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故事:前院长单霁翔豁出老命,打造时尚文化故宫,大奔女轻松破坏
2021-11-27 16:42:13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你是否还记得,2019年4月那条热搜:

 
“快乐退休”
 
此言一出,全网震惊,短短时间内便上了热搜。
 
阵仗堪比大腕明星“官宣”结婚,实属罕见。
 
到底怎么回事呢?
 
当年4月8日,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7年的单霁翔,突然宣布卸任。
 
太意外,网友们几乎惊掉了下巴。
 
与其说网友们不敢相信,倒不如说是不愿相信。
 
有人说:“喜欢单霁翔,继而喜欢上故宫。”
 
这个老头到底用什么魔力俘获了一众粉丝的“芳心”?
 
有粉丝豪迈地评价道:故宫景点和故宫博物院之间只差个单霁翔。
 
是的,单霁翔早已和故宫IP深度绑定,仅仅用“匠者”不足以形容他。
 
01
 
1954年,单霁翔生于沈阳,3个月大时,就跟随父母工作调动来到北京。从此他便与这座皇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可惜他少年时期,正好赶上下乡浪潮,为响应国家号召,他15岁就到南方的农村下乡去了。
 
别人以为城里的孩子细皮嫩肉,不是干活的料。
 
可单霁翔到乡下后,像农村孩子一般,什么苦都能吃,什么样的苦力活都不遗余力地干。
 
他经常赤脚进到水田里种水稻,生冷的水将脚泡得发胀,可他的认真劲来了,全然不管不顾,只是埋头弯腰干活,也正是他的认真,给了蚂蟥可乘之机,一条条吸血鬼争先恐后地往他的皮肤里钻。
 
等到上岸后,单霁翔才使劲拍打腿上的蚂蟥,可事实上,在水下就被叮得不成样子,膝盖以下满是血口子,想想都生疼。
 
经得他人苦,便能感同身受。
 
单霁翔深感农民的不易,对他们心存敬意,这份尊重也一直伴随着他往后的人生。
 
他也更加珍惜每一份来之不易的工作。
 
16岁那年,单霁翔被分配到工厂当起了“大师傅”,在厨房负责蒸馒头,没想到在这个岗位一待就是两年。
 
蒸馒头一个简单的活儿,单霁翔却做到了极致。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如果将面用多了是极大的浪费,如果用少了,工人们又吃不饱。如何才能做到恰如其分?
 
这让单霁翔陷入了思考。
 
他想,解决这个问题无非就是把握好水和面的比例。
 
数次实践后,他发现二两面对一两半水,揉出来的面超级劲道,数量也精准,按照这个比例蒸出来的馒头,简直像流水线统一加工出来似的,大小颜色都一致。
 
后来,单霁翔对面的拿捏简直到了火候,要三两半,他一抓一个准,上秤一称毫厘不差。
 
细微处见真知。
 
单霁翔除了研究如何蒸好馒头,还研究如何生火。
 
为了避免第二天重复生火,他开始琢磨在前一天将火压好。
 
众所周知,柴火尚未燃尽时,将灰不多不少地覆盖在其上才能压好火,若将灰放多了会导致火苗缺氧而很快灭掉;若放少了,到第二天必然燃烧殆尽,白忙活一场。
 
单霁翔每次压火时,蹲到炉灶跟前仔细观察火星的变化,如果火星变旺就加灰,加完再观察;再变旺就又再加,循序渐进,直到很长时间再也着不起来,又灭不了为止。不知多少次,他下班时都是满鼻子满脸的灰。
 
像单霁翔这样,将每件事情都做到如此精细的人太少了。
 
后来,他被调到钳工岗位,白天上班,晚上就挑灯夜战地看书。
 
当你变好,世界也会迎头赶上。
 
1978年恢复高考,单霁翔顺利考入大学,彻底结束了8年的蓝领生活。两年后,教育部公派他去日本留学,学习建筑专业。
 
到东京后,高楼、古建筑、地铁,这些整齐划一的城市建设,让单霁翔切身感受到中日两国在城市建设上的差距。
 
他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学有所成,将所学的知识用到祖国建设上。
 
春夏秋冬,他每天如饥似渴地学习,别人的三点一线是教室、宿舍、食堂,而单霁翔却是教室、书店、图书馆。
 
回国前,他借来很多书籍和资料,一页页复地复印下来。
 
等到回国那天,他打包了整整27箱行李,其中24箱就都是书和资料。
 
万万没想到回国后,一件事让单霁翔很是触动。城市规划管理局老局长推荐他到北京文物局工作,可他发现那里根本没有建筑师,在欧洲做古建筑保护工作的人大多是建筑师出身,中国需要建筑人才。
 
