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是桥,还是墙?
2021-12-01 14:32:41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  分享:

党云峰

在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中,越来越多的经典文学作品走出国门,成为各国文化生产尤其是影视剧、舞台剧、动漫等进行改编的素材来源。经典文学作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读者有共鸣,但由于跨文化改编受文化背景、风俗习惯、艺术局限等因素制约,导致很多改编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那么,改编是人文交流的桥,还是造成新的误解的墙呢?

经典文学作品是文化地标,在长篇小说读者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改编成影视剧无疑是一条扩大受众的出路,电影《沙丘》的上映就带来了纸质书的热销。很多所谓原著其实是在民间流传多年的故事的集大成之作,《三国演义》《西游记》等都是如此,但作家在整合中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也提醒人们改编要用心。

原著党怕的是跨文化改编会毁掉本国的经典文学作品,旧瓶碎了,酒也洒了,只落得一地鸡毛。作家刘慈欣的经典作品《三体》曾被认为是拍不成影视作品的,因为现在的技术还达不到拍摄的要求,但近日我国的腾讯公司和美国的网飞公司官宣将推出网剧版《三体》,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毕竟,人们还没从近期上映的《图兰朵:魔咒缘起》《花木兰》相继翻车中缓过神来,尤其是大家期待的好莱坞影片《花木兰》,未能像当年的动画电影一样取得成功。虽说“经典底下好乘凉”,但当翻车成为经典文学作品跨文化改编的新常态,让人不禁会问:这是为什么?在特效不是大问题的情况下,怎么讲好故事这个最基本的要求反而成了改编中最大的问题。

让经典文学作品实现本土化,需要对原著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进行梳理,从而实现合理改编。例如由黑泽明执导的影片《乱》将莎士比亚的戏剧《李尔王》和日本战国历史熔于一炉,以民族性和现代性的结合实现对莎士比亚的成功改编。在由巴兹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