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一批文旅文创融合项目,培育壮大沉浸式文旅、研学旅游、考古旅游等新业态。随着《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发布,如何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资源优势融合、深化,成为河南文旅产业研究和实践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国家对我省提出了“建设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建设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等要求,其中对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从增强文化自信和推进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河南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必须从各元素入手,以机制为引领,不断扩大影响力。
有意识引导文化旅游需求和消费
在不同时代,旅游需求的差异十分明显。只有从马斯洛需求理论出发考查消费者心理,兼顾消费者个体与市场两个方面,针对性开展产品研发,才能促使不同类型文旅产品的市场价值和潜在意义得到最大化呈现。
近几年,河南有很多极具本地特色的文旅产品被开发出来,如“豫游纪”“唐宫夜宴”等,为河南文旅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同时,河南也在充分调动“融媒体+”合力,宣传文化资源,取得了一定效果。如“水下洛神”将河南标志性历史人文故事进行现代诠释,依托网络媒体,打通了河南文化输出的新渠道,成功“出圈”;大型节庆文化节目“奇妙夜”系列,将体验式“文化穿越”展现到了极致,以最新潮的方式输出最厚重的文化,效果显著。
鉴于此,河南可以通过“三步走”策略(即大众接受程度、立足消费者需求开发产品、互动交流培养忠实顾客)的方式,主动向消费者传递文旅产品信息,引导消费取向转化。只有提升游客体验参与感,才能真正实现“身在其中”,强化实际效果。河南可以借助数据平台,进行分析比对,尝试设立专门、细化的综合信息咨询处,并通过有力的引导机制,提升游客对固有旅游知识的认知水平,并对不同类别的信息公开部门进行区分。与此同时,搭建人才联盟,以专业深化理论、强化实践,有意识地引导高质量的文旅消费,获得经济与文化的双赢。
加强旅游与文化企业之间的合作
企业是文旅融合的行为主体,只有打破产业壁垒,才能激发新的活力。站在增强文化自信的立场上讨论文旅融合,需要关注的重点就是“优势”,只有集中爆发点,才能占有市场。目前,河南文旅产业发展仍处于初期,单打独斗显然不行,合作共赢才是突围的必然选择。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建业小镇”等文化品牌为例,植入文化元素、中国元素,能让大型文化活动生动起来,使人文与景观的融合更显和谐。因此,从企业的角度看,不仅要清理组织结构,整理好业务资源,也要推进技术创新,提升自主研发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产业结构,更好地调整战略制度和管理体制。当然,不同类型的企业也可以采取并购和重组的方式,建立文化旅游企业,不断优化产业、拓展业务。
对于河南而言,企业的兼容并不是难点,品牌与重点企业的塑造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强化才是重点。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文旅企业,是下一阶段河南推进文旅融合的重点。一方面,要全面关注行业新动态;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在产品上下功夫,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强化聚合力,激发文化品牌区域影响力。如大众熟知的黄河文化、中原文化、唐宋文化、茶文化、汉字文化、红色文化等区域性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在可持续性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前提下,集聚主题优势,搭建主题公园、博物馆、展览馆等平台,激发经典因子活性,取得更多收益。
另外,企业的兼并重组与融合也需要考虑市场,尤其是在营销手段上,要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多方参与”的模式,借助融媒体矩阵,以多元化渠道强化效果。在此过程中,融合人才矩阵优势,从“继续教育培训”“引进高端人才”“增加交流学习”等方面进行,丰富人才库存,方便人才共享和流通。
提升政府部门的支持体系
政府在推进文旅融合的过程中发挥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不仅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出台并落实新战略,而且在管理上也要降低行政干预,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打造多样平台,以活动为媒介做好宣传,凸显地方特色和优势,为深度开发与融合创造条件。
要加大地方财政资金的投入和引导,积极申请国家文旅产业专项资金,努力拓展文化旅游产业融资渠道。政府在介入干预的同时也要引领行业标准,与相关机构联合,出台标杆性参照,保证行业规范运行。只有发挥政府机构与非政府机构的双重合力,才能有效维护文旅市场良性发展。
改善外部环境的保障体系
“要想富,先修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完善的交通网络提高了地区的通达性和可进入性,而文旅区水、电、通信全覆盖,则是下一步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民间力量的融入与官方力量的支持,是文旅产业基础设施的“顶梁柱”,尤其是一些公益性便民文化设施更要“下功夫”。只有将文化贴近生活,才能让艺术更好地服务人民。加大公共图书馆、歌剧院建设,是完善外部基础设施的需要,而强化基础属性研究,则是增强自主创新内驱力的源头性需求。适当调动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推动产学研联动,强化技术介入,也是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
推动河南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最核心的引领是“文化自信”。因此,要站在“文化服务人民”的角度,激发文化潜能,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推进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