单霁翔先是失落,紧接着便转念一想:“能有机会在建筑和文物保护领域架起一座桥梁,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机遇。”
 
最开始踏入一个新行业,那可真是难,他将所学应用到日常工作中,但总感觉力不从心,就又开始走街串巷调查和研究城市古建筑,皇城根、明城墙、元大都城垣等,单霁翔认为只有深入了解文物,才能突破古建筑维护的壁垒。
 
之后多年,文物保护成了单霁翔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他影响最大的要数故宫。
 
02
 
众所周知,故宫是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宫殿建筑群;
 
是收藏中国文物藏品最多的一座博物馆;
 
也是观众来访量最多的一座博物馆。
 
可早在2012年,单霁翔院长上任踏进故宫的那一刻,感到一切美好就像传说,和实际落差实在太大。
 
“70%的范围立着牌子,上面写着:非开放区,观众止步,无情地将观众拒之于外;
 
99%的藏品都放在库房里吃灰;
 
80%的观众只是走马观花,并无兴致到两侧看展览。”
 
人们根本无法感受到“世界之最”的特别之处,他们只是把故宫当成一处可逛的景点而已。
 
单霁翔认为,一座举世闻名的博物馆岂能这样死气沉沉?故宫的路是留给观众走的,故宫的展品是留给观众欣赏的。
 
单霁翔深知要想改变现状,就得从长计议。
 
很多事急不得,更速成不得,于是他决定寻根究底,亲自调研、登记存在的问题,然后再制定对应的方案。为此他一口气买了20双老布鞋。
 
他每天踏着老布鞋,马不停蹄地穿梭于故宫各大殿,这屋进那屋出,五个月的时间,单霁翔将故宫9000多间房一间不落地走完了。
 
最终,清点出186万2千6百90件文物,并将每件文物详细记录在册,时隔几百年,这些文物终于又有了自己的花名册,单霁翔成为走完故宫的第一人。
 
随后,他启动了“平安故宫”工程计划,整治故宫极具挑战性,否则故宫怎能算是一个民族筛选了百年的文化锦囊?
 
新官上任三把火,单霁翔迎难而上,烧得第一把火“以火攻火”。
 
火灾是故宫最大的隐患,历史上故宫发生过七次大火灾,无数次小火灾,抽烟是火灾的最大元凶,星星之火可以毁掉这座庞大的宫殿。
 
为此单霁翔制定规则,任何人不得在故宫抽烟,工作人员也不例外。为抽根烟他们忙不迭地骑着自行车到故宫外,抽完烟再忙不迭地赶回来。
 
打火机一类的易燃易爆品更是不允许带入故宫,一旦被发现,在安检口就会直接没收,想要再次拿回打火机,也只能等到逛完时去出口自助领取。
 
单霁翔放出的第一把“火”,让熊熊烈火愣是没有上演的机会。
 
他的第二把“火”又该如何烧?
 
单霁翔处处以人为本,有谁又能想到,他几乎将文物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
 
为防止地震伤到文物,他说,必须要给库房里没有展出的文物制作匣囊,哪怕是很小的一块玉也要为其量身定制一个盒子,然后保存在金属制作的密集柜里。
 
自打单霁翔与故宫这些潜在隐患交手开始,他便更加注重细节,千里之堤溃以蚁穴,哪怕是一根小草他也不会放过。
 
木质结构的房屋一旦无人打理就会荒草没膝,严重会导致屋顶漏雨,故宫也难逃此劫,小草傲娇地在院子里、墙头上、屋顶上御风招摇。
 
很快,单霁翔便率领着一线工人队伍,开始大清理行动。奈何,这些劲草太难对付,即使拔掉,只要一下雨,就又顺着砖瓦缝长出来,工人们“飞檐走壁”将它们除掉一茬又一茬,总也除不了根。
 
杂草怎会彻底除不掉?我还不信那个邪了,单霁翔当即决定,将瓦一块一块揭开,待草拔掉后,再用水泥灌满缝隙盖上瓦。
 
终于,一年多的时间,故宫1200多座建筑,上上下下杂草被清理得一根不剩。
 
不可否认,故宫崭新的面貌是1500多名员工齐心协力的成果,而单霁翔运筹帷幄还冲锋陷阵。
 
只要一有时间他就拎着大袋子在故宫里转悠,不知道情况的人还以为院长闲得发慌,保安们看到后眼神交流道:“看,院长又开始捡垃圾了。”
 
