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中国传统祭祀文化:祖先就要供奉起来,供案成了寄托“工具”
2022-01-02 15:41:06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中国祖先崇拜是在原始的万物有灵观念和图腾崇拜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其间又融合了生殖崇拜和灵魂崇拜,最终形成了神化与鬼化并举的祖先崇拜。其实质是对亡灵作用于人类的深信不疑并对之顶礼崇奉、虔诚膜拜。无孔不入的祖先崇拜沉浸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中国传统节日重要的精神源泉之一。

 
一、传统节日中祖先崇拜的观念
 
1、灵魂不灭观念
 
“灵魂不灭论”认为,人死后,其肉体不久就会腐烂、消亡,但他的灵魂却是永在的。因此,中国人特别重视葬礼和祭祀,把葬礼看做是将死者的灵魂送往死者世界必经的仪式,而祭礼则作为日常仪式。体现在思想和行动上,即是祭祖,希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能过得安好。由是之故,在春节、清明节、七月望、重阳节等节日活动中,人们最重视的是祭祖。
 
不灭的不仅是祖先的灵魂,更是亲情的永续。祭祀是人类、阴阳相接、生死相连的神秘纽带,是子孙后代与祖先沟通的一种途径,节日是人与祖先沟通的最佳时期。节日祭祖,不仅使子孙与祖先实现超越时空的对话,表达子孙之情,还体现了人类祈求生生不息、繁衍永续的美好愿望。我国原始的祖先崇拜是以祈福禳灾为主要目的,在灵魂不灭观念的支配下,原始人类笃信,人死后其灵魂不会消亡,同时,死后的灵魂具有神灵那样的超自然力量,祭祀祖先灵魂就能够得到祖先的庇佑。
 
灵魂具有超自然的力量,是原始“灵魂不灭”观念的推广和延伸。由于先祖在去世后会成为具有超能力的神灵,可以作为祈福许愿的对象,于是人们试图通过祭祖以实现与先人神灵的某种沟通,进而获得先祖的关怀与庇佑,使家族兴旺,子孙多福。但事实上,后世子孙对祖先的感情也是十分复杂的,那是一种既恐惧又依于祖先超自然力的矛盾情感。祖先的超自然能力既可以造福子孙后代,同时也可以施行惩戒,将祸子孙后代。出于这种矛盾心理,人们在岁时节日中才必须供奉好祖先,祈求祖先的福祉,祭祀好孤魂野鬼,防止其作恶于人间。
 
2、报本反始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唐代以后,节日逐渐偏向娱乐化,节日既要娱人,也要娱神。以春节为例,春节祭祖的主要目的是祈求阖家团圆,既祭家祖又育新人。从祭祀的时间安排上看,当代人们将祭祖礼仪活动纳入春节时间范畴中,将生人的庆典和对亡者的悼念融合在一个时空当中进行,目的是让祖先能同后裔们一起分享节日的喜庆,也将春节团聚的主旨发挥到最大限度,实现整个家族所有成员的团聚。
 
过年过节,阖家团圆,隆重祭祀祖先,请他们回家来与儿孙团聚,享受酒肉,表示活着的人没有忘记他们。清明和七月十五鬼节等日子到坟上去拜望,修整一下坟墓,在墓前进行祭祀,觉得为死去的亲人尽了义务,相信死去的亲人也由此享受到自己的服务。由于亲人去世以后,灵魂只能存在于阴间,从而后代隔断了与祖先的联系,于是祭祀成了血缘的记忆和自我的精神归属。
 
按照古人的传统理念,自己的祖先是可敬的,天、地、神、佛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具有某种庇佑家人的神秘力量,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只有家人向祖先们表示无限的尊敬,祖先们在另一个世界才能过得好,于是祖先们才会庇佑后人。
 
二、传统节日中祖先崇拜的表现形式
 
1、墓祭
 
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了三月清明节男女郊外扫墓的情形:“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这一史料明确地描述了当时人们墓祭的仪式,时至今日,扫墓流程基本如此范畴。
 
修葺坟墓之时,首要之事即在于对墓碑、墓龟、明堂、香炉进行清洗,扫除尘埃,继而仔细查看祖先墓地,拔除坟墓上的野草,覆盖上新的土壤,如果出现坟墓损坏的情况,便需要立即进行修复,以确保祖先坟墓的安宁。这既可以表达后人对祖先的孝思和尊敬,又可以反映出古人的信仰观念,古人相信祖先的坟墓安宁与否直接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兴衰祸福。
 
2、祠祭
 
岁时祠祭的式微,因辛亥革命后,宗法制度的解体造成的。民国时期,同影响及于各家各户的家祭相比,祠祭的影响显然要小得多,岁时祠祭仪式已渐从简。岁时节日中祠祭的式微,与宗族组织的解体、宗族观念的淡化有关,故民国时期的祠祭,不仅远远没有以前的隆重、兴盛,反而出现了式微现象。
 
无论是家祭、祠祭、墓祭、遥祭还是公祭,都以各自的形式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祭祀祖宗的习俗已成为人们岁时节日生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沿袭至今。那么,融入了祭祖习俗的岁时节日,为什么能在中国社会中取得这样的地位并经久不衰呢?这个问题的答案,还得从潜藏在祭祖习俗内部或背后的祖先崇拜观念中去探寻。
 
三、传统节日中祖先崇拜的功能
 
1、强化民族认同
 
祖先崇拜中的关键字就是“血缘”二字,我们拥有共同的祖先,血脉相连,这种认知体现在传统节日的祭祀仪式中,起着强化民族身份认同的作用。春节是最具有感召力的传统节日,“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每到春节,中国都会发生一场最大规模的集体迁徙,春节祭祖也最为隆重。家族成员通过节日对祖先进行祭拜,可以确认自己归属于这个家族。
 
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度传统节日,共同祭祀祖先,这种节日习俗也强化了民族身份,确认自己是中华儿女。可见春节、清明等传统节日,已经深深植入全世界华人的思想意识中。而现代,作为炎黄子孙,每逢重大祭祖节日我们都要祭祀炎黄二帝,这是基于同宗共祖的血缘认同。以今天祖国的繁荣昌盛告慰祖先。
 
所以节日祭祀炎黄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是一种情感认同,能够维系整个民族的强大凝聚力。通过祭拜我们共同的祖先,满足民族的精神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发扬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民族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之中,人们对民族历史的认同是民族认同的前提。民族文化传统正是在节日祭祀的反复再现和回忆中得以强化,从而成为华夏民族共同的记忆。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是一个记忆过程,认同的过程,归属的过程,它周而复现的特性,为人们提供了脱离日常,回归历史的契机。
 
节日期间,人们通过对各种传说典故的传述和祭祖仪式的开展,来重温传统、体味传统。譬如清明、重阳祭祀炎黄,使人们了解炎黄始祖的传说故事,加深了对炎黄的历史功绩的认识,进一步明确自己之所以是炎黄子孙的历史原因。传统的节日文化拥有了极为鲜活的生命力。在欢庆民族的文化节日中,民族的认同便在这种深刻的历史和文化的记忆中得以形成和强化。
 
结语:
 
祖先崇拜推动节日精神的传承。节日的核心精神决定了节日的生命力,生命力长久与否,关键在于节日的核心精神是否被民众所认可,为民众广泛参与的节日,才会拥有旺盛持久的生命力。节日祭祖仪式只是节日的表现形式,这一仪式的背后,是凝结在民众心中的核心精神。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