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守住文艺创作初心 抓创文艺精品 2022昌吉这样干
2022-03-01 15:52:40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近日,记者从新疆昌吉州文旅局获悉,2022年昌吉州文旅将抓好重大主题文艺创作,健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等方面大力实施“文化润疆”工程,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守住文艺创作初心抓创文艺精品
 
加强创作引领,塑造艺术创作的时代质感,把文艺创作的出发点放在反映本土人民群众生活上,落脚点放在激发和提升艺术创新水平上,讲出有灵魂的昌吉故事,是昌吉州文旅重要职责。
 
昌吉回族自治州是中国新疆历史悠久、民俗风情浓郁的地区之一,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美术、手工技艺、习俗等都有着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多年来,有着浓厚文化传统的昌吉州文艺创作始终保持繁荣态势。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中推出一批接地气、有灵气、聚人气的优秀文艺作品。
 
精品舞台剧线上展播活动(央广网发昌吉州艺术学院供图)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2022年昌吉州紧紧围绕“文化润疆”工程,按照《昌吉州精品文艺创作行动计划(2022——2025年)》,进一步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推出优秀作品。
 
“2022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创作歌舞晚会、交响音乐会;完成音乐剧《誓言》、新疆曲子现代戏《走出雪山》首演,启动创作歌舞剧《北庭西大寺》、木版画《天山画卷·非遗昌吉》以及舞蹈《天山下的守候》、系列美术作品《我们的生活甜又美》等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文艺作品。”昌吉州文旅局党组书记张子斌介绍。
 
健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近年来,随着昌吉州经济持续增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已构建了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一场四馆一院”(体育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剧院)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全州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室内面积均有400平方米以上,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化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比例占90%以上,有效增加了公共文化活动的场地。
 
补短板、强弱项,今年,昌吉将持续推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拓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功能。积极争取建设10个自治区“文化大院”示范点项目,让乡村文化更便捷;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在已实现乡镇、街道分馆全覆盖的基础上,再完成30个行政村(社区)服务点建设,实现图书“通借通还”。
 
随着网络技术发展,“互联网+”日益普及。今年昌吉州还将利用“互联网+”技术,丰富公共文化云、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等内容,提高其使用效率,使信息化、数字化成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重要抓手。
 
“今年,我们将提升昌吉州文化馆数字文化体验区,运用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信息技术,加强公共文化‘沉浸式’‘互动式’体验服务。”张子斌说。
 
台子搭起来,歌舞演起来。“昌吉州围绕喜迎党的二十大、当地特色和百姓的幸福生活等重大主题,持续组织开展好乡村百日文体活动竞赛、百日文化广场活动和百姓网络春晚,全年不少于1400场次;不断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戏曲下基层”等文化惠民活动,全年不少于1045场次,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满足民众美好生活新期待,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张子斌介绍。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
 
近年来,昌吉州不断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昌吉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今年我们将依托全州各级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深入研究文化历史内涵,推进昌吉州丝绸之路沿线重点文物遗址的抢救保护展示,加强文物本体保护,进一步提升各博物馆展示、服务功能。”张子斌说。
 
昌吉州是新疆唯一一个拥有“双世界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天山天池、世界文化遗产北庭故城的地州。
 
目前,建立了国家、自治区、州、县市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拥有新疆曲子、西王母神话、塔合麦西热甫、塔塔尔族撒班节、哈萨克族刺绣、民间社火6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回族舞蹈、奇台歌谣、新疆蒙古族长调等33个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昌吉回族饮食、哈萨克族劳动舞、吉木萨尔六月六庙会等95个自治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及311项县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非遗剪纸进校园(央广网发杨斌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今年,昌吉州大力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对现有的非遗项目进行抢救、保护,大力开展非遗传播普及工作,年内组织开展非遗传习活动不少于80场次;建设非遗传习所、非遗工坊,完成15个非遗工坊的认定挂牌工作;加强青年传承人的培养,举办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30期;开展“非遗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进景区”等活动。”张子斌介绍。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近年来,昌吉州将中华文化元素、标识融入旅游景区建设中,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推出文旅融合产品,诗和远方走到一起有了新突破。
 
“今年,我们将结合文化遗产地、丝路古道、历史博物馆等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展示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文物遗址纳入旅游精品线路;推出具有鲜明教育特色的红色旅游景点,建立适应文旅融合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持续开展‘畅游昌吉文化同行’文化活动进景区,促进夜间经济等活动,创作一批有昌吉特色、适合旅游推荐的文艺作品。”张子斌介绍。
 
“文化进景区”示范活动(央广网发昌吉州文化馆供图)
 
在文旅深度融合的影响下,打造“昌盛吉祥”这一文化品牌,不断加强引进来、走出去,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讲好昌吉故事。
 
作为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重要支撑,今年,昌吉州积极参加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展示演出,组织参加国家文旅部非遗司、自治区人民政府举办的对口援疆十九省市非遗展,引进福建、山西非遗展落地昌吉、阜康进行展览,不断推进对外文化交流。
 
文化如春雨,润物细无声。2022年,昌吉州坚持构建宜融则融、应融尽融的文旅发展新格局,多措并举大力实施“文化润疆”工程,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天山北麓黄金文化旅游产业链,深挖“文化+旅游”丰富内涵,将精品文化送到群众的身边做到精准供给,实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