后来,在单院长的影响下,员工们也只要一看到垃圾就俯身去捡,连观众座椅底下的也不放过。
 
之前地上到处是矿泉水瓶子、塑料袋、票根……后来连个纸片都见不着,原来,看着地面越来越干净,观众再也不好意思往地上扔垃圾了。
 
单霁翔一路奋战,再现了蓝天、绿地、黄瓦、红墙相映衬的故宫,在新鲜明亮的空气里,和平鸽挑逗着故宫猫……就像历史从未走远。
 
如果说单霁翔上任后的第二把火是“文火”,那第三把火便是“烈火”。
 
他管理故宫有自己的一套规则,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他不会因谁而破例,饶是官方来了也不行。
 
2013年,法国总统奥郎德访华期间来故宫参观,就差点吃了单霁翔的闭门羹。总统一行人准备将车直接开进午门,就在此时,单霁翔果断下令:关上午门。
 
故宫不允许车辆进入,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故宫也有故宫的规则。
 
最后众人只好下车步行参观。
 
单霁翔认为,故宫应该像一位长者那样受到尊重。
 
单霁翔第三把“火”猛烈地烧到了全国,在人们心中他也成了响当当的故宫捍卫者。
 
单霁翔不在乎这些虚名,他只是想让近600岁高龄的故宫受到保护。
 
03
 
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单霁翔昼思夜想得出,让故宫得到真正尊重的办法,就是让故宫里的文物“活”起来。
 
人若是一心一意地做某一件事,时来天地皆同力。
 
2013年,台北故宫推出了“朕知道了”纸胶带,大受观众欢迎。这一反响让单霁翔看到了机会,他瞄准了文创产品庞大的市场。
 
单霁翔深度思考后说,文创产品要有创新,不是一味地复制别人的产品,我们一定要做出具有故宫特色的文创产品来。
 
他还说,文创产品除了要有文化元素外,还要体现出它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于是,单霁翔便开始深入了解大众的需求,从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到小孩各个年龄段都做了细致的调研。
 
同年8月,故宫还公开向公众征集文化产品创意,举办以“把故宫文化带回家”为主题的文创设计大赛。
 
一切就绪,各式各样趣味十足的文创产品,便火爆地进入了大众视野。
 
折扇常见,画有雍正皇帝画像的折扇也常见,比着剪刀手卖萌的雍正画像却不曾见,这个趣老头儿让人眼前一亮,顿感新奇,不禁怀疑他是误闯了21世纪的时光隧道。
 
炎炎夏日扇着这样的折扇,心情岂能不舒爽?
 
故宫文创产品,还能让现代人足足体验一把大清官员的威风。不得不提的是,顶戴花翎官帽防晒伞,伞面是依据清朝官员顶戴花翎设计,将伞撑开后花翎自然向后,远看酷似头戴一顶官帽,伞下的人乘凉时,还能平添几分儒雅的气质,美哉!
 
故宫文创产品或是引人发笑,或是别具一格,越来越多的人为此着迷,实用又有文化内涵的故宫口红,竟一度热销断货。
 
具有故宫格调的文创产品,人们拿在手里,抑或摆在家里……总之,近距离触摸到了文化的魅力。
 
如单霁翔所愿,故宫文化真的“活”了起来,可他不为繁华易匠心,还要换个方式将故宫的故事继续讲下去。
 
为更全面开放故宫,让大众走进文物的前世今生,2016年1月,CCTV—9播出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此片的豆瓣评分高达9.4分,甚至超过了热播剧《琅琊榜》。
 
此纪录片真实地再现了师傅们在故宫的每一天,他们精雕细刻,将沉睡在仓库里的文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大众面前。
 
师傅们对待文物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有耐心,一件文物的修理可能要花几天,甚至几个月,几年……
 
比如,乾隆皇帝酷爱的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外表极其华丽,在库房里搁置了一百多年,也未修理过,它机械工艺相当复杂,要重新拿出来修复很不轻松,有时候哪个环节若是进行不下去,师傅们还要到外地或者国去外考察学习。
 
