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守正创新卅载不辍 知行合一三代深耕
2023-09-20 14:49:19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  分享:

“他年贵竹传异事,应说阳明旧草堂”,五百年前,王阳明先生由京城贬谪到贵州龙场,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期间,住在今贵州京剧院附近的汪氏园,赋诗感怀,留下了他对龙场所悟之道的自信和对贵阳弟子们传播师道的期许。五百年后的金秋时节,贵州京剧院携新编历史京剧《阳明悟道》赴京参加“贵阳贵安政校合作”活动走进清华大学,以这首神秘的奇诗《夜宿汪氏园》为序,拉开了新时代“知行合一”大戏的序幕!9月16日的新清华学堂内,气氛热烈,由梅花奖得主冯冠博饰演的王阳明,以诗化的抒情方式,写意的美学手法,再现了圣人风骨,生动地展示了传统戏曲的时代审美和推陈出新的艺术追求。剧中的王阳明在古朴厚德的苗民中悟道、立志、勤学,穿越五百年时空与清华大学“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校训精神“交相辉映”,给现场千余名观众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扎根当地 有序传承

王阳明是有明一代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完人,他的传奇经历、人格魅力至今仍影响和激励着当代人。阳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发生在贵州的龙场悟道、兴隆书壁、平越思隐、古道心旅、陆广晓发、水西论象、龙冈开讲、贵阳传道、南庵答和、南祠咏怀、东山遗韵、镇远留书等,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知行合一”思想已深入世世代代贵州人的骨髓,成为涵养贵州人心、性、情的精神支柱。

京剧《阳明悟道》是阳明文化在当代转化发展的最新艺术成果,勇担文化使命,深入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与当地的多彩民族文化相结合的艺术创作之路,是贵州京剧院多年来走出的一条京剧艺术在祖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获得长足发展的成功之路。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京剧院在省市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侯丹梅院长带领全院拼搏进取,抢抓了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大型剧目和京剧影片创排、拍摄共计14部,传统骨子老戏排演100多出(折),获国内外大奖30余项,使京剧艺术成为贵州文化“软实力”方面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植根传统戏曲规范,与时俱进创作剧目,是贵州京剧院的一贯风格,此剧首创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经历了从“传奇”到“重大历史人物”题材的转变,由《龙冈悟道》凝练为《王阳明龙场悟道》,再到如今的《阳明悟道》,打磨修改历时近三十年。九十年代第一版的主演曹剑文老师如今已年愈古稀,凭借此剧荣获“梅花奖”的冯冠博也已近知天命之年,年轻一代的詹志凯、李威也逐渐担起出演此剧的重任,寒来暑往,粉墨春秋,不变的是三代人的传承与坚守。

立足传统 守正创新

《阳明悟道》观之整体以文戏为主,又兼有武戏,自幼打下深厚文武功底的老生名家冯冠博演来得心应手,恰到好处。从第一场冯冠博甫一出场,掌声就持续不断。该剧从兵部主事王阳明“闯宫”为犯臣戴铣等人鸣不平开场,舞台上先是刘瑾率众锦衣卫押解着戴枷的犯官过场,随后阳明以一句【西皮导板】的唱腔“煌煌律法在,诤诤谏臣疏”鸣冤出场,触怒宦官刘瑾对其施以廷杖。为了充分表现杖刑的场面,技术导演王振鹏充分发挥冯冠博允文允武的功底,设计了一连串的吊毛、抢背、甩发、搓步、水袖等动作,将唱和舞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大增加了该剧艺术性和观赏性,让观众感觉既有新意又不失传统。一出大戏,先武后文,是对演员的一大考验,清华大学的师生是内行,多次掌声给予了演员充分的肯定。

后两场戏“瘗旅”“悟道”是整剧的戏核。王阳明一行抵达贵州龙场后,居无屋,食无盐,语言不通,百难备尝。在龙场这既荒僻又艰苦的环境里,王阳明回首半生遭际,日夜反省。当他目睹了同为“天涯沦落人”的贬官吏目一家三口之死;当他亲身感受到了被蔑称为“夷苗”的当地村民,为其结庐安身的温暖,终于在龙场纯朴善良的苗人身上,认识到“涂之人皆可为禹”,“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事实,从而拨动了心学之门的机杼,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始论“知行合一”。这两场戏,大段古文诗词念白频频出现,情感流露一环接一环,中心唱腔一段接一段,舞台上冯冠博演绎的王阳明围绕着“思”与“悟”,用戏曲程式化的方式演绎着王阳明的孤独、寂静,用空灵的对话诉说着王阳明的虚空、困顿,彼时舞台上“本我”的冯冠博与“超我”的王阳明人戏合一,跨时空交融为一体,舞台上唱念做打演绎真情实感,观众席浸润体验引发强烈共鸣。

