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传播荆楚文化让文物“活”起来 荆楚是什么意思
2022-05-05 08:41:48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传播荆楚文化让文物“活”起来】

 “大家看!这个身高10厘米的红陶,就是人抱鱼陶偶。陶偶头戴浅圆帽,身穿长袍,颈部修长,正面跪坐,神态庄重,是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的代表。”“五一”假期,在荆州博物馆馆藏文物前,讲解员正向前来参观的游客介绍文物形态和故事,让一件件文物活灵活现。

 
近年来,我市突破性发展文化旅游业,荆州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越来越高,每逢节假日都会有很多外地游客来荆旅游,而荆州博物馆也成为大家了解荆州、感受楚文化的目的地之一。
 
“我们几乎没有享受过国庆、春节、劳动节等完整假期,都是在轮流值班和待命中度过,同事们都牺牲了陪伴家人的时间。”荆州博物馆宣教部主任陈冬冬说,荆州博物馆作为荆楚文化重要的展示传播地和景区,每逢节假日都要照常开放,所以大家选择坚守岗位,传播荆楚文化。
 
早上8点半到岗,换工装、练习接待礼仪、温习讲解词。9点准时开馆,开始一天接待和讲解工作……这个“五一”小长假,荆州博物馆还取消了周一闭馆日,延长开放时间,策划虎文物主题展览,继续开放廉政文化主题展览,满足市民需求。
 
博物馆的藏品背后有着丰富的文化和耐人寻味的历史典故,这需要讲解员灵动地讲解,让文物“活”起来。因此,每一次讲解,讲解员都要根据游客不同身份、年龄、社会阅历和地域特点分类、分重点,用不同语言风格讲解。
 
“今天一天,我们接待了800多名游客。”陈冬冬说,这既是一份脑力活,也是一份体力活。一场讲解,近一个小时,讲解员既要快速组织语言因人施讲,还要注意讲解礼仪,确保自己的讲解让每位游客都听得见、听得懂。一天下来,唇干舌燥、脚跟酸痛是常有的事。“虽然辛苦,但大家都很喜欢这份工作,讲述这片土地的过往,让大家知荆州、爱荆州,是责任也是光荣。”
 
下午4点闭馆,送走最后一波游客,他们又开始了新的工作——学习文物讲解新技巧,准备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旅游日的活动策划、主题讲解词撰写和演习,向更多人传播荆楚文化。
 
【荆楚是什么意思】
 
荆楚部族兴起于楚,也称荆楚。楚人最早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发源于河南新郑的祝融之墟,即有熊之墟(新郑上古时期又称“有熊”,“有熊”相传为黄帝国号),始祖公认为祝融。
 
远自商代,北方中原人就以荆楚来称呼江汉地区的南方地区和南方部族,比如《诗经·商颂》中说的“维女荆楚居国南方”。但构成楚民族主体的,并不是江汉流域的土著,而是原居北方的祝融部落的一支(楚人奉祝融为始祖,祝融集团为炎黄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支部族迁移到江汉流域,不断与周围的土著民族(庸、巴、陆浑、百濮)相互融合,发展成为一支强盛的荆楚大族。荆楚部族在与北方商王朝的对峙中也吸收了先进的商文化,为自身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荆现名牡荆,是马鞭草科的一种落叶灌木,古代又名楚,用来做刑仗,鞭打犯人。因此楚又称“荆楚”,受鞭打叫“受楚”。“受楚”是件痛苦的事,所以“楚”字又引申有“痛苦”的意思,如痛楚、苦楚。
 
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战国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
 
【荆楚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楚文化、荆楚文化同属一个概念,均指楚人、楚民族、楚国创造而长期沉淀的文化实体和形态。历史上荆、楚不分,荆、楚或荆楚、楚荆作为一种特定的称谓,已沿袭三千多年。
 
如《诗·商颂·殷武》说:“维女荆楚,居国南乡。”这里是“荆楚”联称,荆在前,楚在后。《竹书纪年》说:“昭王十六年,伐楚荆。”这里是“楚荆”联称,楚在前,荆在后。另据《春秋》记载,鲁庄公(?前693—前661?)之前称荆,但自鲁僖公(?前659—前627?)元年后,就改称为楚。
 
这样看来,荆或楚,荆楚或楚荆联称,其意思一致,似无大区别。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荆:“楚木也,从刑声。”释楚:“丛木也,一名荆也。”这样就把荆山、荆楚、木、荆州、荆、楚国,统一起来,形成系统完整的概念,故至唐宋时,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说:“荆、楚一木二名,故以为国号,亦得二名。”沈括《梦溪笔谈》也说:“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至此,荆楚约定俗成,成为一个专称楚族、楚国和荆楚地域的一个特有的称谓。
 
当然,历史上也还有其他各种说法,如《诗·商颂》毛传说:“荆楚,荆州之楚国也。”又如《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秦庄襄王名楚,故改讳荆。”但不论何种说法,荆和楚早已溶合为一体了,绝不能截然分割开来。作为楚人族所创造的文化,并在荆楚大地得以长期沿袭下来。
 
也就称之为楚文化或荆楚文化了,那种认为楚文化是专指为楚国时期的文化,荆楚文化则为荆楚地域自古至今的文化,即指楚文化,又指此地的一切时空文化,显然是不科学的。文化是传承性的,源流嬗变,涓涓不息,楚国虽亡,文化不灭。
 
现今溯其源流,楚文化或荆楚文化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有它本身的内涵和属性,有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科学体系,不能把荆楚地域内任何时期的文化、都称之为楚文化或荆楚文化。
 
“楚辞”这一名称起于西汉。它有两种含义:一是诗体名,指战国后期由屈原等楚国诗人以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为基础创造的一种诗歌载体。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由西汉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及后人模拟的作品,名为《楚辞》。由于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他的作品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是最有代表性的。后人提及楚辞无不言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并常以“骚”或“离骚”作为楚辞的代称。
 
楚辞的产生离不开楚地特有的民间习俗。江汉水乡,民间巫风盛行,土俗尚祠祀歌舞,而且这一带很早就流传着有别于中原地区的楚地民歌,这些因素都是楚辞得以产生的基础。虽然在《诗经》这样一部广泛采录周初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四方各国民歌的总集中,几乎没有收录楚地民歌(原因大概在于楚一向被中原王朝视为蛮夷,楚地方言也难以被中原人接受等),但仅从各方典籍保存下来为数极少的楚歌来看,其内涵丰富,叙事抒情都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对楚辞的影响之深远不言而喻。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