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的妈妈对他说:“你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
李麟青的妈妈对儿子说:“你就是一个正常人。”
1
很早就想写一篇父母言语对孩子命运的影响,看到李麟青的故事后,决定马上动笔。
李麟青是名脑瘫患者,需要借助轮椅,才能让扭作一团的身体,离开躯体之下的方寸之地。
就在去年6月,他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学位。
也成了该院成立以来,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残障人士。
“如果命运偷袭你的话,最好的方式,就是反击它,去逆袭它。
博士毕业只是一个开始,从今天起,我要走向更辽阔的天地。”
面对记者采访,他信心满满地说。
就仿佛,他不是坐在轮椅上,而是平步青云间。
一个脑瘫患儿,是怎么一步步取得博士学位的?
2
李麟青出生于苏州一户普通人家,1岁时就被确诊为脑瘫。
幸运的是,他虽然无法控制自己身体的平衡,但他的智力和正常孩子,没有什么不同。
但,一个无法行走的孩子,就算智力正常,要想来到人群中,也是极其艰难的。
“我就是抱着死的信念,就是一定要把他放到正常学校。”
在李麟青的妈妈张沁看来,只有把儿子送到正常学校,接受正规教育,随大流吃苦,跟着同龄人一起,来到汗水飘洒、泪笑齐飞的校园里,他才能用残疾的身体,活出完整的人生。
这是一个母亲的心愿,也是一个母亲的执念。
为此,她和儿子都要付出难以想象的辛苦。
在李麟青很小时,妈妈不仅陪他读书认字,把他当正常孩子看待,对那些嘲笑他的人勇敢反击,而且在他到了入学年龄后,跑断腿磨破嘴,最终把他送到普通小学读书。
这一条艰辛的路,但母亲和儿子,不愿认输。
期间,历经了怎样误解、质疑和嘲讽,唯有李麟青和他的父母能懂。
令人欣慰的是,为了像妈妈相信的那样,成为一个“正常的孩子”,少年李麟青也付出了超乎想象的努力——
3
脑瘫患者最大的痛苦,就是因为脑损伤,而导致的身体失衡和肌张力异常。
简单说,就是没法控制自己的肢体。
李麟青只有3根手指,能够自由活动,其他手指都僵硬弯曲,不受控制。
他上学后,书写速度极其慢,根本跟不上其他同学的速度。
但他不想落后,不想被人嘲笑为“憨子”“笨蛋”“不正常”。
所以,每天放学回家后,他就不停地练字,不停地做题,不停地提高自己的书写速度。
因为行动不便,他没法像别的孩子那样,到处游玩和出行,就在父母的陪伴下,日日苦读,翻阅了大量经典书籍。
这也为他日后的学霸体质,提供了充足的养料。
“看书和学习,就是一个不断认识世界的过程。我觉得只有不断去读书,去探索,我才能不被禁锢在轮椅上。”
认真、自律和勤奋,让李麟青从小学起,就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孩子。
他就读的小学,至今还保留着他的成绩单,还有老师对他的评价:
“你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自我。”
准确地说,李麟青不是战胜了自我,而是他在一路拼搏中,内心里那个强大而开阔的自我,慢慢复活。
所以,他的优秀,更像是被父母的爱和接纳所鼓舞的一个孩子,学会和身体的疼痛残缺和平共处后,用心智的拔节生长,和学业的璀璨光芒,来弥补无法改变的缺憾的勇敢平衡。
上苍给了他一副烂牌,他偏偏要用自己的方式,打成王炸——
4
2006年,李麟青参加高考,以超出江苏省一本线40多分的成绩,考上了苏州大学计算机与技术学院。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妈妈张沁都在照顾他,陪伴他。
但母爱的辽阔,又让这个母亲清醒地知道:
合格的母亲,懂得亲密的照顾,更懂得得体的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闯荡,去走向更大的世界,去做更多利己利他的事情。
因为,哪怕孩子身体是残缺的。
她告诉儿子,你就是正常人,你不拿残疾当借口,它才不会阻挡你做想做的一切。
从本科、硕士到博士,李麟青在苏州大学,整整求学15年。
漫长的求学过程中,他吃了太多常人无法吃的苦,作了太多常人不敢想的难,也用勇敢和坚韧,感动了很多同学和老师。
但他最终,抵达了许多正常人,也不一定抵达的彼岸——取得了博士学位,还成立了自己的科研团队。
