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汉末年至唐初,中原王朝官方势力一度退出云南,但早期迁入云南的草根汉族却发展为南中(云南)大姓占有云南腹地,在云南继续传播汉文化。西汉以来,因战争、屯田、灾荒、经商、宦游等原因,内地的许多汉人来到云南定居。
东汉末期,由于东汉朝势力衰落,官方在云南的力量薄弱,一部分迁到云南的汉人利用这个机会发展个人势力,从而发展为拥有部曲(部曲主要是中央王朝迁到云南的屯田户,他们受大姓的控制,是大姓的依附民)的“大姓”,他们在云南逐步建立起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势力,成为拥有武装力量又独霸一方的地方当权派,史称南中大姓。
东汉末年至两晋年间,南中大姓数量较多,他们和部分云南土著部落首领——夷帅成为云南实际上的统治者,后来诸大姓和夷帅之间互相兼并,至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南中大姓仅有爨氏一家称强,独霸南中,直至唐天宝五元(公元746年)被南诏破灭,爨氏统治南中413年。
史家一致认为,爨氏统治下的爨文化是汉夷交融的结果,是兼具汉文化和当地夷人文化特征的新型文化。的确,我们不可否认爨文化的汉夷相交内涵,但这不是认识爨氏和爨文化的唯一视角,如果从传播汉文化的角度考虑,不难发现爨氏和爨文化对促进云南汉化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作为汉族的后代,爨氏家族的历代统治者对中原汉族王朝“大一统”的传统政治思想始终执着追求、成功守护并积极传播汉文化。据现存的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文物资料分析,爨氏统治时期的南中地区,虽然没有中央王朝的朝命与管制,爨氏家族始终以历代封建王朝辖下刺史、太守、校尉、将军、都督等地方军政长官的头衔和身份活动在南中政治舞台上,在政治上将云南始终保持在封建国家的政治体系和封建版图之内,同时作为中原汉王朝的文化使者在云南传播汉文化。
在爨氏家族的影响下,中原碑刻文化在南中踵事增华。碑刻文化原本是中原官方和民间流行的文化形式,是中华文化传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爨氏统治下,由汉人承载的碑刻文化不仅没有消失,还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特别是东晋及刘宋时期在爨区腹地创作的大、小爨碑,至今占据着中华书法艺术史上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被誉为碑刻中的“神品第一”,后世云南的许多碑刻都秉成大、小爨碑的书体及固有文化传统。
由汉族移民带来的汉族姓氏文化也在爨氏统治时期在云南发扬光大。南中地区的姓氏文化是随两汉时期汉族移民传来的,到三国两晋时达到全盛,当时南中诸郡都有一定数量的这表明,以爨氏为代表的汉族姓氏文化已经渗透到当地夷人族群的各种称谓之中。
汉族姓氏文化对云南土著的影响还不止于此,自东汉起,上至夷帅下至夷人百姓,许多都采用了汉族姓氏,如蜀汉时期的“夷帅刘胄”、两晋之际的“五苓夷帅于陵承”、唐显庆年间的“西洱河大首领杨附显”、和蛮首领“王罗祁”,乃至唐贞观年间松外蛮有数十姓,以“杨、赵、李、董、为名家”。
总之,由汉族移民负载而来的姓氏文化,在爨文化时期发展到极致,不仅在姓氏的内涵上超出了血缘家族标志的原有涵义和功能,而且通过民族融合等途径广泛传播到其他族群中,并成为今天云南众多少数民族共同拥有的文化基因。
总而言之,爨氏据滇,将中原汉族文化广泛地传播到云南各地土著文化之中,扩大了汉文化对云南的影响范围,推进了云南的汉化进程,也为隋唐时期汉文化再度影响云南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