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块冰、一滴墨、一朵雪花,到一个创意无限的点火仪式,北京2022年冬奥会将简约、浪漫、童真、唯美的开幕式呈现在全球观众面前。奥运五环下,中国人的冰雪智慧凝聚成巨大力量,彰显着中国的文化自信与时代审美。什么是中国美学,什么是中国人的情怀,什么样的设计最有力量?设计者们以设计的巧思、科技的智慧,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当下的价值观念、体育精神、文化活力和技术成果。也正是这些绝妙、绝美的设计,共同构成了这场万众瞩目的国际体育赛事的视觉盛宴,引领了奥运文化的新时代风尚。
北京2022年冬奥会三大赛区火炬台设计
用独特美学传递中国情怀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一朵雪花的故事贯穿始终,感动世界。运动员入场环节,引导员手持雪花引导牌带领运动员们轮番登场。每片雪花与中国结纹样巧妙结合在一起,以线条造型,展现出简洁、空灵、浪漫的冰雪美学。随着运动员们入场结束,引导员手持雪花引导牌向场内围拢,所有代表团的小雪花汇聚在一起,构建成一朵大雪花,与冰雪五环相呼应,与各个代表团的旗帜融为一体,演绎着世界大家庭“一起向未来”的愿景。
为了把中国人对于“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理解融入雪花的设计中,设计团队历经近3年,经过了300多稿的反复修改打磨,只为这朵独一无二的雪花。谈及此次创作,设计师宋晨表示,“传统精神当代表达”是内核。从西方谚语“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雪花”,到东方诗仙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东西方文化交融下的创意,为世界观众呈现了一场无与伦比的冰雪盛会。
会场设计历来就是奥运会的一大看点,冬奥会也不例外。而北京冬奥会场馆、场地设计,从一开始就把传递中国文化列为主要课题之一。“雪如意”“雪飞天”“冰丝带”“冰立方”“雪游龙”……这些充满中国风的名称,形象地描述出冬奥场馆的建筑之美,仅仅从名字就能感受到其中的诗情画意。
位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的设计灵感源于中国的传统吉祥饰物“如意”。“S形曲线的赛道在视觉上具有非常明显的识别性,所以我们开始寻找它与中国文化符号之间的联系。从椅子的扶手、博古架的细节,到彩云图案、刀剑的剑鞘等等,最后我们发现,中国文化符号中与S形赛道最契合的就是‘如意’。‘如意’是中国传统的吉祥之物,外形和灵芝相似,象征着顺心如意。”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总规划师、首钢滑雪大跳台总设计师张利介绍,受陡峭山体和低温影响,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成为张家口主赛区技术难度最高的竞赛场馆。比如顶峰的位置要构成“如意”柄首的样子就不能太小,但太大承重又有问题,设计团队经过反复沟通,最终将顶峰的位置设计成空心圆,承重问题才迎刃而解。“雪如意”因此成为世界上首个在顶部出发区设置大型悬挑建筑物的跳台滑雪场馆。
与建在自然山体上的“雪如意”不同,首钢滑雪大跳台的设计更多的是来自对城市的关注,灵感则来自跳台竞赛剖面曲线与敦煌“飞天”飘带形象的契合,因此首钢滑雪大跳台又被称为“雪飞天”。滑雪大跳台这项运动的英文名字叫“BigAir”,有向空中腾跃、飞翔的意思,运动员从助滑到起跳、翻滚、落地,最大限度地往空中腾跃。所以,中国非常知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飘带就成了表达这项运动动感曲线最好的载体,以飘带曲线构筑的建筑外形十分优美、流畅,传递出中国式的浪漫。张利说:“为了大跳台在首钢园整体偏灰的工业背景下不显得跳脱突兀,跳台整体高度不超过其旁边的冷却塔,且不能让跳台深入水中太远,做到尽量少去侵占湖面面积。这样,‘飞天’飘带在群明湖倒影的映衬下显得灵动而飘逸,与首钢园这座老工业区相得益彰。首钢滑雪大跳台将会永久地记录奥林匹克是如何融入城市更新当中的。”
