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民俗  
对黄梅戏创新发展的思考
2019-08-02 10:19:49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  分享:

黄梅戏《女驸马》剧照

少华

近年来,地方戏曲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式微现象,黄梅戏也不例外。主创人才匮乏、剧目创新乏力、剧种个性退化几乎成为所有地方戏剧种共同面临的困境。如何摆脱困境,结合黄梅戏现有的优势,对黄梅戏未来的发展有以下几点思考:

经典剧目代际传承

2018年是越剧《红楼梦》盛演60周年,豫剧《朝阳沟》盛演60周年。这些经典剧目持久的生命力恰恰证明经典需要不断地传承保留下去。有舆论认为,黄梅戏每逢盛大演出都还是主打《天仙配》《女驸马》,我认为这种“啃老本”没有问题,但前提是我们的“本”还在。眼下比“啃老本”更令人担忧的是老本留下的东西越来越少。《天仙配》《女驸马》是黄梅戏的代表剧目,也是严凤英大师的代表作。虽然很多演员都演过,但代际传承的脉络不清晰,对于前辈表演艺术精髓的传承仍有许多需要努力之处。所幸,这两部剧目有戏曲电影,还有当年与严凤英大师合作过的老艺术家尚都健在,传承经典非毫无踪迹可寻。

另外,中生代仍活跃在舞台上的如韩再芬、杨俊、吴琼等黄梅戏演员都有自己的表演特色,同样一部《女驸马》,韩再芬的表演大气沉稳、杨俊的俏皮活泼、吴琼更为突出的则是演唱优势,对于她们的舞台演出优势也要有意识地代际传承。

新创剧目有选择地传承

近年来,黄梅戏创作了一批力作,在戏剧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比如《无事生非》《柯老二入党》《红楼梦》《徽州女人》《墙头马上》《风尘女画家》《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等。正是凭借这些剧目,产生了一批黄梅戏梅花奖获得者。这些剧目大都是因人设戏,一戏一格,包含了近年来黄梅戏探索的大部分成就,主要是表演和音乐上的。对于这些剧目可以有选择地传承保留下去,并且在传承的过程中还可以不断地进行升级改造,使之更加适应当代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

传承不仅仅是剧目本身,还有其创作理念、创作思路、合作模式。剧目承载的还有剧团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风格。比如河南豫剧院三团,因为一部《朝阳沟》,确立了现代戏的演出风格,后来又继续打造了《焦裕禄》《村官李天成》《重渡沟》等一系列优秀现实题材戏剧,形成了品牌效应,这都是积极传承带来的有效成果。

小型剧目的挖掘整理

黄梅戏素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戏”之说。剧目建设不应当局限于大戏,还应包括小戏。黄梅戏的花腔小调、方言俗语、风土人情等更多本土元素是在小戏中得到张扬。小戏中保留了最为显著的剧种特色和原始的艺术个性。此外,黄梅戏小戏多以喜剧见长,具备戏剧最基本的娱乐功能,如《闹花灯》《纺线纱》《王小六打豆腐》《打猪草》《瞎子算命》以其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委婉动听的小调至今活跃在各类演出中,特别是现代茶楼和小型商业演出中。

剧院、研究机构应该把小戏作为黄梅戏的基本要素保留下来。当然,七十二小戏的全貌现在已经很难窥探,所以不求以全貌示人,但求留下精华部分。

继续探索黄梅戏音乐剧

黄梅戏语言唱词吸收古诗、古词、民间口语、民谚、民歌的所长,发挥了语近情遥、明白如话的特点,因而成为一种雅俗共赏、文野合流、情浓语淡的剧本文学。这种特点使得其与当代音乐结合时出入无间、畅通无阻。

20世纪90年代,由文化名人余秋雨策划、黄梅戏名家马兰主演的第一部正式以音乐剧命名的黄梅戏《秋千架》上演。2015年,吴琼策划并主演了黄梅戏音乐剧《贵妇还乡》,其中杂糅了大量西方曲调,如欢乐颂,爵士等音乐元素。2008年,由上海戏剧学院打造、关锦鹏导演、马兰主演的音乐剧《长河》,内容情节类似《女驸马》,唱腔也大量运用黄梅戏音乐基调。

这些剧作都在试图把黄梅戏与音乐剧进行更好的嫁接,比如,《秋千架》剧中唱段皆出自黄梅戏主腔和花腔。把传统曲调作为乐曲的整体基调,在音乐编曲和配器方面作了西洋化的处理,总体上既不影响黄梅戏本体的音乐特色,又强化了它的音乐色彩。这都是值得保留借鉴的有益积累。

黄梅戏音乐剧是传统艺术与外来艺术的融合创新,是一种新的艺术类型。在探索黄梅戏音乐剧的过程中,一定是传统艺术的现代化和外来艺术民族化的不断调适、融合过程。当戏曲的传统与音乐剧的形式水乳交融、合二为一,才会形成真正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民族情感特点的黄梅戏音乐剧。

继续探索小剧场创作运营模式

2018年,小剧场黄梅戏《玉天仙》在第三届韩国国际戏剧节中,荣获最佳国际剧目奖。《玉天仙》首先在内容上赋予了作品全新的解读,虽然还是马前泼水的老故事,但剧作表达视角转向了对女性婚姻观念的探讨,与当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形成了呼应,引起广泛共鸣。其次,简约且富有深意的舞台背景之中,全靠演员的表演来传达戏剧精神。此外,《玉天仙》剧组在运营模式上亦有独特优势,《玉天仙》采取主创人员股东制。这种全新的运作方式使得整个剧组就像一个公司,剧目的质量直接关乎“公司”的命运。这就促使主创人员在艺术质量上不断提高,《玉天仙》目前取得的成绩对黄梅戏的小剧场创作运营开了一个好头。

需要注意的是,小剧场戏曲的核心与精髓是内容与形式的当代性,有些作品虽然打着小剧场戏曲旗号,但因过分强调先锋性和商业性而处处标新立异,缺少对戏曲本体(唱念做舞)部分的用心,或者是忽略了剧种的特质个性,这是不可取的。

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

进入网络时代,一切都是“无网不前”,黄梅戏也已尝到甜头。2019年1月,抖音发布了《2018年抖音大数据报告》,报告显示黄梅戏2018年在抖音的播放量以绝对优势超越了排名后几位的剧种。这给困境中艰难发展的黄梅戏带来一点信心。对于网络传播的优势,还要继续加以发挥,一是利用新媒体平台迅速而广泛地传播黄梅戏;另一个是在线创作。通过问卷调查、微信投票等方式摸清观众的欣赏偏好以及观众层次。针对不同欣赏群体,制作不同的剧目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新媒体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也应看到其容易忽略的不足之处。比如新媒体对视频、文字内容的把关不严格、娱乐化倾向严重,容易把严肃的艺术创作变为媚众的庸俗的娱乐消费品,这种倾向应当引起注意。

综上所述,我认为振兴剧种最重要的还是剧目建设。“以戏出人,以戏出功”,让演员、乐队等人员在剧目中实践、磨炼,最终总会实现人才与剧目的双丰收。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