故宫的钟表上千件,一个人一辈子也修不完,需要代代师徒传递来完成。
 
故宫文物确实需要一代代人接力保护和传承。
 
为此,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甘愿来到故宫跟着师傅修缮文物,从一点一滴做起。
 
记录片里,没有提到单霁翔只言片语,可这怎少得了他的功劳,是他在背后默默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文物保护工作。
 
04
 
单霁翔像英雄一样的存在,他陪故宫走过风风雨雨七个年头,若没有他和故宫的英雄相聚,也就没有后来的佳话,可聚散两相依。
 
2019年4月8日,单霁翔卸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一职。
 
就像大众离开工作岗位一样,单霁翔对故宫的感情也会逐渐削弱吧?
 
谁成想,他对故宫依然有未了之情,岗位退休,工作不退休,一年后便出版《我是故宫看门人》,用文字继续传播文化遗产知识。
 
他说:“我们自己的故宫,我们不爱,谁爱?”
 
年年月月,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即便退休了,单霁翔仍然以战斗的姿势迎接每一天,他一刻也没有停下对故宫和更多世界文化遗产的宣传。
 
2020年,出人意料,从来不参加真人秀的单霁翔,竟和央视合力打造真人秀节目《万里走单骑》。
 
这个节目没有任何作秀的痕迹,他每天要步行上万步到文化遗产所在地,由摄影师跟踪拍摄。
 
说到文化遗产必然会涉及到很多历史领域的知识,为让观众更容易接收信息,他和黄觉、阎鹤祥、马伯骞组成老中青布鞋男团,将观众自然地带入。
 
有时候,三个年轻人像游客一样不停地向单霁翔发问,单霁翔则像个导游一样调动他的百科大脑边走边讲。
 
为使节目更接地气,他亲自请来当地百姓或者相关工作者来讲解,他们往往都以聊天的方式自然地展开。
 
在福建时,大家坐在土楼里,一边围着桌子吃饭,一边听村长深情讲解土楼的兴起,观众更是身临其境般了解到土楼的历史和当地民俗。
 
其实,单霁翔的初衷是,让更多人明白爱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可实际上很多人不明白。
 
在云南景迈山时,他们一行人去布朗族南康大叔茶室喝茶,边喝茶边聊申遗的事情。
 
品过一轮茶后,文化保护责任设计师邹怡情问单霁翔,景迈山申遗可以成功吗?
 
这时,马伯骞突然插话:“我觉得他已经成功了,申遗成功只是一个认证而已,不一定非要黑笔白字。”
 
可单霁翔直接反驳道:
 
“但是我们为什么还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这种理念要感动世界,让世界感受到这种理念是正确的,它能讲好中国的故事,而通过申遗才能将中国的故事讲出去。”
 
马伯骞嘴里奔出几个“但是”后没了下文,沉默也难掩他的心服口服。
 
马伯骞其实是千千万万人的缩影。
 
但他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和单霁翔进行思维碰撞,没成想,这一碰将观众碰了个明白,申遗的意义也深入人心,为此越来越多的人为单霁翔点赞。
 
单霁翔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他说:我们国家还有很多世界文化遗产等待着去挖掘、去探索、去感受,中华民族的历史有多长,这条探索的路就有多长;我们的文明有多宽广,走近它以后,看到的世界就有多宽广。
 
但他又说:文化遗产不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而是全人类的。
 
是的,只有人类共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才能让它们在下个600年还能安然无恙地“活着”。
 
如果世人都有单霁翔这颗仁心就好了。
 
可惜,总有一些不尊重文化遗产的人。
 
2015年1月17日,某“奔驰女”招摇地将大奔开进故宫,随之在微博上高调晒出“靓照”,并配上更加高调的文案:赶着周一闭馆,躲开人流,去故宫撒欢。
 
此情此景与文化底蕴厚重的故宫显得格格不入。
 
这样的行径和“到此一游”无二之别,同样无情地伤害着文物。此事在网络上引起一片哗然,有网友在其微博底下留言质问:为何能开着大奔进故宫,文保面前,岂容撒欢。
 
她却不以为然,还回怼网友们,说他们是柠檬精。
 
如果人人都持有这样冷漠的态度对待文物,不敢想象,文物的命运将会处于何种境地?
 
单霁翔常说:文物是有生命的,我们要对文物怀有敬畏之心。
 
对此深以为然,中华文化的传播还靠你我他,只要心中存有敬畏,山河依旧,人生便更丰茂。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