5
李麟青坐着轮椅出行时,总是遇到各种不便和困难。
所以,他就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开始了公共场合无障碍设施的调研。
“我们国家有8500多万残疾人,对他们来说,自由出行,实在太难了。但这种不方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的信息不对称。”
李麟青说,互联网时代,如何让残疾人享受信息技术的红利,又如何让政府听见残障人士的心声,是他孜孜以求的目标。
他要凿通壁垒,架设一座桥,让更多残疾人,得到尊重,得到自由。
2019年3月,在读博士期间,李麟青开始了创业之路,研发了无障碍地图。
两年多来,为了完成研究,争取投资,李麟青坐着轮椅,四处奔波,取证调研。
他的目的,只有一个:
让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自由出行和生活。
因为,意外和病患无法选择,但互爱和互助却可以选择。
2020年12月,李麟青团队研发的全景式无障碍地图正式上线。
可查询南京、苏州多地的1000多个无障碍设施、交通信息及路径规划。
这个项目被列为2021年苏州市政府实事项目。
目前,正在江苏全省推广。
“我希望通过这种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方式,能够帮助更多残障人士,让他们更加勇敢和自信地走出家门,走出方寸之间。”
李麟青说。
是的。
脑瘫和残疾,是他此生的桎梏和枷锁,但也成了他余生的翅膀和梦想。
它们给他设置了重重障碍,却无法阻挡他渴望走向远方的灵魂。
他用超越常人10倍、100倍的努力,把劣势和羞耻,变成优势和荣光。
最终如妈妈期待的那样,用残缺的身体,承载起高贵的梦想。
“太不容易了。他这一路走来,真的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现在,他能够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来回馈社会。”
妈妈张沁说。
这,就是最深沉的爱吧:
他在母亲的注视下,走向远方。
他又在母亲目光无法辐射的地方,和更多人一起,让更多母亲的孩子,挣脱歧视和束缚,走到阳光下和平坦处,活得自尊敞亮。
李麟青,让我想到另一个人。
另一个堪称传奇人物的人——
6
“我妈妈常说,生命就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
这是《阿甘正传》中的台词。
和李麟青一样,阿甘也曾是一个残障人士。
他智力低下,后背佝偻,遭人嘲笑,受人欺凌。
但他妈妈说:
“你和别人没有任何的不同。”
为了给儿子自信,妈妈勇敢怒怼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看阿甘的人;为了让阿甘送到学校读书,妈妈不惜忍痛“出卖”自己;
为了给阿甘信心,妈妈常说的是:“你行,你可以,你一定要尽全力,因为每天都会有好事发生……”
阿甘最后在多个领域创造了传奇,这是他执着而专注的结果,这又何尝不是他妈妈教化和传承的福报。
那些生而苦难的孩子,之所以迎来传奇般的人生,绝非因为好运,而是因为父母的托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恰恰是他们的父母,从来不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不给他们贴上异类的标签,不让他们活在自卑和羞辱中,他们才在爱和包容里,用少年般的赤诚,圆满了自己残缺的人生。
在这个教育焦虑如此严重的时代,“中国版阿甘”李麟青的故事,让我动容。
因为,它蕴含着原生家庭里,言语之爱和言语之伤,会给孩子带来怎样截然不同的人生——
7
我每天都会收到很多孩子的来信。
那些陷入某种困境的孩子,经常会在来信中,这样自我评价:
“我很笨。”
“我很丑。”
“我什么都做不好。”
“我有病,我一小身体就不好,我不可能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
“我们家太穷,好多事情我想都不敢想,因为我不配,我无能为力。”
“我非常内向,我知道内向不好,但是我不知道怎么改变……”
这时候,我就会问这些孩子,是谁告诉你,你很笨,很丑,很坏,有病,内向,很穷的?
