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惠州文脉·创想】乘文旅东风,“渔家文化”焕发活力
2021-12-10 10:54:34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纵观山海惠州,各地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持续焕发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其中坐落于惠州南部的大亚湾因多彩瑰丽的海洋民俗文化日益受到关注。惠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来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文明。随着时代的变迁、生产方式的转变,如何与时俱进做好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工作,是个值得关注的事情。

 
今年11月,惠州大亚湾区澳头街道东升村几名渔女将渔家歌舞表演搬到了网络直播间,打开了当地推动非遗传承发展的新思路。近年来,大亚湾区积极探索非遗传承发展,推进非遗项目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逐级申报。目前,全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项。
 
渔家婚嫁、渔民朝拜仪式、大王爷节等独具渔家文化风情的非遗项目,承载着广大渔民对美好生活的感恩和期盼,逐渐成为当地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文化资源。有关专家指出,推动非遗传承发展,关键要在文化创新和文旅融合发展上寻求突破。
 
大亚湾杨包庙会已有上百年历史陈世祝摄
 
场景悠扬渔歌唱响网络直播间
 
一部手机,一张办公桌,搭建成一个简易直播间,几位渔女组成渔女直播团,向屏幕前的网友唱起宛转悠扬、朗如珠玉的渔歌……就在刚过去不久的“双十一”,大亚湾区澳头街道东升村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直播——多位渔女身着色彩艳丽的传统渔家服饰,头戴精致独特的饰物,首次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唱响渔歌、跳起渔家舞蹈。
 
在近一个小时的直播过程中,数名淳朴的本地渔女演唱了渔歌《我是渔家传承人》《歌颂东升》,表演了渔家舞蹈《嘴上渔歌心向党》等节目。她们将大亚湾区传统渔家歌舞带到了直播间,展现大东升岛的渔家文化风貌,呈现传统渔村缤纷的海洋民俗人文特色。
 
据了解,为了这一场“东升渔家文化”直播秀,几位渔女和东升村的村委干部、驻村社工等筹备了许久,经过组织、沟通、排练、培训等,终于顺利完成了此次直播。记者获悉,今年4月,东升村启动了“东升渔女”渔家文化传承及创收赋能提升项目,旨在通过网络直播、技能培训等方式,弘扬传统渔村东升村的渔家文化,提升当地村民渔女的就业发展能力。
 
“东升村的鱼干采用鲜鱼直接在太阳下晒干,无任何添加剂……”此次直播还安排了带货环节,热情的“东升渔女”阿兰挑起带货“大梁”,大方自信地向网民展示当地村民晒制的鱼干,并顺利卖出了部分海产品。阿兰坦言,她很乐意做直播,也很有信心把东升村传统民俗文化传播出去,期待通过直播间卖出海产品,帮助村民增收。
 
一场简单的网络直播,打开了东升村推动非遗传承发展的新思路,同时引发各界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思考。非遗传承相关研究显示,“非遗+直播”的新形式打破了传统的现场观赏模式,与当下潮流结合,一方面有效拓宽了非遗的传播渠道,另一方面,也为非遗从展示传播到商业盈利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记者了解到,东升村是一个四面环海的海岛渔村,孕育着丰富多姿的海洋民俗文化。近年来,大亚湾区加大力度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当地丰富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资源得以发掘盘活,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东升村全貌尚雁舒摄
 
溯源渔家婚嫁习俗蕴含疍家文化基因
 
“东升村是海岛村,以前渔民出海,会咏唱渔歌表达心情。”据东升村村委会妇女主任罗妹介绍,渔家婚嫁习俗在大亚湾已经有数百年历史,各个环节的仪式都特别热闹,比如订婚日吃“高楼”、赏花日拜大王爷等,村民常常通过表演渔家歌舞等方式助兴。
 
渔家婚嫁订婚日吃“高楼”陈世祝摄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5年,“大亚湾渔家婚嫁”就已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这些渔家传统民俗蕴含着深厚的疍家文化基因,已成为当代学者研究海洋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明末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载:“诸疍以艇为家,是曰疍家。其有男未聘,則置盆草于梢;女未受聘,則置盆花于梢,以致媒妁。婚时以蛮歌相迎,男歌胜则夺女过舟。”文中描述的,正是疍民的婚俗文化。
 
