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伦敦书展“感知中国”,图书成为文化交流桥梁
2022-04-11 10:19:39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环球时报驻英国特派、特约记者周卓斌邢雪赵雪湄环球时报特约记者昭东海格】编者的话:4月5日至7日在伦敦奥林匹亚展览中心举办的伦敦书展,作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两年多来该书展的首次实体展,让人类的多元文化重新获得在线下面对面交流和展示的机会。56个国家和地区的860多家出版机构参展。今年适逢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50周年。在“感知中国”主题下,60多家中国出版单位展出约500种、1000册精品出版物,吸引众多出版商和读者。

 
“感知中国”,图书成为文化交流桥梁
 
本届伦敦书展的一大亮点是“中国展团”。今年适逢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50周年,在“感知中国”的主题下,60多家中国出版单位,在60平方米的联合展台上,展出约1000册精品出版物。
 
伦敦书展官网设立了“感知中国”专页,由海外书业人士撰写更符合当地读者需求的图书简介,为中国精品好书打造一个永不落幕的图书展示平台。这些书籍主要包括阐释中国执政理念、价值观念和反映中国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究及文学创作等方面最新成果的代表性作品。包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国共产党简史》《新中国70年》《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等优秀图书。常青图书出版总经理、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感知中国”展台负责人谢晓宬说,新冠肺炎疫情这几年,图书成为东西方交流的重要桥梁。“感知中国”主题图书向英国,向欧洲,向西方介绍中国的方方面面,包括抗疫、北京冬奥等。
 
伦敦书展上的“中国元素”不仅有来自中国的优秀图书,也有西方视角的“中国文化”新作。其中,由英国儿童文学作家马特·古德费罗撰写、英籍华人插画家郁蓉绘图的儿童绘本《舒琳的外公》在书展期间引发热议。该书讲述来自中国的小女孩舒琳在进入英国小学学习后遇到的烦恼。有同学取笑舒琳的午餐和口音,导致她不愿意参加游戏,心情沮丧。然而,事情在舒琳的外公来到学校后发生变化,来自中国的老人展示了中国画的魅力,还讲述了中国的故事,引发了孩子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与认同。
 
与此同时,一批经典中国儿童文学作品被英国及欧美主流出版社引进推出英文版,如中国作家黄蓓佳的儿童文学作品《我要做好孩子》由英国著名翻译家翰斌翻译成英文,于2021年底在欧洲出版。
 
英国星格文化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刘晓爽说,越来越多外国小读者对中国文化更感兴趣了。很多英国的学校也都开始庆祝中国春节,让孩子们阅读相关故事,感受不同的文化。疫情让跨国出行受阻,外国小读者们更需要通过阅读带有中国元素的绘本和故事来体验中国文化。
 
刘晓爽表示,2021年和2022年国际主流出版机构都有中国元素的新书发布。疫情下,国际出版界呼吁出版更多的多元文化作品,让人们感受不同国度的文化。《舒琳的外公》获得凯特·格林纳威奖短名单提名,就是这种出版潮流的体现。
 
聚焦后疫情主题
 
作为疫情暴发以来伦敦书展的首次实体展,最让参展商和专业人士兴奋的理所当然是国际交流,组织者估计约有2万名与会者。书展期间举办了120多场活动、研讨会、演讲和小组讨论。其中,展会的主舞台举行了一系列专注于图书出版最佳实践和趋势的专题讨论会,比如作家峰会、研究与学术出版论坛等。大约400位演讲者为与会者带来各自领域的独特见解。其中包括布克奖得主、诗人和剧作家本·奥克利和企鹅迈克尔·约瑟夫出版社执行董事路易丝·摩尔等。
 
“疫情仍是书展的主角。”参加本次书展的许多专业人士对欧洲媒体表达了这种看法,比如书展举办地奥林匹亚展览中心门口要检查疫苗接种证书;许多人戴着口罩;大家交谈时也总会说起疫情相关的话题。让出版人感兴趣的还有各类展望后疫情时代的书籍。德国文化学者佩特兰德尔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种世界规模的灾难,世界各国的作家、科学家、政治家等都在撰写这一领域的新书,反思后疫情时代病毒与人类命运的走向。”
 
德国乌尔斯坦出版社《后疫情时代:危机如何改变社会、思维与行为》在书展上就很受青睐。该书此前登上德国《明镜》周刊畅销书榜,作者是德国未来学家马蒂亚斯·霍克斯。这本书讲述了疫情对社会的影响,并通过回溯既往,提出了许多建议。
 
