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最近被一条消息刷屏了:“全国人大代表建议,逐步开放公务员考试的35岁门槛。“
意在倡导消除年龄歧视,帮助就业人群打破35岁年龄限制。
原话是这么说的:
“35岁处在就业盛年,刚毕业工作几年,结婚有了孩子,父母可能已经退休,正好是最需要用钱的时候。”
简单总结,35岁,缺钱。
但话说回来,取消年龄限制就能解决中年危机,缓解就业压力吗?
那多少有点异想天开了!
1
饭碗怎能抢
别的不说,光是这个建议的接受度,就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
35岁以上,个个拍手叫好,恨不能立马执行。35岁以下,驳斥得有理有据,生怕议案通过。
一句话概括,无非就是屁股决定脑袋。
于己有利,便是天经地义。
要不怎么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呢。
而这点不止反应在年龄分层上,就连不同行业、不同职能的人群,也存在相左的意见。
体制内,公务员们坚决反对。
原因很简单,拓宽年纪,竞争必然加大,谁知道会不会被迫进入新一轮内卷。
由勤入躺易,由躺入勤难啊。
除此之外,反对的还有私企员工,及真正明确要服务大众的公务员们。
试想这么一个场景:
36岁公考上岸,需要出差上有老下有小,脱不了身。
需要加班,人到中年,体能日渐消退,哪还有拼搏的力气。
毕竟,公务员的代名词就是“喝茶、看报”与“安稳”。
35+考入,能有几个人是奔着建设社会主义而去?
身处干多干少工资都一样的环境,谁愿意舍己为人拼命。
如此一来,重担还是落在体制内的“老实人”肩上。
那支持的到底是哪些人群?看看公务员体制内的福利就能明白。
2
绝佳避风港
大家都知道,近两年,考公务员、进体制内已成当代年轻人的第一选择。
尤其是历经疫情的摧残后,报考人数直接呈指数型上升。
以C9高校为例,在党政机关就业率上,除了清华大学,其余8所学校都出现了明显增长,多所学校的比例已然翻倍。
如北京大学毕业生的比例,从2013年的9%,增长到了2019年的17%。
公考中的热门岗位,最多超2万人报名,快赶上一个军了。
万里挑一的竞争,仍有人前赴后继。
可在十年前,体制内还因工资低、一眼望到头的无趣被年轻人嫌弃。
那时,外企还是毕业生的首选,也流行全民创业。
现如今,局势逆转,当年的无趣摇身一变,化为稳定和安心,工资低也早已不是问题。
我有一个博士朋友,深圳大学给予的入职福利,除了50万的安家费,还提供住满10年就能拥有产权的住房。
大厂固然高薪,但在生活的重压之下,房租水电、交通费、生活费扣除之后,或许还不如体制内潇洒。
经济收入持平,幸福感却被碾压。年轻人,可一点儿都不傻。
在经济不景气,就业环境虐人的情况下,体制内才是最好的避风港。
知乎上有人问,为什么这么多人考公务员?
高赞回答表示:因为体制内旱涝保收,就连退休福利也比私企要好,为什么不考?
确实,比起大厂996福报下,身心俱疲的内卷,体制内安心躺平的稳定就足以轻易胜出。
别说年轻人了,就连叔都有点心动。
3
该限还得限
那公务员招录,到底要不取消35岁的年龄限制?
在叔看来,这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就拿去年郑州那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来说,几乎是顷刻之间,整座城市都陷入被淹的危险。
1478.6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200.6亿元。因灾死亡失踪398人,其中郑州市380人,占全省95.5%,
冰冷的数字下,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与几百个破碎的家庭。
令人心痛的是,这场天灾背后,是本可以避免的人祸。
其实早在暴雨之前,河南省委就已经明确要求高度重视,但郑州主要负责人还是觉得,不就是北方的雨嘛,能有多大!
没能引起重视,更没有事前准备,应急方案也是手忙脚乱。事发后,更是出现受灾人数瞒报漏报的情况。
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就是缺乏专业。
调查显示,郑州市各区县(市)防办(应急管理局),36名公务员中,只有一人是水利专业,还是中专学历。
最需要用到专业知识的部门,居然全是一群门外汉,甚至还要指挥懂行的人干活。
这就难怪哪怕是斥巨资500多亿修筑的海绵城市郑州,也无法抵御暴雨的侵袭。
同样因专业问题酿成大祸的还有西安防疫。
在出身党建的大数据局长的领导下,民不聊生的腊月封城,成为一代西安人的噩梦。
用老百姓的生计安危,为个人职业安稳铺路。
安一人却乱万世,这代价实在太大。
总而言之,那些需要专业背景的岗位,可以取消35岁年龄限制。
这时的年龄非但不是累赘,反而会成为宝贵的经验财富。
如此一来,也能有效避免外行领导内行,导致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而基层岗位,与其招录35+力不从心的中年人,不如将机会让给年轻人,恰好历练。
凡事都有两面性,年龄也不例外。
某些场合,它代表的是智慧与经验,换个场景,就可能变成负担与累赘。
究竟是优势还是劣势,取决于具体环境。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从不会让自己身陷险境。而是在行动之前,就已经权衡好利弊。
35岁以后,懂得认清自己的定位,在不确定中站稳脚跟,才算是真正的“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