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一线医生:危、急、重病人达50% 病危老人有必要抢救吗
2022-12-30 10:41:23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一线医生:危、急、重病人达50%】

 
“患者王阳(化名),年龄95岁,新冠阳性,基础病复杂,目前意识模糊,有倒气现象……”
 
12月26日下午3点,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医学科内,正在上演一场生死救援。进入急诊后,王阳迅速被评定为急危重症患者,并在第一时间被推入抢救室。
 
在朱海燕等人不懈的努力下,已经垂危的老人从生死线被拉了回来。
 
12月28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医学科主任朱海燕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称,这样的救援每天都在发生。最近急诊量持续高位运行,每天就诊量从四五百增加到七八百。其中,危、急、重病人比例也有所增加。为了更好地确保救治工作,医院也派出了支援队伍支援急诊医学科。
 
急诊量激增,危、急、重病人比例增加
 
“所有的危、急、重症抢救都是从急诊开始的,如果我们救不活,后续治疗根本无从谈起。”朱海燕称,“送到我们这里的病人,情况基本上都比较危重。就像上面提到的这名患者,在来到我们这里之前,已经去了七家医院,都无法收治。我们不仅是在和生命打交道,更是在从阎王手上抢人。”
 
由于急诊量的激增,急诊医学科的医护也在保持着高强度的运转。在综合急诊内,一名医生一个班次基本问诊量达到近200人次。朱海燕称,“不夸张地说,别说吃饭、上厕所,可能就是抬个头的时间都没有。”
 
在抢救室内,情况则更为紧张。在那里,时间都是以秒为单位计算的。据朱海燕介绍,目前,每天约有60名患者需要紧急救援。呼吸机辅助通气、气管插管、高级生命复苏、上ECMO……这些抢救过程是每名医护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也是抢救室内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的故事。
 
不过,朱海燕也提到,迎战感染峰值,急诊所承担的工作繁重,面对的危急情况较多,侧面也反映出现有的专科体系亟需进一步完善。一方面,人才缺口依旧明显。尽管医院已派出支援队伍,但在一线救治上仍然存在人手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信息化、现代化发展迟缓。120急救中心与各院协调仍依赖电话、微信等方式,协调调度偶尔会出现滞后、拥堵等现象,希望未来能够大力发展急诊、急救事业。
 
【病危和病重是一回事吗】
 
病危是指患者病情凶险,随时有生命终结的可能。病重是指病情加剧,以现在的治疗水平难以控制病情的发展,病情随时可能恶化,虽然不至于立即有生命危险,但还在继续发展。医师需及时下发病重通知,并告知家属说明情况,了解病情。
 
【病危老人有必要抢救吗】
 
老人临终要不要抢救?
 
要不要抢救取决于两个层面,也可以说是两个纬度的问题。
 
第1个维度就是站在医生的纬度
 
只要病人还没有死亡就应该进行抢救,作为医护工作者只要病人还有一丝存活的希望,都应该尽力去挽回其生命。
 
当然站在医院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说,很多医院也会去抢救,毕竟花的钱大部分都是老人子女的钱,或者说是老人医保账户里的钱,这和医院市场化有很大的关系。
 
第2个维度就是从子女道德层面。
 
子女可能受于道德的约束,也可能会去抢救,但是这里边要看子女的经济条件是否允许,毕竟人生终将有一死,有时候抢救也不见得就会有转机,但是从子女的角度来说,可能会带来一丝的心理安慰,但是对于老人来说,最后弥留之际各种插管,各种医疗设备,这种冷冰冰的机器也不能够在老人死之前带来更多的安慰,相反更多的还是子女自己内心的安慰罢了。
 
总的来说要不要抢救,取决于老人所处的生命段和年龄段,如果这个老人还尚处于中老年平时身体还算健康且能自理,能积极抢救当然是最好的,毕竟这是自己的亲人。
 
可是如果老人确实生命已经走到了最后的阶段,抢救回来的概率几乎是微乎其微,这个时候与其来回折腾老人的身体,倒不如让他走得更加体面一些。
 
事实上不只是健康活着的人需要有尊严,对于一些躺在了病床上的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人,他们依然也需要有尊严,有尊严地离开也是很多老人最后的一点愿望。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