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原生民歌节现场
本报记者王学思文/图
“山歌不唱呃就不开怀哦,磨儿不推不转来哟,酒不劝郎呃就郎不醉哦,花不逢春不乱开哟……”
诗以言志,言之不足,则歌咏之。民歌作为我国传统音乐的一种,是人民社会生活与思想情感最直接、最真诚的流露和表达。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在狩猎、搬运、祭祀、娱神、求偶等活动中就开始了他们的歌唱。《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国风》便采集了当时黄河流域15个地区的民歌,今天读来依然可以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
随着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到来,在山野之中张口就唱、随心而歌的空间也呈现萎缩的趋势。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群说,上世纪80年代他曾对基诺族的传统音乐进行考察,当时基诺族总人口仅有1万多人,采录到民歌600多首。当2005年王群再次对这一民族的传统音乐进行调研时,他仅找到几位基诺族群众会唱本民族民歌,采录到的民歌只有几十首。
20世纪初,随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启动和不断推进,社会各界开始逐渐关注到保护和传承民歌的重要意义。自2002年起,原文化部和各有关地方政府组织举办了多届南北民歌擂台赛、中国原生民歌大赛,直到如今的中国原生民歌节。一系列与民歌相关的公益演出、学术研讨观摩等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原创文化品牌。
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民歌,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也积极行动起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承培训部主任邹萍说:“1997年,云南省文化厅和民族事务委员会开始联合举办两年一届的云南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至今已经举办了10届,成为全省音乐舞蹈类项目传承和交流的平台。展演强调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注重民族民间的特性和艺术品位。这一平台让许多来自民间、老百姓自娱自乐的歌舞乐节目更好地得到了推广、普及和传承。”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2008年,我国和蒙古国联合将这一项目申报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副处长刘佳说,激活蒙古族长调民歌在民众生活中的社会文化功能是保护传承工作的重中之重。他们在自治区范围内选择了6个蒙古族长调民歌富集区域设立了民歌传承基地,在基地中设立传习所和传承户,通过多级协作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传承活动,并以传承人为中心,开展面向牧民和少儿的民歌培训。此外,还依托内蒙古自治区各大艺术类高校,邀请传承人进校园开展“长调进课堂”活态传承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日前,由文化和旅游部、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19中国原生民歌节在云南楚雄举行。来自全国29个省(区、市)21个少数民族的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各地的优秀民歌手为观众展现了吴歌、畲族民歌、陕北民歌、侗族大歌、彝族海菜腔等50种传统民歌。
身为此次民歌节专家委员会成员和民歌展演的导聆人,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张天彤说:“坚持举办这样全国性的民歌活动,对于那些坚守民歌传承的传承人而言是一种无形的鼓励与肯定,同时能够吸引更多群体的关注和参与。”她表示,在本次民歌节作品的报送和选拔中,专家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作品过度包装,加上并不适宜的和声或伴奏。
“能够理解这些操作是歌手提升民歌作品艺术性的一种渴望,通过中国原生民歌节这个平台可以对这些不当做法给予一定的纠正和指导。”张天彤说,“保护和推动民歌的传承发展,需要政府出政策、高校出智慧、民间出资源,集各方力量共同努力。”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