据大亚湾作家协会主席李建毅介绍,古代沿海地区有村民常年以船为家,打鱼为生,被称为疍民。大亚湾地区自古便是疍民的聚居地之一。随着时间推移,过去逐水而居的疍民离船上岸,疍家民俗文化也随着人口迁移融合到沿海传统渔村中,为海洋民俗文化的演变发展增添了更为丰富的内容。
 
时至今日,大亚湾区东升村、霞新村等传统渔村,依然有不少村民保留着传统的婚嫁习俗。婚礼往往长达数日,尽显热闹的渔家歌舞、独特的渔家服饰、隆重的渔船接亲等渔家文化元素。
 
独具特色的渔家服饰大亚湾发布供图
 
不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传统的渔家婚嫁习俗日益与各地的婚礼习俗交融互渗,逐渐失去了原汁原味;同时,与之关联的渔家歌舞、渔家服饰、渔家民俗等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日显淡薄和疏离。
 
为做好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近年来,大亚湾区积极推进非遗项目和非遗代表性传承逐级申报。记者此前从大亚湾区宣教局获悉,如今大亚湾区成功申报了四项非遗项目,其中“大亚湾渔家婚嫁”成为省级非遗,“大亚湾区渔民朝拜仪式”和“大亚湾大王爷节”为市级非遗,“大亚湾渔家汤圆”为区级非遗。这些独具渔家文化风情的非遗项目,表达出渔民对美好生活的感恩和期盼,是大亚湾区海洋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中,渔家婚嫁习俗历史悠久,反映了旧时沿海疍民“逐水而居、浮家泛宅”的生活形态,是当地最具文化魅力的非遗项目之一。
 
探索多种形式助力渔家文化传承发展
 
大亚湾区东升村渔女徐妹是“大亚湾渔家婚嫁”非遗项目传承人,她演唱的渔家婚嫁渔歌,歌声清亮动听,韵律婉转悠扬。尽管年近古稀,但徐妹对渔歌依然热情满满,此次更是作为“东升渔女”直播团中的一员,在直播间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17岁就开始唱渔歌,至今已经唱了几十年!”徐妹开朗地向记者分享她与渔歌结缘的故事,“我不识字,渔歌都是家里代代相传学会的。”徐妹表示,她从小跟随母亲学唱,如今孙子孙女都爱听她唱渔歌,可爱的小孙女耳濡目染,也能唱几句。
 
徐妹对渔家婚嫁习俗十分熟悉,是村里有名的“金嗓子”。多年来,当地不少新人在举办婚礼时,也会邀请徐妹担任渔家婚嫁仪式中的“唱歌婆”“好命婆”。在日常闲暇之余,徐妹常常与渔歌小组的姐妹相约对唱,有时还到东升小学教学生唱。据介绍,近几年东升村为了营造非遗传承氛围,不仅成立了渔歌小组,还联合当地小学开起了渔歌传承班,组织村民咏唱渔歌,助力渔家文化传承发展。
 
据惠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如今在大亚湾地区传唱的渔歌与惠东渔歌同属一宗,其艺术形式和音乐曲调基本一脉相承。在本地非遗研究专家搜集到的惠东渔歌相关史料中,大亚湾渔歌元素也屡屡可见。该负责人表示,大亚湾区渔家婚嫁风俗和传统渔歌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值得挖掘、保护和传承。
 
“大亚湾渔家婚嫁”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路径探索,是当地推动保护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缩影。据了解,今年以来,大亚湾区持续推进“大亚湾渔民朝拜仪式”申报省级非遗项目,并通过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非遗知识。据介绍,该区积极鼓励和支持建设非遗传习保护场所,如今已建成霞涌新村渔家民俗展览馆、霞涌街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室和杨包庙等非遗传习场所。
 
需要指出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无法脱离传承人独立存在。有观点认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突破口不应仅仅局限在寻找和培养传承人,而要与时俱进注入时代的新元素,在吐故纳新中传承发展。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有关专家指出,非遗要重归当代生活,在日常生活当中重构功能、重建价值。
 
发展非遗焕新待破题,文旅融合是突破
 
如何进一步推动大亚湾区非遗项目传承发展?大亚湾区文化发展改革“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下称“《规划》”)提出,推动大亚湾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感染力。根据《规划》,大亚湾区将构建文化遗产管理体系,全面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代表性传承人相关资料,实现非遗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保护,形成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体系、文化遗产制度保护体系、文化遗产宣传推广体系、全面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质效。
 
