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众多文化界名人在呼吁恢复繁体字,从冯小刚:"想救传统文化,必须恢复繁体字!"的呐喊,到易中天:"亂竈龜鬱会写吗 "的揶揄。
那么,是这些文化人在借着"复兴传统文化的东风"哗众取宠,还是真的到了摒弃简体字之时,恢复昔日的繁体字势在必行?
一、繁简之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自古有四大发明流传至今,四大发明有两个是与书写有关,印刷术和造纸术,可见自古以来我华夏民族对于文化和书写的渴望。
说起繁体字与简体字的争端,其实由来已久。早在民国那个年代,就有无数的人为此争吵,有的人建议把中国汉字全部废除,换成简便易写的拉丁文语系。
说到底这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除此之外还有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争执,双方各执一词,两边都有大佬站队吵得是沸沸扬扬。可是为什么最后历史的选择是简体字和白话文?
时至今日,也有许多社会所谓名流人士,提出要恢复繁体字。而这些所谓的名流,竟然以演艺圈的居多。
比如2008年,就有黄宏,郁钧剑等21位演艺明星提出一份呼吁小学生增加繁体字的议案,口号喊的响亮,说要保住中华文化的根。
次年,潘庆林更是提出要废除简体字,逐批恢复繁体字。一时间各界人士此响彼应。而热度最大的就是张国立和冯小刚。2015年三月,这一个管教后辈无方,一个哭哭啼啼冯裤子恬不知耻的提出恢复繁体字。
这几则随手举的事例,可以看出,随着我国人民精神和物质文化的丰富之后,对于文化的需求是越来越高。
之前是小群体间的交头接耳,现在已经成为了从民间到社会精英的迫切问题。如果不能较早有一个定论,那么类似于这样的讨论一定会甚嚣尘上,一发不可收拾。
不过国家当年推动繁体字简化,自然是为了方便于普通民众学习,更好的普及教育。可是明星所说有道理吗?恢复繁体字就真的可以使我国的文化更进一层?
简体字的推广真的就是中华文化的倒退?而且为何频频提出这些论调的,不是文化和教育部门而是文艺部门的居多?难道这其中有其他我们所不了解的因素?还是说另有隐情。
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最重要的政策就是车同归,书同文,所谓的书同文,就是将之前的各国不同的文字统一为简便的官方文字小篆,小篆只是官方标准文字,而在日常使用阶段,还是采用了更为简便的隶书。
从此汉字的字形没有太多的改变,之后的草书,楷书,魏碑,都是书写形式的改变较多。汉字的流传不绝也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是这些字体的改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书写结构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简便。中华民族用5000年的历史验证了文字简化毫无疑问是大势所趋。
秦始皇将最为表意的金文大篆简写为隶书,也未见秦朝文化倒退百年。虽说秦二世而亡,但也是因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原因而不是文字的罪过。
二、"文化格调"并非哗众取宠
汉字自出现以来都是向简化的方向发展,这是历史不可转移的趋势。如今的我们虽然不去专门学习繁体字,但是即使这样我们也可以认识大多数繁体字。
学简识繁才是教育主管部门对于我们的要求。对于古代典籍,自然有专业的人才去整理学习,普通人没必要去专门学习难写的繁体字。至于冯小刚等人提出的推行全国繁体字。说他们是倒行逆施,罪大恶极一点都不过分。首先国家为何进行繁体字的简化?
是因为在刚建国,我国文盲率比较高,如果想要短时间,大面积普及知识,就必须简化字形,让民众简易学习。
除了小孩子记忆力好学习方便之外,绝大部分都是已经成年的人,而且大部分民众从未接受过教育,如果直接去学习复杂的繁体字,更本无法推广,反而会引起民众的消极心理。
直到现在仍在使用的语言中中文依然是最复杂的。虽说现在国家繁荣昌盛,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但是总有偏僻地区群众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学习简体字可以更好提高所有民众的文化水平。
那些想要重提繁体字的人,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这部分人民的权利,只是为了自己所谓的文艺范,就信口开河。说的小了是脱离民众高高在上,说的大了就是在恶意伤害民心。其次,所谓文化,是一种总体的精神价值,和群体的生活方式。最终的表现方式则表现为集体人格。
文化并不会因为文字的变革而消失。文字的简化,反而更有利于承载文化的传播。想当年学富五车是对一个饱学之士最好的评价,可是五车的竹简,又能写多少字呢?