这种象征意义的设计理念几乎贯穿北京冬奥会的每个场馆。形似“冰丝带”的国家速滑馆,设计灵感源于冰与速度的结合,盘旋着的22条丝带形状,犹如运动员高速滑进时冰刀留下的轨迹。“雪游龙”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由16个倾斜度和弯度各异的弯道组成,包括非常少见的360度回旋弯,宛如一条游龙飞腾于山脊之上,因此被形象地称为“雪游龙”。
作为北京冬奥会整体视觉的重要组成部分,冬奥服饰同样于无声处诉说中国、对话世界。冬奥赛场上被称为“流动风景线”的制服装备的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展现中国传统“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的冬奥会核心图形——雪山图景。整体设计具有中国水墨画韵味,线条浓厚淡薄,层次远近虚实,传统美学和冰雪运动跨界融合。在色彩选择上,采用的霞光红、长城灰、天霁蓝、瑞雪白,均脱胎于中国传统矿物色。在文化内涵之外,轻便、保暖,是冬奥制服的功能性必须。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制服的实际功效。
奥运会颁奖仪式是整场赛事中最具荣耀的高光时刻,是转播镜头最为集中的场景。北京2022年冬奥会与冬残奥会雪上颁奖礼服“瑞雪祥云”由中央美术学院团队成员陈曦、陈亚萍、朱怡然及贺阳设计。据介绍,“瑞雪祥云”的设计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设计灵感源自中国传统深衣交领右衽、上衣下裳相连、对襟旋袄的形式,融入现代服饰特征,既体现传统文化又顺应时代潮流。设计以“瑞雪”“祥云”两个中国传统吉祥符号为主题,并提炼冬奥会核心图形中的山形与动感线条元素进行创作,以手推刺绣的形式展现中国传统绘画中“金碧山水”的技法,体现了冰雪运动的速度与激情,用现代简约的手法展现中国韵味。颜色选用北京冬奥会色彩系统中霞光红和天霁蓝,结合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祥云”元素,突出了北京作为“双奥之城”的文化传承。
另两套颁奖礼仪服装也获得好评如潮。“鸿运山水”以中国名画《千里江山图》为灵感,运用中国画中的山水表现手法,将中国传统山水图像与冬奥核心图形中的山影相结合,使古典与现代交融,青花山水跃然衣间;“唐花飞雪”的设计灵感则源自中国传统唐代织物,提炼精简宝相花纹样和雪花图案,结合北京冬奥会核心图形中的光线图案,既富有汉唐余韵又包含时代精神。
此外,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传统元素也被广泛应用于冬奥会的各个角落,从早已露面的“冰墩墩”和“雪容融”到体育图标的“汉印”风格,从奖牌里的同心圆玉璧到火炬上的祥云,每一处设计都蕴藏着深厚的“东方美”。设计团队巧妙地将传统文化融入设计,让每个观众都能从中感受到这种中国式的浪漫与美感,感受到中国的设计力量。
艺科融合让冬奥简约不简单
秉承“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北京冬奥会汇聚了一系列智慧科技,用科技的力量和创新的观念,通过更与时俱进的、多维度的表达方式,让世界人民以全新角度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的设计语言。
具诗意的倒计时设计、晶莹剔透的“冰雪五环”、浪漫唯美的雪花火炬台、璀璨夺目的数字光影、独具创意的环保点火……饱含冰与雪元素的开幕式,就充分利用现代数字科技的力量,科技感的加入让视觉维度更加丰富。
前所未有的点火仪式已然创造历史,这次大胆的创新成功在奥运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总导演张艺谋所说:“点火的方式乃至火炬台的方式,是我们最大胆的一个设计和变革,百年奥运史上还没有出现过。”
由中国结和橄榄枝结合而成的雪花台,在凸显奥林匹克格言的同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有限的像素点位中利用程序控制像素形成符合几何形状的动态效果,匹配物理灯珠点位。这是奥运历史上首次呈现的以绿色环保为核心原则打造的微火火炬。它创造性地将手持火炬与火炬台有机结合,最大程度降低碳排放。这种中国式的“以小见大”“无为而无不为”的经典留白,以极具东方哲学的审美践行着低碳减排的宗旨。
