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野牦牛”舞动藏文化千年之韵 西藏非遗“活化石”焕新
2022-03-28 09:09:09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  分享:

中新社拉萨3月24日电 题:“野牦牛”舞动藏文化千年之韵 西藏非遗“活化石”焕新

中新社记者 冉文娟 贡嘎来松

“我们去过很多地方表演协荣‘仲孜’,也好几次登上了‘藏晚’舞台,观众们都很喜欢这个舞蹈。”说起这些年的表演经历,63岁的桑珠脸上露出骄傲的神色。


  图为3月21日,桑珠在自家院子里练习协荣“仲孜”。 中新社记者 贡嘎来松  摄

协荣“仲孜”是一种集唱腔、道白、舞蹈为一体的西藏传统表演艺术,汉语译为“野牦牛舞”,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半辈子生活在拉萨市曲水县协荣村,桑珠借助协荣“仲孜”见到了更大的世界;而作为传承人,他也见证了这一舞蹈“跳”上更广的舞台。


图为3月21日,协荣“仲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桑珠。 中新社记者 贡嘎来松  摄

“早在千年前,协荣‘仲孜’就被刻在大昭寺的壁画《大昭寺欢庆图》上,桑耶寺壁画中也记录了跳舞的场景。”桑珠介绍,作为民族艺术中的阳春白雪,协荣“仲孜”频繁出现于西藏历史上的重大庆典中,是见证藏地社会文化发展的“活化石”。

“每年的雪顿节,要是协荣‘仲孜’不演,八大藏戏就不能开锣。”桑珠说,由于舞蹈中蕴含着喜庆、祝福、吉祥圆满的寓意,协荣“仲孜”成为节日里必不可少的节目。40多年间,桑珠参加了数不清的雪顿节、望果节表演。早年间,每一次出村演出都很不容易。


  资料图为桑珠带领团队表演协荣“仲孜”。 中新社记者 贡嘎来松  摄

“每逢雪顿节到拉萨表演,最早的时候用骡子驮着道具赶路。后来通车了,我们先坐拖拉机到拉萨河边渡口,登上牛皮船渡河,最后换乘县里的汽车,路上要用掉大半天时间。来回加起来得3天。”桑珠回忆,有时候在路上演出服被雨淋湿,变得非常沉重,演出无法顺利进行。那时候,演出的收入也很微薄,“一场演出每人10块钱,仅够吃个藏面”。

“最难的时候,村里只有两位老人懂得道白唱词,年轻人都去工地挣钱了,没人愿意学。”黯淡的局面在2011年迎来转机。这一年,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协荣“仲孜”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加大。

2014年,国家划拨了56万元人民币专款用于协荣“仲孜”传承,舞蹈所需的服装、道具等也得以更新。大家演出的机会更多了,除藏族传统节日,协荣“仲孜”也经常登上各大活动、晚会的舞台。而曾经让桑珠苦恼的“行路难”,也因为高速公路通车不再是个难题。

2021年11月,协荣“仲孜”队受邀到上海进博会表演,受到观众热捧。“看到那么多海内外观众喜欢我们的舞蹈,觉得很自豪,也坚定了我们传承文化的信念。”桑珠说,期待以后有更多机会到各地演出,让大家更加了解藏族民间舞蹈的魅力,也让村里的年轻演员们增长见识、学习交流。

现而今,桑珠时常到当地小学授课,想从小培养孩子们对舞蹈的兴趣。他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让传承千年的协荣“仲孜”延续辉煌。“传承藏族非遗文化,这不只是协荣村的事情,也是所有人的责任。”(完)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