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聊城付大门唐代墓地发掘清理墓葬35座 聊城古时候叫什么
2022-10-10 10:28:56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聊城付大门唐代墓地发掘清理墓葬35座】

 近日,记者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聊城付大门墓地考古发掘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取得了较大成果。

 
聊城付大门墓地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新区街道原付大门村址下。2022年3月—6月为配合聊城市东昌府区付大门棚户区改造项目,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建设用地范围内勘探出的墓葬进行了配合性发掘。本次发掘共清理唐代墓葬35座,出土陶器、瓷器、铜器、铁器、漆木器、蚌器、砖质墨书墓志等各类材质文物110余件套。
 
共清理唐代小型、中型墓葬35座
 
据介绍,本次发掘墓葬时代皆为唐代,形制皆为小、中型土圹砖室墓,共清理35座。其中,小型墓根据形制可分三类。第一类是未带墓道舟形砖室墓,共12座。该类墓规模小,部分墓室内有棺痕,皆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南,人骨经鉴定多为未成年个体。随葬品多为白釉瓷碗、漆盒、塔式罐、铜钱,部分随葬墨书砖墓志;第二类是带墓道舟形砖室墓,共10座。墓室砌筑结构与第一类小型墓大致形同。墓室内双人或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南。随葬品有白釉瓷碗、塔式罐、漆盘、铜钱,部分随葬墨书墓志。
 
第三类是带墓道马蹄形(椭圆形)砖室墓,共4座。墓室内后半部有砖砌低矮棺床,双人仰身直肢葬,头向西,存在迁葬现象。随葬器物有红陶双系罐、灰陶罐、白釉瓷碗、铜钱,部分随葬墨书墓志。
 
中型墓根据形制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圆形穹隆顶砖室墓,共7座。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组成。墓圹、墓室中后部用条砖砌半圆形或“凹”字形棺床,外壁条砖平铺,内填土,上铺砖,部分棺床外壁雕壸门,墓室左右壁有灯檠、直棂窗等砖仿木结构装饰。人骨皆为夫妻合葬,头向西,存在迁葬现象。随葬器物多置于棺床下或棺床西南角,器物有塔式罐、白釉瓷碗、漆盘、铜镜、铜钗、铜带具,部分随葬墨书墓志砖等;第二类是带墓道带侧室方形弧边砖室墓,共1座。由墓道、墓门、甬道、主墓室和左右2侧室组成。在墓室东西壁中部向外各砌一平面呈舟形侧室。主墓室后部有“凹”字形棺床。墓室内因进水,人骨散乱,头向不详。左右耳室内,也葬有散乱人骨。后经清理,该墓共葬人骨4具。随葬器物皆破坏,可辨器型有红陶罐、白釉瓷碗、铁鐎斗等,另在封门砖中清理一方墨书墓志。
 
【聊城古时候叫什么】
 
聊城在古代有多种叫法,有聊城邑,武阳郡,平原郡,聊邑县,博州,东昌府,东临道。
 
春秋时为齐国聊城邑。《战国策·齐文》记曰:“燕将攻下聊城。”《左传》亦有载:“聊、摄二城,齐之西鄙也”,今市以古聊城为名。秦朝置聊城县,属东郡,两汉因之。
 
三国魏黄初三年(222年)改属平原国,后改平原郡,晋因之。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徙治至今市区东北王城,为平原郡治所。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平原郡,十六年(596年)置博州,大业年间废,聊城县改属武阳郡。唐朝武德元年(618年),聊城县属河北道魏州,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博州。
 
天祐三年(906年)改为聊邑县,五代又复为聊城县。北宋淳化三年(992年)聊城县治徙至今市区。元至元四年(1267年)置博州路,治聊城县。
 
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为东昌路。明洪武初改为东昌府,治所在聊城县,清代因之,属济东泰武临道。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制,聊城县属济西道,次年改名东临道。1925年属东昌道,1928年废道制。1936年属山东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1938年11月,聊城被日军攻占。日军撤退后,国民党军收复聊城。1946年12月,共产党军队进攻聊城,国民党军撤退。后聊城县属冀鲁豫第六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今境内辖县分属平原省聊城专区、濮阳专区及河北省邯郸专区。1952年撤销平原省,聊城专区划归山东省。
 
1958年12月,聊城县改为聊城市,由山东省直辖。1963年3月改市为县,属聊城专区,1967年改聊城地区。1983年8月,聊城县改设为聊城市(县级)。
 
【聊城有哪些古遗迹】
 
第一处是光岳楼,又名余木楼、鼓楼、东昌楼,是中国十大名楼之一。光岳楼始建于明洪武7年,为四重檐十字脊过街式楼阁,通高33米,由墩台和4层主楼组成。虽然光岳楼经过几次重修,但是建筑构件基本上保留了初建时的原物,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面貌。
 
第二处是山陕会馆,俗称关帝庙,位于聊城市城区的南部,始建于乾隆八年,但是一直到嘉庆十四年才具有现在的规模。山陕会馆是清代聊城商业繁荣的缩影与见证,是神庙、会馆相结合的古建筑群,整个建筑包括山门、过楼、戏楼、左右夹楼、钟鼓二楼、南北看楼、关帝大殿、春秋阁等部分。
 
第三处是海会寺,位于聊城市阳谷县,是华北地区五大寺院之一。海会寺始建于清朝康熙48年,是清代典型的庙宇与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建筑具有北方四合院的风格,是保存较为完整清代古建筑群。主要由刘公祠、海会寺、运司会馆三部分组成,是佛教活动场地,殿字楼阁168间,各种佛像500尊。
 
第四处是舍利塔,位于聊城临清市城北卫运河东岸,是中国运河沿岸四大名塔之一,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已经有400多年,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整个建筑威严壮观,现高为53.44米,远远望去很有气派。塔内设有旋转青石阶梯,可直登顶层,眺望八面风光,俯瞰塔下优美风景。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