在开幕式“冰雪五环”章节中,一块晶莹剔透的“冰立方”缓缓升起,该数字装置实现了技术创新的五面裸眼3D效果,24道激光射向冰立方,在巨大的冰立方上雕刻历史,从往届冬奥会到北京冬奥会,在流光溢彩中,观众穿越着时空。激光如画笔一般将水墨冬奥运动人形动画描绘而出,在创作过程中,黑弓Blackbow视效团队将三维动画转化为激光机需要的点位数据,并实现快速的效果迭代,满足创意更新需求,这是数字科技对中国传统水墨风格的解构与重塑。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美术总监陈岩说:“冬天给了我们一次很‘干净’的机会,我们有雪和透明的冰。冰本身是一种概念,这块‘冰’是用LED组成的,LED本身的科技含量并不高,但是如果让它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大家感觉上和心目中真正的冰,实际难度很大。此外,它面积很大,达到了3万平方米。主要的播控系统设计,各个方面都蕴含了技术,这些在2008年是做不到的,现在有4G、5G、8K的支持,得以在鸟巢里综合展现。这是科技和艺术的典型融合,我觉得很神话,有种神笔马良的感觉,我们只是把其中的‘笔’换成了‘科技’。”
变幻万千的光影秀、充满赛博朋克风格的沉浸式互动投影、全息媒体打造的沉浸直播平台……冬奥会首钢赛区,从巍巍华夏史到奥运冰雪梦,在科技的加持下都得到全景化、沉浸式的呈现。清华美术学院马赛教授团队将工业遗址的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完美结合,基于物联网构建出多元数字孪生模型及智能管理系统,综合打造出大尺度、低功耗、强体验的园区。从能适应天气等外部条件变化与场景模式变化的公共设施,到低能耗、强交互的夜景“光乐园”,再到基于5G、物联网、多模态交互直播系统等技术支撑的未来体验空间与直播体验中心,冬奥文化与首钢工业遗址在“妙笔”下实现深度融合。冬奥会后,这里将形成可持续运营与发展的首钢园区公共设施,成为向公众开放的、沉浸式的体育运动体验空间和文旅影视制作基地,持续绽放冬奥文化之光。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运动技能的精彩比拼,还在于赛事举办的服务质量。借助“5G+VR”技术,“冰雪项目交互式多维度观赛体验技术与系统”在本届冬奥会舞台的亮相,让“科技冬奥”从愿景走向了现实。“过去大家看到的比赛直播画面,是导播人员将多路摄像机拍摄的画面合拼成的,导播切到什么,大家就只能看什么。”专项负责人盛骁杰介绍,有了这项技术,观众只要手持一部5G手机,便可自己当“导播”,随时改变观赛位置,轻松体验180度自由视角观赛。除了满足观赛需求,“自由视角”技术对于裁判员判罚与运动员训练也至关重要。得益于5G信号在赛事场馆的全覆盖,本届冬奥会转播也拥有了全新模式——云转播。
据了解,赛事举行期间,机器人将承担大量防疫工作。它们分工明确、智慧快捷,堪称最重要的“冬奥志愿者”。比如国家体育馆专门引入智慧出入管理系统,一套连接后台管理系统的智能安全服务机器人。只要在这台机器人上扫一下身份证件,观众就可以在一秒钟内完成所有手续查验,包括身份登记、智能测温以及健康码、核酸检测、疫苗注射等七步骤。正是这套智慧出入管理系统,在保障入场者安全通行的同时,也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保障。
无论是场馆建设、赛事服务,还是观赛体验、装备设计,本届冬奥会处处彰显着中国智造的“科技底色”。创新,不仅将这场世界瞩目的冰雪盛会装点得更加精彩,也必将为今后全民共享冬奥成果、推动冰雪运动可持续发展打下牢固基础。
2022年北京冬奥会让大众不仅仅是单纯地了解文化本身,更能够参与其中得到共鸣与共情,打造全世界人民的集体记忆。从展示“我”变为展示“我们”,展现“一起向未来”这样人类共同的情感。当由各国国名组成的洁白雪花,在悠远的旋律中安静地升起,这瞬间,“你”“我”“他”成为了“我们”。
(原标题:冬奥之约 美在中国。文字、图片来源中国文化报及网络,侵删。)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