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品牌花在海报上的心思越来越多,尤其怕用户“看不见”,所以设计师们经常听到的甲方意见就是:Logo大点大点再大点;产品多点多点再多点……
但也有品牌任性逆行,比如小度,最近发布的海报干脆连产品都不放,却能勾得用户动起来。
如此会玩,可不止有两下子。
▼
小度这组有点特别的海报最显眼的特点是:没有产品。
跟一众把产品放置于C位,或是把产品某处细节无限怼脸放大的常规海报相比,小度在海报中跟用户玩起了捉迷藏——让你找小度,但其实压根没有小度。思路如此清奇,倒是符合小度一贯调皮会玩的有趣性格。
十分讨巧的是,小度通过这样的方式将用户自然分流:拥有小度的用户,看到海报后会瞬间秒懂“小度小度”的指令,就跟彼此间有暗号似的。但不知道小度的用户,大概会满脸黑人问号,不知道该做什么。
这正是小度要做的第一步:勾起用户好奇心,引发他们继续探索的欲望,就像解谜一样。
经由海报上的文案和人物的双重指引,用户则会主动与海报进一步互动:喊出“小度小度”。此时会出现两种结果:对于既有用户来说,会即刻唤醒用户身边已有的小度智能音箱,实时强化二者连接;对于新用户来说,这便是第一次学习喊出“小度小度”,在心中种下关于小度的印象种子。
事实上,在当今用户注意力十分稀缺的境况下,利用海报与用户展开互动是一种操作难度很高、门槛也很高的玩法。小度的处理方式却十分“鸡贼”又讨巧:通过发问挑起用户好奇心和探索欲,借助交互设计使得海报哪怕不出现产品,也能关联现实环境,进而吸引用户自主行动,与海报产生互动,让“小度小度”的唤醒指令为更多用户所知,让“小度小度”的品牌标志深入人心。
可以说,小度这组兼具创意力和想象力的海报,一定程度上刷新了海报之于品牌传播的价值意义。
▼
如果说没有产品的海报是小度“皮了一下”,那么这支略带悬疑感的年终走心视频则是小度“暖了一回”。
☟☟☟
视频讲述了独居女孩的居家生活。竖版视频不仅贴合短视频观看习惯,而且特别像女孩自己拿着手机拍摄的独居vlog,能精准戳中独居人群,吸引观看。
坦诚讲,我就是被女孩进家门自然说出的那句“我回来咯”一下子戳中的,这是真正独居过的人才会有的感受:明知家里无人,但进门时还是要说一句“我回来了”。小度洞察到了独居生活无法回避的痛点:无论做什么,都很难听到回应。如果不自己主动发出点声音,打开电视广播制造些背景音,那么家里几乎不会出现任何声音。
不仅如此,小度还洞察到“没回应”背后的更多痛点:独自生活也意味着当遇到各种困难比如“房东赶人”时,也只能独自面对。
听起来惨兮兮,果真如此吗?小度话锋一转,将悬念逐一揭开——
独自在家也不是完全没有“回应”。宠物的陪伴,房东的照顾,远方家人朋友的惦念,尤其还有小度随时随地的有问必答,都是一种回应。就像视频中女孩和小度之间的关系:需要时只要说一句“小度小度”,就一定会听到“我在”的回应。“一个人的生活不意味着生活里只有一个人,世间的一问一答都是陪伴”。陪伴的意义就是“确定‘你在’就安心”。
通过视频画面的部分黑屏到全屏展示的变化,拍出独居生活的正反面,是小度在视频传播形式上的一点新意;给予独居人群以回应,是小度对用户的一份心意。
▼
自2020年品牌升级后,小度便一直围绕「小度在家,陪伴在家」的品牌理念布局传播。这次发力,小度又做到了三件值得一聊的事。
第一,小度将对话受众锁定为独居人群,由此愈发凸显出品牌的“陪伴”价值。尽管小度的目标受众和适用人群是所有群体,但独居大军日益壮大以及独居人群对陪伴需求与日俱增,恰好为小度提供了细分沟通和深度传播的良好契机。可以说,小度深耕“陪伴”不仅有现实依据,而且不失为一种品牌远见。
第二,小度始终围绕“陪伴”展开传播,并未局限于产品功能的浅表层面,而是基于多元创意,将陪伴升华至情感范畴,将“小度小度”这一唤醒指令和品牌标志塑造成为“陪伴”代名词,高强度渗透用户心智,内化成为品牌与用户间的强有力连接,让小度成为用户心中区别于同类产品的独特存在。
第三,从更广阔层面上看,当人工智能愈发普及,“陪伴”内核将成为小度释放品牌温度、传递人文关怀的锚点抓手。当小度通过一次次深耕布局让用户真正感知到这种温度和关怀,那么对于品牌构建行业竞争壁垒、率先抢占智能赛道来说将大有助益。
因为,更人性化的智能助手,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才是人工智能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日常生活一部分的必备要素。
石黑一雄在其软科幻作品《克拉拉与太阳》中写道:
“你相信有‘人心’这回事吗?
我不仅仅是指那个器官,当然喽。
我说的是这个词的文学意义。
人心。你相信有这样东西吗?
某种让我们每个人成为独特个体的东西?”
“人心”大概是人类与人工智能永远无法划上等号的最本质原因。但正如书中描述,不断进化的人工智能虽然无法成为人,但总是能无限接近人、靠近人。
某种程度上,小度的“陪伴”正在朝着这一方向努力——它或许无法成为人类真正的“伴”,但却可以给人类力所能及的“陪伴”。