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袁家庄村的4300多亩撂荒地,重新“活”了过来——一座高原村落的美丽蝶变
2022-02-24 19:57:36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新华社西宁2月24日电题:撂荒地变身大牧场——一座高原村落的美丽蝶变

新华社记者骆晓飞、周盛盛、耿辉凰

袁家庄村的4300多亩撂荒地,重新“活”了过来。“原来山上长的都是1米高的野草,土地里根本出不了粮食。”看着眼前平整的高规格农田,60岁的村民郝大成深切地感受到村里的巨大变化。

袁家村地处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洪水镇,由于村子地势高,引水难,贫瘠的农田收益微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老年人只能守着家门口的几亩水地,山上的农田基本都变成了撂荒地。

2016年,这座偏僻荒凉的小村落里建起了一座生态循环型牧场——东牧湾现代生态大牧场。

通过流转袁家庄村、石岭子村、大寨子村等附近3个村庄的7432亩撂荒地,牧场种植金皇后、陇东紫花苜蓿等优质苜蓿4700多亩。如今,牧场流转的7432亩撂荒地已经完成全面复耕,在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的扶持下,其中2700亩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昔日的撂荒地,重新散发出了生机。

撂荒地变身大牧场——一座高原村落的美丽蝶变

这是牧场在流转的土地上种植的苜蓿。

借助这些高标准农田,东牧湾牧场打造出了一个优质饲草种植、高端牛肉生产以及有机肥还田的循环农牧业模式。

牧场直接带动387户当地农民获益。此外,牧场还直接从当地村民中招工,解决了部分留守中老年人的就业问题。“他们不像年轻人能去城里打工,但他们有丰富的养殖和种植经验,很适合到牧场来工作。”青海东牧湾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永珑说。

2017年开始,村民郝大成就来到牧场工作,由于工作踏实、负责,他还被聘为场长。郝大成告诉记者,他将家里的28亩地全部流转了出去,流转土地每年就有3000元的固定收入。现在,自己和老伴都来牧场打工。“一年下来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有七八万元的收入,这比去城里打工赚得都多!”

撂荒地变身大牧场——一座高原村落的美丽蝶变

2月21日,郝大成正在喂养牧场的牛群。

走进牧场,4座宽敞的肉牛养殖车间整齐排列,一群群身形肥壮的肉牛正在悠然进食。过道上的电子显示屏上准确地标示出牛的品种、数量以及它们的“餐单”。

陈永珑告诉记者,为了提高肉牛的养殖水平,公司引进清华大学、兰州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饲草专家提供技术支撑,为不同品种的牛群调制最适合的配方,从而提高牛肉肉质。

撂荒地变身大牧场——一座高原村落的美丽蝶变

这是2月21日拍摄的牧场肉牛养殖车间。

从原来的撂荒地到如今的大牧场,袁家村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美丽蝶变之路。2021年,牧场还被评选为青海省乡村振兴示范点。

“再过两个月,山上的田地里将开满苜蓿花,那是我们村里最美的时候。”郝大成说。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