当地居民带来的整体福利。当地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是目的地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目的地营销组织需要制定与居民产生共鸣的旅游发展策略。
 
06《融合中的旅游发展: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谢彦君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基础理论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就文旅融合的立场问题而言,不应该“旅为体,文为用”;而是应该“自为体,相为用,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目前,文旅融合存在“主体间性位序倒置、体用混乱”的情况。应该尊重主体性,改善主体间性,融合要在“用”上下功夫,而不是在“体”上做手脚。
 
07《创YI赋能,地方标志性文化旅游商品的研发》王德刚山东大学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
 
文化旅游商品应该以文为魂,艺用兼顾。地方性标志文化是文创商品研发的主要文化元素。强调审美艺术,符合目标人群的审美要求。此外,要具备一定的使用功能。文化转化成商品的技术路径应该注重5YI叠加赋能,即创异、创议、创忆、创益和创艺。
 
08《数字时代旅游教育的传播与引导》刘静艳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数智时代下的产业革新,催生了众多旅游新业态。目前,旅游管理行业存在着“双低”(行业认同比较低、毕业生专业就业率比较低)现象。就旅游教育而言,需要培养跨界人才,增强认知技能和数智技术。
 
09《文化遗产旅游促进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沈涵复旦大学旅游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旅游学会常务副秘书长
 
文化遗产旅游塑造机制包括要素理论以及途径,包括遗产情境、形象认知、文化传播。文化遗产旅游有助于搭建国际舞台,展示国家形象;促进交流合作,传播国家形象;凝聚文化认同,共塑国家形象。
 
10《国家文化公园的管理制度创新》张凌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旅游学刊》执行主编
 
从空间分布上看,国家文化公园呈小集中、大分散、开放性、闪点化线性分布;从空间结构上看,在国家文化公园划定的区域,人口密集,各类园区交叉重叠。其管理体制机制有三种方案:公园联盟、公园协会和公园联席会议制度。
 
11《旅游创意——导氛围,传播你和我》郑天明嘉义大学营销与旅游管理学系专任特聘教
 
创意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有中寻变、变中寻异、异中寻同、同中寻合。创意旅游中的创意氛围,是游客知觉到环绕在旅游地周边所弥漫的创意气息所产生的主观情感反应。创意氛围包括五个构面:新颖感氛围、独特感氛围、喜悦感氛围、意境感氛围、享乐感氛围。
 
12《以“离家”实现“回家”:城市中国的旅游与家庭建设》林德荣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代旅游,尤其是家庭旅游,其核心在于通过“离家”重建家庭内部关系,在“离家”的过程中找到“居家过日子”的生趣。旅游形成的“离家”,实则是在找寻旅游者的“精神家园”。
 
13《五维分享理论》罗军途家及斯维登集团联合创始人
 
把闲置资源分享给需要的人,“分享经济+行业”将为我们带来颠覆式的创新想象;二次闲置库存分享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产品创新融合,异业合作共赢;分享购物平台,用好线下流量;一切美时光都值得被分享。
 
14《旅游传播及其引导可能》林璧属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旅游目的地需要扩大传播力和引导力。传播力聚焦于传播渠道的传播能力及其效果;引导力强调旅游目的地舆论活动引导游客进行旅游消费的变现能力。做到传播内容主题鲜明,重视传播渠道,利用特色文化,借力明星人气,关注实施效果。
 
关于旅游三十人论坛
 
“旅游三十人论坛”是由厦门大学主办的非官方、公益性学术组织,定位为旅游领域政策研究与学术交流的高端平台,集聚了来自政府、商业机构和高校等旅游相关领域的顶尖人物,以探索旅游业前沿理论,推送旅游业创新实践为使命,旨在为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献策献力量。
 
“旅游三十人论坛”自2018年启动以来长期落户厦门,旨在打造旅游界的高端论坛,这不仅对厦门旅游产业发展大有裨益,更重要的是为国内旅游行业搭建学术交流、产业融合的平台;一年一度的论坛交流不仅聚焦热门话题,更能让不同的思想交流、碰撞,从而为提升国内旅游理论发展、指导旅游行业实践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