非常遗憾的是,答案往往不在别人那里,而是来自他们的父母。
是他们的父母,在日复一日的抱怨和指责、羞辱和打击中,在他们身上贴上各种羞耻的标签,在他们心灵播种下各种消极的信念。
长久的心理暗示,让这些孩子朝着父母嫌弃的样子,狂奔而去:
果然变得很笨,很坏,很爱捣乱,很不喜欢说话,总是爱生病,越来越自卑……
为什么?
为什么父母用否定和打击,一次次提醒孩子,不要成为糟糕的人,而孩子偏偏成为了父母最不愿看到的样子?
因为,否定本身,就是提醒;
打击本身,就是强化;
语言攻击,是孩子成长中最可怕的创伤;
而父母对“糟糕”的恐惧和不接纳,某种程度上是在用反作用力,推着孩子向“坏”的方面迈进。
原生家庭里,父母在生计和压力之下,扣动情绪的扳机,一次次射出的言语之伤,对孩子的影响,大到超乎想象——
脆弱的孩子,没有能力去反抗父母的侮辱和贬低,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内心没有痛楚和恨意。
为了惩罚父母,他们会在自暴自弃中,成为父母最嫌弃的样子,进而对父母的言语之伤,进行无声的报复。
这在心理学上,就叫“内化现象”。
即,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相信父母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并将这些极其糟糕的评价,转化成对自己的消极信念,活在自我羞辱的阴影里。
直至长大成年后,很多年。
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身边那些明明很漂亮,很优秀,却一次次扑向人渣怀抱的姑娘,或者一回回跌落抑郁和自伤的男人,几乎每个人都有着被否定被羞辱的成长史。
他们常常陷入令人震惊的自我贬低里,看不见自己的优势和长处,认为自己糟糕、没有价值、丑陋不堪。
他们之所以在惩罚自己和讨好别人的卑微里轮回,是因为一次次回到原生家庭熟悉的味道里,乞讨幻想中的父母那毫无保留的爱和接纳。
直到某天,他们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夺回爱和自爱的主动权,决定好好爱自己,决定当自己精神上的父母。
与之相反的,是阿甘妈妈和李麟青妈妈那样的父母,他们接纳孩子的缺憾,却想尽一切办法,带孩子去直面问题,和孩子站在一边,用鼓励和信赖,一遍遍告诉孩子:
“你行。”
“你可以。”
“你没有问题。”
“你是个正常人。”
“你会越做越好。”
“你一定会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我爱你,我以你为荣,你是我永远的骄傲。”
这样的父母,不是在喊口号,而是在用信念和行动,带领孩子去经历,去挑战,去感受,去攀登向上,去走向远方,去投身知识和生活的深层,捕捉智慧和美好的光芒,他们的孩子就会在一路体验一路成长中,真的变得和他们期待的一样。
这就是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有效的行动引领的作用:
孩子会在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里,不断调试自己的方向,然后在相信自己、战胜自己、丰盈自己中,变得更加明媚,更加健朗。
这里面,藏着为人父母的修行,也藏着孩子生存的土壤:
你不是异类,不是怪物,而是我的小孩。
不管你是怎样的,我都是爱你的。
不管遇到什么难题,我们都一起来想办法。
不管你是成功还是失败,是结婚还是离婚,是如我所愿还是如你所盼,我都和你站在一边。
因为,我知道:
父母的嘴,就是孩子的风水。
有一种病,叫父母说我有病。
有一种爱,叫父母说我能行。
有一种家风,叫我在父母的守望中,捱过人生中最冷的寒冬,迎来春日的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