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建社区位于荣昌以西,距主城区36公里,南与四川省隆昌市周兴镇接壤,北与隆昌市界石镇相交,是重庆市移民文化最为突出的集聚地和客家方言岛,客家人占辖区总人口80%以上。辖区面积8.5平方公里,辖18个居民小组,2302户,总人口8048人,耕地面积8443.8亩。该社区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截至目前,18个居民小组都通了水泥公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荣昌区盘龙镇大建社区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客家文化,深耕夏布产业,形成以“勤、善、孝、诚”为核心的文明乡风,把移风易俗当成一件惠民生、解民忧的大事来抓,通过发扬温良恭俭、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推动法治、自治、德治“三治融合”,易出了“新风尚”。
一、深挖夏布传统工艺精髓,以客家文化提振精气神
大建社区是荣昌“四宝”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夏布生产加工的核心基地。源于荣昌客家人独特工艺产品的夏布,不仅是盘龙大建社区谋生的物品、世代相传的工艺,更是客家文化的传承,凝聚了客家人温良恭俭、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大建社区现有夏布微型企业25家,规模化夏布加工公司3家,种殖大户32家,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夏布技能大赛
(一)保护传统工艺,守住客家文化载体。为保持传统工艺采用核心技艺,联合辖区内的双龙公司,培训技艺人员2000余名,实施全套手工技术全面保护和传承,开设传统手工制作研发车间与夏布技艺制作传习室,专门研制夏布制品,编制传统夏布编制技艺各工段具体操作规程,编纂出版《荣昌夏布志》《荣昌夏布制作工艺》《荣昌夏布歌谣集》,收集《荣昌精神》《荣昌夏布》《盘龙客家》等书籍,开设夏布产品展示厅两处,推动传承并弘扬夏布非遗编织工艺核心技艺。
(二)发扬传统工艺,激发客家文化魅力。健全“传帮带”工作机制,将2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5名市级及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纳入社区文化传承计划进行管理,制定“传帮带”工作计划,每年举办的授课以及对村民的培训时间不低于15天,每季度“坐诊”半天,为村民就客家文化、夏布产业等方面知识答疑解惑,建设夏布展览艺术馆,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和保护客家文化。以大建中心小学为核心,开展客家文化特色课程,编撰《知客家事做客家人》校本教材,成立夏布技艺、腰鼓、乐队、剪纸等特色文化兴趣小组,通过开展主题艺术节、客家特色体育活动练习展示、“勤善孝诚”主题实践活动、“勤善孝诚”之星评比、夏布手工品制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弘扬客家文化和民间艺术。
(三)深化实践载体,营造乡风文明氛围。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要求和地域特色,深化拓展“客家文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举办“劳动美·夏布技能大赛”“进村入户展客家风采”特色文化活动,深入挖掘“勤、善、孝、诚”客家文化和花布厂、铜瓦寺等地名故事,营造浓厚文化氛围。综合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小分队、送文化下乡等力量,以小院讲堂或进村入户的方式,传承温良恭俭、吃苦耐劳的客家文化精神,引导村民破除陈规陋习,营造良好移风易俗文明氛围。
(四)夯实产业基础,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夏布生产和加工产业,发展苎麻基地、大建夏布微企孵化园,推动夏布深加工基地和夏布文化创意园项目落地。举办夏布编织体验活动,更好宣传客家移民文化、推广传统编织技艺,促进文旅融合。由大建社区党总支部牵头成立重庆苎麻种植有限公司,吸纳266户社区村民以土地形式入股,发展苎麻基地1000余亩,为当地村民每亩创收500元,常年解决劳动力灵活就业30余人。涌现出李东林、李军等12名“客家典型致富带头人”,在荣投资6亿元,解决社区劳动力就业200余人。
二、聚力“三治融合”,打造移风易俗好环境
大建社区在开展法治、德治、自治过程中,注重以客家文化为引领,着力形成“勤、善、孝、诚”为核心的文明乡风。
(一)注重“法治”保障作用,增强移风易俗公信力。开展“十提倡·十抵制”“扫黑除恶专项行动”“法治宣传进社区”等活动20余场次,覆盖群众近3300人次,促进村民树立法治思维。发动一批具有法律知识背景的党员、村民代表深入社区,结合真实案例和移风易俗中出现的问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知村民移风易俗对农村的重要性,应当树立婚育法治新观念,做到喜事从俭办,传承厚养薄葬好习惯。
(二)注重“德治”教化作用,激发移风易俗内生动力。为了给村民学习、交流提供场地,社区建立“三治”融合广场,设置客家文化文化墙、文化展板,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学习传统美德,推进移风易俗,提升村民整体素质。依托荣昌客家文化微信群平台,开展婚事新办、“零彩礼”宣传,引导农村单身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三)注重“自治”强基作用,输送移风易俗原动力。依托新风小院、平安家园建设,完善院落议事制度;培育居民自治力量,组建村民议事会、联席委员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形成“遇事大家议、决策大家定、有事大家干”的共治共享格局;实施“红黑榜”、积分制等奖惩机制,将移风易俗、人居环境整治纳入《乡规民约》《小院公约》,引导群众简办红白喜事,远离封建迷信和非法邪教,自主开展“门前三包”。
传承客家文化
三、做细做实工作,创新移风易俗新模式
(一)深化党建服务。坚持党建引领,由社区支部书记担任红白理事会理事长,村内乡贤能人等作为理事,由理事为村民做好移风易俗宣传,对办理事项进行指导和帮助。自去年疫情防控以来,红白理事会成员进村入户,及时做好居民的思想工作,倡导婚事缓办、喜事少办、白事简办,客家儿女积极响应,全力配合,为疫情防控作出了贡献。
(二)构建文明实践网格。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开展道德评议、道德表彰、道德宣讲,以“文明户”“好邻居”“好婆媳”等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创建活动,切实发挥先进示范作用,以小家庭传递大美德,以好家风带动好民风。截至目前,共评选出“好婆婆”“好儿媳”各2名。通过民主评议等程序,评选新乡贤2名,发挥其在基层调解、社区重大决策宣传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