“三叹”尤为精彩,唱腔以二黄为基调,【四平调】,平中见奇,唱出了对无名吏目执着不悟的感叹,唱出了王阳明的悲悯情怀,唱出了借他人杯中之酒,浇自己胸中块垒的愤懑,演员将场内气氛一步步推向高潮,为该剧的名段“我本余姚王守仁”的出场做足了铺垫,高低起伏中足见编剧陈泽恺、导演钟海和唱腔设计王世明的匠心独运。

“我本余姚王守仁”唱段,曾先后经历过三个版本,在戏迷票友间传唱度很高,先有曹剑文的【西皮二六】板式,后有冯冠博的【高拨子】板式,此次演出唱的是【反二黄】。前四句唱【反二黄慢板】,后转【清板】【原板】,此时空空的舞台上只留王阳明一人,台上的冯冠博与台下的张明玮两位艺术家,配合默契,珠联璧合,一位演唱的情真意切,一位伴奏的荡气回肠,此时间王阳明被久久积压的忧愤和积郁一齐涌上心头,不能自已,再看此时台下的观者亦无不痛断肝肠。【清板】时,刘静怡老师的琵琶,在隐隐的板鼓声中,奏出了无尽的凄婉、伤感、清冷,每个音符都空灵剔透,由耳入心,于听者真是一种高级的享受。王国维先生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此时此剧已达一境界也,观众大呼过瘾。

该剧的核心场次“龙场悟道”中,苗人老阿公和孙女龙珠,不堪王阳明久居阴暗潮湿的洞穴,动员苗人男女肩木持草,为其结庐,在王阳明要表示感谢时,祖孙二人却给出了异于常人思维的回答,编剧在此以三问、三答、三思的三段苗歌形式,道出了山野藏大道,可谓是对“厚德载物”的全新阐释,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性演绎的点睛之笔。俚歌村谣看似言语简单,却有着十分丰厚的生活、情感、伦理等方面的文化积淀,蕴含着人生真谛,三段唱词以日月之行喻人心性;以水之德喻人之行;人与人乐在和谐相处,不应为恩怨所累。坐于台下,脑中忽现,蓦然回首,正如那生长在山野空谷中的幽兰所散发出的阵阵清香,沁人心脾,真意尽在人民间,编剧在内容、形式方面可谓独树一帜,给观众留下了思考、回味的空间。此处唱腔设计也十分新颖,以【西皮流水】加苗歌的形式呈现,充分表现了贵州当地的民族特色和演员的好嗓子!剧中龙珠的扮演者窦天旗和老阿公的扮演者万林峰,均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窦天旗工花旦,天生一条好嗓子。万林峰工架子花,一副漂亮的好工架,二位的精彩演绎为该剧增色不少。

“十年注经砚磨穿”,难获真谛;“野朴开我新生面”,如梦方醒,王阳明连唱四段工整的“七言”,诠释出了“知行合一”思想的诞生,先【二黄散板】,后【慢板】【原板】,最后以【西皮快板】收尾,一出新编剧有如此多的精彩唱段很是少见,唱出了老戏的味道。此外,以【西皮原板】唱“心外无桃花”,【二六】唱“心渔歌”,以及贯穿全剧的多首王阳明诗词用京歌、昆歌、【反二黄】、【西皮快板】等形式吟唱,足见编剧、导演、唱腔设计、演员等主创人员下足了功夫。

《阳明悟道》的成功演出再次彰显了贵州京剧院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强大的创作实力。以侯丹梅、冯冠博等为代表的贵州京剧人,长期扎根西南民族地区,深耕菊坛、默默打拼、全情付出,充分彰显了全国省级重点京剧院团这块金字招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期待贵州京剧人能秉承积淀多年的独特艺术风格,在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上持续发出“贵州京剧院”的好声音。(图片提供:贵州京剧院)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