企鹅兰登书屋出版的新书《如何预防下一场疫情》也在书展上受到各方关注。该书的作者是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他在书中讨论自己对疫苗的看法、从新冠肺炎大流行中吸取的教训以及阻止下一场疫情所需的工具和创新手段。《柏林日报》评论称,该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预防未来流行病的步骤,其中包括建立一个全球工作组。
 
许多关于后疫情时代的书籍尽管没有出现在此次书展展台上,但仍受到专业人士的关注,希望在本国出版这些书籍。比如耶鲁大学博士、社会学家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撰写的《阿波罗之箭》,从历史、流行病学和社会学角度,把新冠疫情放在宏大背景下进行分析。由四位作家联合撰写的《大图景》则探讨新冠肺炎疫情将如何改变世界。CNN主持人、畅销书作家法里德·扎卡利亚的《疫情后世界的十大教训》,从书名就可以猜测书的内容。
 
欧洲作家撰写的此类书籍也有不少,比如德国学者丹尼尔·斯泰尔特的《新冠经济学:疫情后·新起点》认为有必要用新冠经济学为未来的经济奠定基础,从而将这场大灾难转化为未来繁荣的新契机。畅销书《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作者克劳斯·施瓦布的新书《后疫情时代:大重构》则关注后疫情时代世界发展方向,并提出许多高见。
 
“后疫情时代书籍出版热会延续几年。”文化学者佩特兰德尔预测,新冠肺炎疫情对于每个人、每个国家的影响是历史性的,需要不停地消化。读书是最好的方式,可以让人静静思考,展望未来。
 
从网红书到创新纸
 
伦敦书展的执行董事文特里斯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书展的主会场上“挤满思想领袖、出版界人士、行业推动者和创新者”,讨论的话题从“图书供应的未来”“商业小说的优点和重要性”到“出版和文化在全球冲突中的作用”等各个方面。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人们曾经担忧全球出版业会受影响。然而,根据美国《出版家周刊》今年年初发布的观察报告,大多数图书出版商在过去两年业绩良好,整体销售情况“出乎意料的强劲”。全球普遍采取的居家隔离措施客观上促使人们通过购买和阅读书籍来提高知识与文化水平。截至2021年10月,美国实体书店的销售额为71.2亿美元,比2020年同期增长近40%。
 
据出版行业数据提供商尼尔森公司介绍,疫情期间,电子书和有声书销售依旧火爆,实体书销售也出现较大增长。2020年,英国实体书销售量达2.02亿册,销售额17.6亿英镑;2021年销售量达2.12亿册,销售额增至18.6亿英镑,为10年来最高。
 
在此次书展,社交媒体平台助推图书销售成为关注热点。疫情期间,越来越多的人在社交媒体平台分享自己的读书体验。年轻人的关注和互动讨论,催生了不少“网红”图书,占据各大图书销售榜,不但促进新书销售,也炒热了不少出版日期较早的“老书”。
 
英国行业杂志《出版商》认为,TikTok平台的图书频道(BookTok)对图书销售的贡献越来越大。出版行业已经迎来了TikTok时代。由于约40%用户年龄在16岁到24岁,TikTok平台对儿童和青年文学类、爱情小说类图书销售的提升作用最明显。在英国因疫情首次“封城”后,2017年出版的小说《俩人最后都死了》因为在TiKTok讨论量激增,2021年1月该书进入全英同类图书销售榜,并成为榜单常客。4月该书跻身榜单前三,2021年夏天连续6周排名第一。
 
不过,面对全球通胀压力和原材料价格飙升,出版行业承受的压力越来越重。根据行业监测机构EUWIDPulp and Paper的数据,书籍生产最常使用的两种纸张每吨价格上涨了50%。疫情前,由于图书电子化趋势,全球图书用纸生产力有所下降。疫情暴发后,纸质书需求增长带来用纸需求大增。同时,其他纸制品的需求急剧上升,电商和快递带动纸板和包装用纸量大幅提升,进一步挤压图书用纸的生产能力。
 
此次伦敦书展上也出现了印刷纸张的创新趋势。德国哈内姆勒公司运用新研发的大麻纤维制成“无树”混合印刷纸,并在伦敦书展期间展示了用这种新材料纸张印刷的书——由摄影家柯林斯撰写的关于气候变化的书籍。哈内姆勒公司称可用大麻纸替代现有的纸张。该公司从2008年开始创造性地使用可再生植物造纸,包括使用竹子、甘蔗和龙舌兰等植物纤维制造环保纸张。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