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在河南,在郑州,有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但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和内在文化基因。非遗,诞生于农耕文明。随着城镇化的突飞猛进,部分非遗正在失去传承的空间。在不可逆的城镇化过程中,这些非遗的现状如何?它们如何应对、适应这个过程?在城镇化的必然潮流中,这些非遗人也自然将成为都市人。如何让非遗在都市中生存、发展,非遗人如何与都市完美融合,扎根下来,焕发新的生命?
为此,大象新闻联合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梳理郑州非遗人,推出系列报道“都市非遗人”,揭秘都市非遗人的现状,困境,所面临的机遇,以及好的实践案例,着眼于今后的传承弘扬,为非遗发声,为文化续脉。
今年的河南春晚节目《黄河泥娃》,让“泥人赵”——赵恩民又火了一把。谈及很多非遗生存状态的艰难,赵恩民说自己的诀窍在于,作品让老百姓感觉到既有艺术性又有实用性,古老的传统才能在都市化的过程中焕发青春。
非遗,要接地气儿,才能登上更大的舞台
2月22日,郑州市管城区金岱园区赵恩民红泥堂(工作室)里,河南春晚带给他的兴奋劲还没有完全过去,他拿出手机,让记者看当时的阅读量。
2022年1月30日晚,河南虎年春晚,少儿舞蹈《黄河泥娃》冲上热搜。这些娃娃以非遗泥塑技艺为原型,讲述黄河文化根脉传承。赵恩民正是这些泥塑娃娃的“爸爸”。很多人说,《黄河泥娃》在非遗传承人赵恩民手中,栩栩如生,那些简单有趣的童年游戏,正是黄河岸边中原大地上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回忆。
“非遗,要接地气儿,才能登上更大的舞台。”赵恩民说,泥塑分为三个派别,北派多以四大名著为蓝本,色彩鲜明,以天津“泥人张”为代表,可以添加其他材质;南派以戏曲人物为蓝本,俗称“捏戏文”,“惠山泥人”比较典型;而他属于中原流派,捏的都是中原大地上普通百姓的普通生活,让大家一眼就能看懂。
正是因为内容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赵恩民的作品才能得到大家的喜爱,才能有机会登上河南春晚的舞台,“网上播出后,有20%的点击观看来自国外,这就是国外对中国文化的关注。非遗的东西通过这种形式展现出来,能让全世界都看到,多好。这么好的平台,非遗人要充分利用好,讲述好非遗的故事,把非遗推到新高度,让更多人看到,这应该是非遗未来的出路之一。”
搭好“天线”,为他赢得更多喝彩
赵恩民不仅会接地气儿,更会接“天线”。
赵恩民出生在郑州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小时候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喜爱捏泥人。赵恩民说,他家祖上就有捏泥人的传统。家里大人会在闲暇时捏一些泥人,攒到一定程度就烧制出来,然后在节日的时候拿到集市上去卖,补贴家用。但家里人认为这是一种下等手艺,没出息,不想让他学,而是希望他能够读书做官。1979年,赵恩民参军,在军队里不方便捏泥人,就开始买画画的书籍,练习素描,这为以后的艺术作品打下根基。1983年,赵恩民转业。工作比较安定,有空的时候,他就又开始捏泥人。90年代末,赵恩民开始成立了个人工作室。2002年,晋升为工艺美术大师,这一年,他40岁。
2003年以后,他开始代表河南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每年金奖、银奖没断过,获奖无数。
2010年上海世博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秘书长汉斯参加会议。为了赢得一次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交流的机会,赵恩民得到了一个任务:为博科娃和汉斯各捏一个本人塑像的泥人。赵恩民再次抓住机会接“天线”。赵恩民从两人的视频和照片中揣摸人物形象,很快捏了出来。在开会的间隙,工作人员瞅准机会叫住汉斯,让他看了一眼赵恩民为他捏的泥人。汉斯非常高兴,工作人员趁机提出,找个正规场合,将汉斯和博科娃的泥人塑像送给他们。汉斯当场同意了。正是这两个泥人,为中方赢得了一个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交流的机会。
因为这次表现,世博会为赵恩民颁发了世博之星。而且,在此之后,赵恩民被邀请参加世界手工艺大会。
跟着时代跑,非遗玩出新花样
赵恩民说,他最大的优点是善于观察生活,紧跟时代。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国多地暴发,赵恩民看到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抗击疫情的感人情况,迅速做出了一组作品,反映抗疫情况。去年,郑州经历了多轮疫情,郑州人民感受最深的就是做核酸检测。赵恩民在核酸检测现场看到工作人员的不容易,立刻想到要做一组这样的作品。
2月22日,在赵恩民的红泥堂,他拿出了这组还没有最终完成的作品:一名核酸检测人员坐在桌子后,手里拿着棉签,桌子前站着一个准备做核酸检测的孩子,张着嘴,脸上的表情稍微有点害怕。孩子后边,还有两名成人,表情淡定。赵恩民说,这组作品还没有完成,还要补充其他辅助人员,比如,旁边还有一人帮着拆棉签,还有进行扫码登记的工作人员等,“一线抗疫人员很不容易,我们应该用自己的作品记录下来,留给后人。”
赵恩民善于紧跟时代,他是最早开启网络直播的非遗人之一。
今年是虎年,赵恩民提前捏好了一批老虎进行烧制。“烧了两窑,每个卖100元,都卖完了。这个是样品,摆在工作室里,不卖。”赵恩民说,他的作品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他精准地把握住了自己的目标客户。最重要的是,要把作品的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你看这个老虎,它既是一个艺术品,又能当手机支架。把艺术和实用统一起来。非遗,也要跟着时代跑,贴近生活,才能真正活下去。”
专家点评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汪振军:
赵恩民的《黄河泥娃》之所以在河南春晚一炮走红,原因就在于他的泥塑艺术扎根于郑州,扎根于中原大地,扎根于黄河文化。一把普通的黄河泥经过精心创作就变成了具有生命气息、带有乡土色彩,带有中原文化特色的艺术品。它承载的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许多人难忘的“乡愁”。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中,曾经作为农耕文明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正面临着城市文明的快速崛起,其中既有挑战,也有机遇。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艺术,要想存活并立足于现代都市文明之中,就必须不断地调适自我,与时俱进,把握现代人的文化需要,创作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融艺术性、实用性、生活性、当下性于一体,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赵恩民的艺术实践足以说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上承传统,下启创新,非遗跟着时代走,就能玩出新花样。不仅能够适应现代都市新生活,还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大象新闻·映象网记者 邱延波)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