记者留意到,《规划》强调对大亚湾区渔家文化的活化利用,提出建立并完善渔家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组织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渔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推动渔家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把现代渔业、传统渔业和渔家文化旅游相结合,利用疍民的历史、民俗、饮食、生态等资源,发展休闲体验旅游。
 
可以看出,文旅融合发展成为大亚湾区做好非遗工作的关键思路之一。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随着大亚湾区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游客前来“黄金海岸”打卡,感受淳朴独特的渔家风情。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为非遗传承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华南理工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专家指出,相关部门可以根据本地特点,加大促进非遗政策创新研究,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出发,进一步研发具有辨识度的旅游产品,通过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强化非遗内涵支撑。
 
值得期待的是,《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大亚湾区将重点打造渔家文化特色品牌,创作渔家文化原生态作品,将大亚湾渔家婚俗、渔民朝拜仪式、大王爷节、渔家汤圆等民俗融为一体,把大亚湾渔家特色以新形式展示、保留,将大亚湾“渔家乐”打造成为标志性文化品牌。
 
【文脉档案】
 
大亚湾四大非遗项目内涵丰富
 
目前大亚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有四项,包括省级非遗项目大亚湾渔家婚嫁,市级非遗项目大亚湾区渔民朝拜仪式和大亚湾大王爷节,区级非遗项目大亚湾渔家汤圆。
 
渔家婚嫁
 
大亚湾区渔家婚嫁约有二、三百年历史,基本保存着传统的风俗。迎新人的仪式极为隆重,包括订婚日吃“高楼”,赏花日拜大王爷,结婚日迎新娘等。据悉,订婚日当天男方做东宴请双方亲友,并在席上公布结婚日期;婚礼前一天是赏花日,包含剪发、赏花和拜大王爷三大主要仪式。在赏花环节中,“好命婆”会为准新郎戴上黑色毡帽和大红花,亲友在旁对唱渔歌,祝福新人。其中,对歌仪式是渔家婚嫁习俗的最具代表性的民俗场景之一。到了结婚日,新郎方会将渔船装饰成气派的迎亲船前往迎接新娘,蛮歌相迎,全程渔歌缭绕,欢快喜庆。
 
渔家婚嫁赏花日,亲朋好友贺新郎陈世祝摄
 
渔民朝拜仪式
 
每年农历三月廿七是杨包真人宝诞(生日),大亚湾区传统渔村霞新村的渔民会聚集在杨包真人庙举行朝拜仪式以祈求平安喜乐,又称“杨包庙会”。据《惠州府志》记载,大亚湾杨包庙会源于清光绪年间的杨包朝拜会,至今已有100多年。朝拜仪式活动从一般从廿六开始,期间村里休渔数日搞庆祝活动,持续七天,基本仪式包括请神、祭拜、唱戏、谢神。庙会期间,村民盛装打扮、载歌载舞,到杨包庙里恭请杨包真人神像巡游,村里张灯结彩,舞狮舞龙热闹非凡。
 
大王爷节
 
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是大王爷宝诞(生日),大亚湾区海岛渔村东升村渔民会举行祭拜仪式以祈福庆。1983年,东升渔村修建大王爷庙,同年举办了第一届“大王爷节”,自此大王爷节变成了东升村一年一度的庆典。大王爷节基本仪式包括请大王爷、祭拜大王爷、唱大戏、送大王爷。节前一天,村民划船上岛将“大王爷”的神像请进村里。活动期间,村里休渔数日,敲锣打鼓,遍插旌旗,节目丰富,渔民穿上渔家服饰参与庆典。
 
渔家汤圆
 
大亚湾渔家汤圆常常出现在渔家喜庆节日和场合中,被赋予了团圆、圆满的寓意。据载,这道精致的渔家传统美食从清朝时期流传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渔家汤圆比市面上常见的汤圆大数倍,制作材料主要是糯米粉、糖、水。渔家汤圆不包馅,看起来外表朴实无华,但制作方式非常讲究,传统的渔家汤圆有十六道工序之多,先是糯米粉入水、揉捏、搓团、切块、煮透粉饼、揉搓成柱、切个,继而冲洗后沥干、入锅煮。煮好的渔家汤圆色泽金黄,软糯弹牙。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