冯小刚、张国立所谓的没有繁体字中华文化必将衰落的论调简直滑之大稽。这些人赚着大把的钞票,高高在上,虽说是文艺工作者但却完全不知道文化为何物。
也是,张国立和冯小刚,一个连子不教父之过都不知道,另一个在兄弟受难时强行拿走作品改编剧本,为了避嫌还将兄弟的名字抹去,此种忘恩负义的小人又怎么能理解中华文化。
所谓文化,从来都是由群众中来,群众才是中华文化的主体,如果有任意一种论调要脱离群众来提升文化素养,那除了哗众取宠没有其他解释。而且作为我国的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都没有发出任何的风头去提倡,哪怕是提一句由简至繁。
提出的反而是一些演艺圈的明星,或者是零星几位作家,和许多的香港人,台湾人。这些群体,一直以来都是高敏感群体,从明星的天价片酬,到乱搞男女关系,再到吸毒和偷税漏税。
演艺圈内部的黑暗我们也略知一二。而这些人居然在这么一件事上论调如此一致,背后必定有见不得人的阴谋。
三、简体字的"简优"
简体字同样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相比于繁体字的结构繁杂,简体字有其"简优"的特点。首先,简体字比繁体字更有利于初学者。对于刚刚接触文字书写、知记得小孩子来说,繁体字课本无异于"灾难"。
诚然,学习繁体字从小做起,会为孩子打下深厚的繁体字功底,随着孩子的日益长大,繁体字会在孩子的脑海中生根发芽,长成根深蒂固的参天大树。
但是,刚接触知识的孩子,频频接受繁体字的打击,他们的求知欲以及学习积极性可能会下降,出现厌学等现象,这未免有些得不偿失。而且,作为小天使的孩子,在孩童阶段就滋生了繁重的学习压力,颇为让人心疼。
其次,简体字比繁体字更利于传播。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了浩浩荡荡的"扫盲"运动,那么,倘若对于大字不识一个的老乡教繁体字,他们大抵会因为繁体字的"难于上青天"而放弃吧。
但是,简体字并不会有如此消极的传播率。因为简体字的结构较为简单,哪怕是学习能力并不高的普通百姓也能轻松掌握,这就给了简体字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的机会。
让中国社会没有"文盲"成为了可能。除此之外,简体字有利于传播并非只是针对学习简体字的人,对于那些教授简体字的人来说也是一件好事。而倘若国家提倡结构复杂的繁体字普及,不但给学习文字者加重了难度,也让教授文字者增加了教学负担。
再次,简体字并非毫无根基。那些强烈要求废除简体字,不断抨击简体字的人,其观点大多以简体字无传承、无根基来代表。那么,简体字真的如那些"文化名人"所言,毫无根基吗?
简体字并非毫无根基,简体字是中国文字一步步演变而成,如果非要拼"根基"的话,简体字毫不逊色于繁体字。简体字并非是一些专家坐在办公桌上凭空捏造的,它也有自己的出处。其实,简体字除了有极个别文字真的毫无根据。
其他的文字皆有自己的出处,比如根据古典字体的脉络、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简化。而且,繁体字也并非是最古老的文字,让一个"繁体字"代表中华文明的传承未免太重了。因为繁体字也同简体字一样,是总结延伸前人字体的结构、书写之后才发展而来。
最后,简体字的发展本就是大势所趋。一切事物或闻名只有顺着时代的潮流而发展,才会真正地发展起来。
如今的四大文明古国仍旧焕发着文化传承魅力的,唯有中国。这不单单只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有丰富的底蕴和内涵相关,还因为它总是在矢志不移地与社会发展同步。
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地节节升高,人们的社会压力也在悄然增加。那么,高效、迅速成了人们的普遍标准。想要满足人们的此种要求,用繁体字似乎不容乐观,而简体字恰恰能够满足当今时代的要求。
四、简体字的"略劣"
树叶有正反两面,简体字自然也是有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简体字的好处得益于其"简优",但是,简体字的劣势也是源于其太过于简单。
首先,简体字简化之后缺少意境。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将繁体字简化成简体字,是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的新政策。
由于当时人们对于繁体字的改良过于急于求成,以至于改良之后的简体字过于实用化,缺少了可以想象的空间。所以,简体字相比繁体字,缺少了美感和意境,以至于出现"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厂空空,运无车,云无雨"的现象。
为了达到人们追求简便的要求,繁体字的结构以及核心组成部分都有明显的改动,固然,有舍才有得,但是,此种大幅度的变动无疑让文字少了些意境与内涵。
其次,在进行繁体字改良成简体字之时,出现了很多的漏洞。比如,例如,"發"财,头"髮",本就不是一个字,现在却被统一写成"发"。
由于过于追求简便,以至于在繁体字简化的时候,人们笼统地将一些发音相似,繁体字不同的汉字简化成相同的简体字。
这种方式,使得一部分繁体字被删除,要知道,很多字哪怕是读音相似,其代表的意义却大相径庭,根本不能混为一谈。
除此之外,有些繁体字经过简化改良之后,被改"残"了,原本可以见字知其义,现在除了见字不能知其义之外,还可能被误导,做出一些贻笑大方的解释。所以,人们为了追求便捷,将繁体字过度改良的现象,形成了一些在文化层面上不能被世人接受的漏洞。
再次,简体字对于某些专业人才来说是其发展的限制。固然,随着简体字的推行,使得人们用文字交流更加的便捷。但是,简体字的推行同样限制很多人的发展。由于我们国家推行的是简体字,只有在分专业后,一些专业的学生不得不修习繁体字。
这可能是一种枯燥、令人乏味的过程,以至于限制了这些学生的发展。倘若学生从小就学习了繁体字。那么,大学选择与繁体字相关的专业,只是表现出日积月累的能力罢了,从不会给这些专业的人带来过多的负担。
与此同时,随着简体字的推进,繁体字越来越不受人重视。要知道,倘若想要一种文化传承下去,那么,让更多的人去学习,才是最佳的方法。
可是,当社会只知道简体字,将繁体字忽略到底,那么,繁体字还有什么机会发展起来呢?要知道,繁体字并非是中华文化的封建糟粕。
相反,繁体字是中华文化的内涵,它仍旧有些持久的生命力,不应该被炎黄子孙所忘却。另外,由于简体字的便捷,会让人们更加贪图便利而利用简体字。用软件翻译来直接将繁体字转变成简体字,这使得人们学习繁体字,了解文字内涵的机会大大减少。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